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工業敘事”與“硬核現實主義”:匪迦作品研討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10月26日,由上海網絡作家協會、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分會,七貓中文網主辦,上海大學文學院與中國作協網文委上海研究培訓基地聯合主辦的“匪迦(張栩)作品研討會”在上海大學文學院406會議室舉行。上海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秘書長畢勝,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會長歐陽友權,以及來自杭州師范大學、中國社科院、安徽大學、湘潭大學、暨南大學、西北大學、廣州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作家匪迦及七貓中文網主編陸笙,七貓中文網編輯露草受邀出席。會議由《南方文壇》副主編曾攀主持。
上海作協副主席畢勝在致辭中指出,上海作為網絡文學的“先行者”和“重陣”,正全力打造“五個中心”,非常需要像匪迦這樣能夠講述中國“科技創新創造”故事的作家。他高度評價匪迦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現實題材的網絡作家,其作品憑借深厚的航空航天從業背景,在高科技題材中開掘出文學富礦,展現出科技與人文融合的獨特價值。
七貓中文網主編陸笙回顧了匪迦自2019年在七貓發表首作以來的合作歷程。她特別提到《北斗星辰》和《關鍵路徑》,認為匪迦作為從業者,其作品承載了航天人幾十年的科研歷程與奮斗激情,成功觸達了年輕讀者的心聲。她表示,七貓將繼續支持匪迦及現實題材創作的發展,期待他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感染力的精品作品。
與會專家首先對匪迦作品的獨特性與時代價值給予高度肯定。中南大學歐陽友權教授指出,匪迦的創作以“硬核科技背景”與“現實生活敘事”的結合為突出特征,成功實現了科技題材與文學敘事的跨界融合。他的作品從《中國,起飛》到新作《千帆萬安》,一直緊扣國家戰略,書寫大飛機制造、北斗導航、低空經濟、衛星計劃等重大科技工程,展現了網絡作家的時代擔當。匪迦善于將枯燥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敘事細節,并通過多線并敘、插敘與倒敘等手法,增強故事張力。其人物塑造鮮明、個性立體,在科技工業題材中獨樹一幟,實現了“硬核”與“溫度”的統一,是網絡文學介入國家科技敘事的成功范例。
杭州師范大學夏烈教授認為,匪迦的作品在當下現實題材創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網絡文學回應時代主題的重要代表。他指出,匪迦以航空航天、低空經濟、衛星通信等重大科技領域為敘事場景,塑造了新時代“科技孤勇者”的群像,彰顯了網絡文學的歷史使命。他強調,匪迦的專業背景使作品具備高度真實感,體現出“專業知識者成為網絡作家主干”的趨勢。然而,他也指出作品在抒情性和人物情感刻畫上略顯不足,女性角色較為單薄,建議在技術性之外增強情感深度和敘事審美,使作品更具文學感染力。
安徽大學周志雄教授將匪迦的小說歸入網絡文學獨有的“行業文”或“硬核文”范疇,認為其代表了“知識型作家”的文學自覺。匪迦的創作成功填補了當代文學在高新技術行業敘事上的空白,特別是以“北斗導航”等專業領域為素材,書寫生動且具生活感。他贊賞匪迦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焦慮、迷茫等心理的真實呈現,使作品更具現實溫度與時代氣息。同時指出,其文學底色明顯,具有向經典致敬的意識,但仍可在敘事戲劇性與語言節奏上有所突破,以提升影視化潛力與藝術張力。
