優選中短篇 | 2025年10月
短篇小說,《鐘山》2025年第4期,責編李祥
中篇小說,《花城》2025年第5期,責編梁寶星
中篇小說,《收獲》2025年第5期,責編杜凡
短篇小說,《上海文學》2025年第10期,責編來穎燕
中篇小說,《山西文學》2025年第10期,責編陳克海
郭冰茹推介作品:
陳昌平《合葬》
《合葬》講的是身份、背景、經歷完全不同,甚至根本不怎么認識的兩個人不得不“死同穴”的合葬故事。一個是馬上就要退休的警察老姜,一個是背著一身炸藥,想要討個說法的礦工老叢。意外發生,炸藥爆炸,警察是烈士,烈士的遺骨必須得到最好的安葬以慰亡靈,可是兩人尸骨難分,要想告慰烈士,就必須得帶上兇犯。警察與兇犯的合葬,是迫不得已的,甚至是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案。小說的情節設計也不斷推動故事走向兩人合葬的必然結局。然而,警察所代表的正義、勇敢、臨危不懼、無私奉獻與兇犯所代表的憤恨、邪惡、恐怖、反社會性隨著故事的推進,慢慢淡化。如果沒有這場意外,老姜就是一個默默無聞,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的老好人。老叢就是一個靠賣力氣打工掙錢,維持生計的普通礦工。李家杰就是一個追逐利益,也愿意息事寧人的煤礦老板,那些原本截然對立相斥的色塊,變成了邊界模糊的色團,慢慢暈染開來,如同混在一起無法分辨的骨灰。合葬在此變成了一個隱喻,一團和氣、周周全全的表象之下,或許只有老姜養的那條狗想要明辨是非,一探究竟。
宋嵩推介作品:
鬼魚《墓田丙舍帖》
這篇小說想要探討的其實是兩個老生常談的主題,那就是“命運無常”和“用時間來治愈心靈的創傷”。小說的主人公張鐘繇是一個生活在西北小城里的落魄藝術家。一場同學聚會上,他與高中時代暗戀的對象、現如今只能獨自一人拉扯女兒長大的晏瓊重逢。兩個老同學舊情復燃,晏瓊帶著對過往選擇與經歷的悔恨希望再續前緣,但張鐘繇卻因為遭受了太多的人生挫折,而對兩人的未來缺乏信心,猶疑不決。為了撫平張鐘繇的心靈傷痕,晏瓊帶他去見了當年的音樂老師趙文岱。在與趙老師的接觸過程中,隱秘的往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小說中出場的人物都反復說著一句話:“甘州真小。”他們在這座人際關系錯綜復雜的西北小城里出生、成長、結婚、生子,直至死亡,他們被命運之手撥弄的人生也正是絕大多數人所經歷的人生。在命運的強力撥弄面前,他們無法、也無力改變人生的走向,似乎只能等待時間的河流將曾經的痕跡與溝壑一遍又一遍地沖刷。然而在小說的結尾,主人公張鐘繇再次回憶起一段往事,那是一次瀕死體驗,同時也是一個足以導致命運轉折的路口,當年的他卻因為一念之差,眼睜睜地將其錯過。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有太多類似的“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遙”,但終究不能邁出那最關鍵的一步。或許這才是人生中最令人扼腕嘆息之處。
馬兵推介作品:
哲貴《造車記》
這個有著樸素名字的小說背后體現了作家對具有前沿意識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致敬。熟悉中國民營企業史或中國電動汽車生產歷史的讀者一定聽說過葉文貴這個人物,早在1989年,他便制造出研制出一臺充電八小時、行駛200公里的電動汽車,有“溫州第一能人”的美譽。《造車記》的主人公錢大同正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當然,從現實人物到小說形象,哲貴做了很巧妙的轉化。首先,小說采取了類似《公民凱恩》的那種敘事結構,一個記者為尋找故事素材費盡心機,小說開篇,當國家大力弘揚電動汽車發展的政策文件出臺的時候,卻傳來錢大同逝世的消息,敘事者是報社記者,他趕去錢家采訪,錢大同的助手夏護、妻子陳小竺、秘書楊小曼、女兒錢蕙,還有敘述者的師傅,每個人無論言語多寡,都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錢大同,也為讀者提供了多個視角。 其次,小說也使用了類似“玫瑰花蕾”這樣的核心意象,那就是造車夢失敗后,錢大同養的幾只天鵝,本該在天際飛翔的天鵝被圈養起來,像是失掉了飛翔的能力,也隱喻一個超前的甚至具有狂想氣質的企業家夢想的折翼。不過,在錢大同去世之后,天鵝還是飛走了,它們的志向還在遠方。小說多次寫到飛翔,而飛翔的錢大同也是所有的被采訪者不約而同談到的錢大同的氣質,如果說在《公民凱恩》中,各個接受訪問的人物對凱恩的回憶沒有形成凱恩的人物拼圖,但《造車記》中這個拼圖事實上完成了,一個領先時代三十年的造夢者,一個我們本土的馬斯克,一個有著扎根中國大地又有飛揚激情的企業家,一個被時也勢也捉弄的弄潮兒。錢大同當然是一個失意的英雄,但是沒有他,也許就沒有中國電動汽車彎道超車的今天。
徐剛推介作品:
海飛《一個人四海為家》
小說寫了三個人物,一位是木雕的秦朝將軍阿普,他手執長槍,身披魚紋鎧甲,總會在午夜的窗口一躍而下,去行俠仗義;一位是木雕的制造者,清朝的東陽工匠二呆,他也如阿普一般,執著尋找著自己的前世戀人,盡管一切都是徒勞。第三位人物則是木雕將軍的購買者,作為上班一族的“我”,一位淡泊名利的木雕愛好者。小說中的三個人物,兜兜轉轉,虛虛實實,卻都有著孤獨的宿命。我們赫然發現,他們三人,我就是你,你也是我,都是那個右眼下長出滴淚痣的難以忘情的普通人,小說由此也照見出我們每個人像螞蟻一樣忙碌而又無用的人生。小說最后,執意要尋找大海的阿普,并沒有被“我”成功阻攔,但那句“大海是響徹云霄的鐘聲”,卻給了我們無限的思索空間。
聶夢推介作品:
東黎《親娘舅》
小說題目中只出現一人,實際卻貢獻出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形象。東黎在《親娘舅》里,通過少女小絨的視角,講述邦國舅舅的故事和命運。邦國舅舅是美男子、有趣的人,同時也是不如意之人,未能伸展的人。小絨的角色則從得知舅舅返鄉,在溝口久久眺望時就已成型,一個安靜的、好奇的、張大眼睛向外眺望的孩子。對小絨來說,邦國舅舅意味著山溝深處通往外界道路的盡頭,同時又是聯結山坳外一個又一個世界的關口。走在時代后面的人,和渴望長大奔向遠方的人,都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熨帖的呈現。
無事發生與回憶涌動,是這篇小說彰顯美學特質的重要方式。小說里有許多值得珍視的“閑筆”。關于鄉村道路的,關于黃昏和等待的,關于洪水過后生活如何悄無聲息地被拾起的……這些描寫,讓故事和人物格外恰切地與倫常、與恒定的時光融為一體。閱讀他們的過程,就是對著屋里光線最好的那面墻,逐張打量、叨念相框中無數黑白照片的過程,同時,也是在記憶崎嶇的道路上,走走停停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