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里的獨角獸
筆者在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時,曾看到兩件獨角獸文物,一件為木質彩繪,通體飾紅,有黑色花紋,頭頸低垂,一只獨角微微上挑,似乎蓄勢待發,尾巴向后飄起,整體靈動輕盈。此物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磨咀(嘴)子漢墓群,被認為是漢代鎮墓獸。另一件為銅制,身體呈獸形,同樣頭頸低垂,兩耳豎立,嘴巴如狐,一根細長的尖銳長角,仿佛劍客準備發動攻擊的長劍,該物于1956年出土于甘肅省酒泉市下河清地區。這兩件獨角獸文物,都閃爍著異域風格,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產物。
那么,獨角獸是外來的神話形象嗎?其實,在《山海經》中有多條關于獨角獸的記載,且形象各異,頗有趣味。
《西山經》記載,章莪山是一座不生草木的荒山,但是多寶石美玉,山中經常發生奇怪的現象。有一種異獸,相貌像赤色的豹子,長著五條尾巴和一只獨角,發出的聲音仿佛敲打石頭,它的名字叫猙。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九龍島四圣之一的李興霸胯下的坐騎名“猙獰”,有研究者認為,其來源就是“猙”。姜太公率領的周軍第一次見到這種神獸,戰馬骨軟筋酥,將士們都從馬上掉了下來,結果吃了一場敗仗。
《北山經》記載帶山有一種神獸,樣貌像馬,獨角有錯。關于“錯”字的釋義,郭璞謂之“甲錯”。那什么是甲錯呢?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甲殼交錯混雜,其二是表皮干枯皺縮。不論是哪種解釋,似乎都在說明一件事,這種神獸的獨角不是光滑的。西方神話中也有一種獨角獸,形如白馬,額頭上長著帶螺紋的獨角,那么“獨角有錯”,會否是對有螺紋的獨角的另一種表述呢?如果是,那么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只怕與《山海經》有莫大的淵源。
《北山經》記載,敦頭山有一種獨角神獸,身體是白色,長著像牛一樣的尾巴,發出的聲音好像是在呼喊。泰戲山有神獸樣貌像羊,長著一只角和一只眼睛,眼睛長在耳朵后面,發出的聲音好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這種類似羊的獨角獸,漢代學者王充在《論衡》中另有記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圣獸,助獄為驗,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他說獬豸天性公平,能幫助法官判案,曾充當上古時期著名的法官皋陶的助理,對于有罪的人,它就上前用獨角撞擊,無罪的人則不予撞擊。不過對于獬豸的形貌,各種文獻上記載不一。《神異經》記載:“東北荒中有獸,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見人斗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名曰獬豸。”《后漢書·輿服志下》記載:“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也許正是源于這一記載,古代法官戴著一種造型別致的帽子,稱之為“獬豸冠”。此外,古代司法機構的影壁上,也經常刻畫獬豸,形似麒麟,但有一只獨角。總之,不論是哪種形態,都是公正的象征。
《海內南經》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這很可能是一只黑色的犀牛。
綜合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獨角獸的樣子都像馬,生活在產玉和金的荒山中。類馬獨角獸,是西方獨角獸的典型特征,二者的相似性,絕非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