湘潭大學周興杰教授認為,匪迦是“新工業題材敘事”的成功代表,作品精準錨定“新型工業化”的關鍵領域,塑造了“創新型勞動者”的群像形象。他指出,匪迦打破了傳統工人敘事的范式,用“創業者”重構了工業人物的精神內核,既展現科技創業的專業性,又保留了文學感染力。周興杰建議,作者應從“新工業題材”進一步拓展為“新工業主義文學書寫”,在敘事上延展時間與空間維度,描繪從傳統工業到新工業的歷史進程,從而形成更具史詩感的文學格局。
暨南大學王小英教授指出,科技題材創作的難點在于如何在理性與戲劇性之間取得平衡。她認為匪迦的作品在知識性上極具深度,但人物塑造與情感刻畫相對不足,敘事節奏偏“上課式”。她提出“人>事>知”的寫作邏輯,認為應以人物為核心,由人物帶動情節與知識展現。以《千帆萬安》為例,她建議避免過度可預測的情節走向,保留人物的獨立成長空間,使作品更具現實主義的復雜性和人性張力。
上海大學教授張永祿認為,匪迦是上海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重要代表,其創業與寫作并行的“行業寫作”模式,是新大眾文藝的重要實踐方向。近年來,匪迦作品日趨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創作質感,體現在航天題材系列化、科技工作者形象立體化及藝術表達的自在自為。匪迦的新作《千帆萬安》有著非常突出的精品化特質,該作緩緩拉開了中國星鏈的壯麗藍圖,展示中國航空走向世界的偉大歷程。張永祿強調,匪迦的創作對上海網絡文學版圖意義重大,填補了網絡文學在表現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的空白,塑造了理想主義的科技奮斗者群像。其作品既是主旋律寫作,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奮斗敘事,展現了鮮明的理想主義情懷與愛國主義精神,在多元的上海書寫中顯得尤為突出。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湯俏評價匪迦的作品“質量有保證”,形成了“專業內核+人性褶皺+時代切片”的獨特敘事格局。她認為匪迦的最大能力在于將“技術密碼”轉化為“情感密碼”,讓冷峻的科技世界具備溫度。其敘事打破了行業神秘濾鏡,將科技工作者還原為有家庭、有困境的普通人,實現了專業敘事的情感落地。湯俏指出,作品從行業、個體、國家三個層面構建了新時代科技敘事的立體空間,建議在人物情感方面進一步深化,以吸引更多讀者群體。
西北大學副教授高翔認為,匪迦作品中的人物帶有“老派先進主義”氣質,群像敘事充滿“銳意進取”的力量,體現了“新工業文學”的精神。他指出,作品中幾乎沒有反派角色,更多展現團隊協作與創新精神,重現了當代“下海創業”的集體記憶。高翔將匪迦的創作歸納為“技術現實主義”,認為其敘事平實厚重,兼具理性精確與人文溫度;但同時建議增加對社會復雜性的刻畫,尤其是對“內卷”“消費主義”等現實議題的回應,以增強作品的時代層次。
廣州大學研究員吳長青指出,匪迦的小說是一種“青年成長敘事”,塑造了新型工業領域的典型人物。他認為作品突破了傳統的“體制文學”限制,通過描寫普通科技工作者的突破與成長,形成了新的文學性。吳長青認為匪迦的創作印證了“未來文學將不再區分網絡與傳統”的趨勢,其作品應被視為“當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指出作品在國際傳播上面臨“集體主義難以被西方理解”的挑戰,未來應探索兼容個體經驗的表達方式。
西南科技大學特聘副教授江秀廷提出,匪迦創作的《千帆萬安》《垂直起飛》等小說采用了“敘事前置”的寫作策略,通過文學想象引領科技話題的公眾討論。他認為匪迦的作品兼具知識普及與思想啟蒙功能,以“知識差”帶來的閱讀“爽感”取代傳統類型化刺激,展現出從“成功敘事”到“成長敘事”的文學轉向。匪迦的敘事緊扣國家戰略,在宏大主題中保持了藝術真實與理性邏輯的統一。江秀廷建議,作者可進一步增強傳奇性與戲劇沖突,并在寫作中融合讀者、專家與行業批評,實現多向互動的“共生批評”。
