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內容為王落在實處 ——二○二五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側記
10月28日至29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電局、北京市朝陽區委區政府共同承辦的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在京舉行。
作為全國廣播電視行業最具權威性、專業性和影響力的盛會,本屆大會在首屆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全面升級,以“1+1+10+6+N”為活動框架,精心策劃1場開幕式暨主論壇、1場精品之夜、10場平行論壇、6場文藝沙龍和若干場配套活動,打造集權威發布、行業引領、精品展示、人才培育、產業對接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為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以優質文學作品助推視聽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學是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重要母本和內容源頭。”開幕式暨主論壇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表示,茅盾文學獎53部獲獎作品中,34部已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占比三分之二。近年來,文學與影視互動更加密切,劉慈欣《三體》、李娟《我的阿勒泰》等改編劇,屢屢刷新收視紀錄。網絡文學異軍突起,IP改編成為視聽行業熱點,2024年網絡文學影視劇授權300余部,微短劇1600余部,漫畫400部,動畫80部。文學賦予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深度文化內涵。他談到,近些年,中國文學特別是長篇小說呈現四大發展趨勢:一是反映時代變化,回應時代關切;二是傳承文化血脈,書寫民族精神;三是創新藝術手法,探索多元表達;四是順應數智技術,豐富敘事類型。文學向視聽轉化,是一個復雜的再創造過程。不同藝術樣式之間,存在著形式和邏輯的巨大差異。如何在成功的審美文本之上,克服轉譯的困難,實現優質的視聽轉化,是行業發展需要協調解決的重大課題。展望“十五五”,中國作協將與國家廣電總局聚焦重大題材、重大項目,推出更多反映時代氣象、滿足人民需求的文藝精品。中國作協將引導作家努力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有力量、有筋骨的文學精品,提升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的文化深度和審美內涵。
導演孔笙形象地將影視作品比做一棵樹,劇本就是它的根。“對導演來說,一個劇本只講故事是不夠的。我們讀到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不該是多余的。”在他看來,只有當編劇和導演的理解、情感產生合力,一部作品才是完整的。“在《山海情》中,荒原上的日升日落反復出現。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義:是水花推著板車、帶著家人奔向未知的艱辛;是她與得福在村外重逢時的感動;是孩子們以為自己能跑出大山的興奮;也是得福望著溝壑里的村落,暗暗立下的決心。當導演讀懂了這種表達,再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拍攝,畫面就有了生命,哪怕是一個空鏡,湛藍的天空、流淌的小溪、搖曳的樹枝,都是情感的傳遞。好劇本就像樹根,根扎得越深,樹干就越挺拔。”
好劇本是影視創作價值飛躍的關鍵所在
隨著影視行業加快邁向“劇本中心制”,劇本的價值被重新認識。從業者普遍認為,唯有堅持講好故事、講好的故事,才能讓作品具備穿透時代的生命力,引領整個行業向更加精品化、多樣化的方向蓬勃發展。在大會期間舉辦的“好劇本是如何煉成的”劇集沙龍上,編劇們分享了他們對于好劇本和好故事的思考。
《黃雀》編劇王小槍認為,原創的魅力在于未知性,如果創作者可以給觀眾提供超出想象的更高期待,一定會收獲更好的效果。《沉默的榮耀》編劇盧敏認為,寫故事首先要塑造好人物,必須先讓觀眾愛上這些人。人物寫好了,戲就有了根基和出發點,同人物性格相匹配的情節、細節才是有用的。《生萬物》編劇王賀分享了如何從文學走向影視的創作感悟。她以小說《繾綣與決絕》的改編為例談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小說主題——人和土地的深情深深植入腦海中,然后建構人物、寫人物小傳,接下來再用影視語言去講述故事。“文學作品多用獨白表現人物內心,是一種向內的表達,而影視則需要用臺詞等視聽元素來呈現,是一種向外的表現方式。”編劇需要正視這種差異,讓主題的深度與視聽的張力相輔相成,真正實現從文字到影像的精彩躍遷。
談及影視作品如何跨越時代引發全年齡段觀眾的共鳴,作家、編劇馬伯庸表示,創作一定要注重當下性,讓現代人理解古人的情懷,找到故事與現代人的連接。作家、編劇伊北結合《六姊妹》的創作經歷表示,年代劇的創作既需要還原時代質感,也要給予藝術虛構的空間,在情節編排與故事的趣味性上做努力,這樣才能打動更廣泛的觀眾。
對于長劇集的未來趨勢,作家、編劇魏風華展望道,保持IP系列長久生命力的秘訣,就是要堅持獨特的美學風格。未來長劇集需要更加彰顯編劇和導演獨特藝術追求的作品,將出現更多“作者式劇集”。
真正的好內容永遠擁有市場和觀眾
隨著重溫經典頻道不斷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批又一批承載時代記憶的經典作品再度回歸大眾視野,也為影視劇創作如何源源不斷出精品、出經典帶來了新思考。
由馬繼紅擔綱編劇的《彭德懷元帥》《外交風云》入選重溫經典片單。《彭德懷元帥》于2015年拍攝、2016年播出,至今已十年之久。《外交風云》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播出至今已有6年。重溫經典論壇上,她分享道,正是選擇題材的勇氣、迎難而上的自信、高標準的堅持最終成就了這兩部作品。“無論是《彭德懷元帥》還是《外交風云》,都是具有很大難度和風險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過程猶如滾石上山、逆水行舟。實踐證明,創作中遇到難點和風險并不可怕,一旦越過去,難點就會變成亮點,風險就會變成風景。”
凡是能入選“重溫經典”的電視劇作品,大抵都有主題鮮明、人物鮮活、故事精彩、制作精良等特點。但是在緊張的拍攝過程中,堅持做到制作精良并非易事。馬繼紅舉例談到:“《彭德懷元帥》的拍攝時間長、人物多、戰爭場面多、轉場多、經費少。拍到后期,經費已經捉襟見肘,而彭德懷視察海防團的戲還沒有拍。當時,制片主任告訴我這組戲準備在溫州拍,因為橫店離溫州很近。我沒有同意,因為我寫的大海是藍色的,溫州的大海是黃色的。彭德懷是唯一一個視察過千里海疆的元帥,這組戲雖然不長,但它是劇中的亮點。”最終,劇組堅持轉場至煙臺,在蔚藍的大海邊完成了這組戲的拍攝。
重溫經典,不是停留在表層的紀念與留戀,而是對藝術精神的再確認。論壇現場還舉行了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名家文獻資料典藏計劃”發布儀式,該計劃面向全國廣播電視領域的杰出藝術家、評論家與學者,通過系統收藏他們的專著、手稿、書信、工作文稿以及影像、音頻、照片等體現中國廣播電視藝術發展歷程、創作風貌與學術思想演進的原始資料,讓那些成就經典的思想與品格,在典藏中得以代代傳承,在歲月中得以持續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