上海大學副教授謝尚發認為,以匪迦為代表的網絡現實主義寫作正重塑當代文學格局,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流派。他指出,這類寫作的特征在于“具身性”和“時代性”:作家以親身經驗進行創作,展現社會發展的廣闊景觀。他預測未來五十年,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將取代傳統現實主義,成為主導力量。然而,他也提醒現實題材創作存在同質化風險,應避免過度自我設限,鼓勵作家超越標簽化定義,讓寫作回歸現實與人本。
上海作協研究室副研究員胡笛感慨匪迦的作品讓她理解了科技行業的真實日常。她認為,匪迦善于以“會議場景”代替傳統敘事的“吃飯場景”,在討論與決策中展現人物沖突與行業生態。其作品格局宏闊、情懷深厚,幾乎沒有負面人物,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胡笛觀察到匪迦常用“三線并進”的結構模式,既穩定又富邏輯性,反映出其“理科思維”的創作方式。她指出,匪迦的“創作系統論”融合數據、算法與敘事邏輯,體現了獨特的結構美學。
上海大學博士生薛展嶸從“文化強國敘事”角度分析,認為匪迦的創作實現了從反思到參與的轉向。他指出,匪迦區別于80年代改革文學的“自我懷疑”,通過刻畫主人公(如《千帆萬安》祝千帆)的一線實踐,重塑了科技自立自強的文化信心。其大量專業術語的運用雖構成閱讀門檻,但恰恰強化了行業真實感與民族認同。薛展嶸認為,匪迦的創作路徑與《黑神話·悟空》等新時代文化產品相通,共同推動了“中國故事”的科技敘事表達。
露草從編輯視角介紹,匪迦是七貓中文網現實題材精品創作的代表作者。她指出,匪迦突破了現實題材創作節奏慢、鉤子弱的難題,善用“黃金三章”與“階段性懸念”保持閱讀張力,并通過三線敘事將個人命運與國家項目緊密相連。她認為,匪迦的創作證明了網絡文學能夠承擔嚴肅議題與社會責任,在類型創新中實現“思想深度與大眾閱讀”的統一,展現了現實題材網文精品化的方向。
匪迦在作家回應環節首先感謝了與會專家的深入點評,稱此次研討會的討論讓他“深受鼓舞、獲益匪淺”。他認真梳理了專家們的意見,總結出六項宏觀建議與九項微觀建議,并逐一回應。在宏觀層面,他表示將努力跳出舒適區,拓展“新工業”與“后工業”題材的廣度與深度;在審美性與抒情性方面做更多探索,以提升作品的文學質感。他認同集體主義敘事在國際傳播中的困難,認為這是中國文學應主動面對的文化議題;同時接受關于書寫家鄉懷化的建議,并強調不應自我設限,應以“小說”之名自由創作。在微觀層面,他表示將改進情感書寫與人物對話,使敘事更自然、生動;在知識呈現上避免“百科式”堆砌,保持專業性與可讀性的平衡。他坦言不刻意設置反派,是出于現實考量,更希望通過正面人物呈現真實的社會生態。對于創作技巧,他將吸收網絡文學的節奏與“爽感”優勢,同時保持理性表達。
最后,他表示將繼續堅持“以文學的方式書寫科技”,在專業與敘事之間尋求平衡,創作出更具文學深度與社會意義的作品。
主持人曾攀在總結中指出,本次“善意的批評”體現了專家們對匪迦的高度期待。他認為匪迦的創作已具現實厚度與方法論意識,希望其未來突破題材限制,在更寬廣的文學領域持續探索,成為“無法被命名”的作家。他以“無人認領的時代”比喻真正的文學經典,期待匪迦的作品在持續生長中呈現更復雜的內涵,成為值得一代代讀者研究與回望的文本。
本次研討會的召開,進一步展示了網絡文學與現實題材結合的創作潛力,深化了“新工業題材”“現實主義轉型”等理論命題的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匪迦以其獨特的創作視野和專業背景,拓寬了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疆域,為中國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經驗與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