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作家骷髏精靈作品研討會在滬舉辦
10月26日上午,著名網絡文學作家骷髏精靈(王小磊)作品研討會在上海大學文學院306會議室成功舉行。上海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秘書長畢勝,中國作協網文委副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會長歐陽友權,閱文集團副總編田志國,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山東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學者齊聚一堂。在場學者圍繞骷髏精靈的創作歷程、類型創新、新作《機武風暴》的藝術成就與文化價值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骷髏精靈小說編輯北河,作家骷髏精靈(王小磊)本人也出席了會議并參與討論。上海網絡作家協會秘書長王若虛主持了本場會議。
上海作協專職副主席畢勝首先對各位專家和主辦方表示感謝,并指出上海是中國網絡文學的重鎮,正計劃在即將開放的上海文學館中設立網絡文學專區。他對骷髏精靈(王小磊)的成就給予高度肯定,稱其為閱文集團的著名白金作家,擁有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上海青聯副會長、上海網絡作協副會長等職務,并獲得多項榮譽。畢勝強調,骷髏精靈2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猛龍過江》《三眼神王》《海王祭》等作品橫跨網游、科幻、玄幻等多個類型,并開創了機甲流。他贊揚骷髏精靈的創作既能構筑奇絕的故事,又能講述動人的情感,期待他在未來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精品。
閱文集團副總編田志國代表閱文集團向骷髏精靈表示祝賀與感謝,并指出骷髏精靈是最早一批網絡作家,堅持寫作二十多年,其作品構建的“熱血世界”陪伴了無數讀者。他強調了骷髏精靈在創作上的高產、穩定質量和不斷創新等特質。指出他二十年間創作了三千萬字、數十億點擊的作品,構建了“風暴宇宙”。田志國特別指出,骷髏精靈是網文機甲流的開創者,其作品核心魅力在于熱血與創新,擅長激發讀者情感共鳴,作品節奏快、人物積極向上。對于新作《機武風暴》,他認為既保留了機甲的老味道,又在設定上有所創新,構建了獨特的戰斗體系。他贊揚骷髏精靈的作品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長期占據海外榜單,傳遞了“努力、有情、擔當”的積極價值觀。
中南大學歐陽友權教授對骷髏精靈作為網文界持續耕耘、深受讀者喜愛的標志性人物表示欽佩。他總結了骷髏精靈作品的四大特點:首先,善于構建密集矛盾沖突和高燃戰斗場面,以熱血風格和英雄氣質吸引年輕人;其次,善于打破類型界限,融合如“游戲+武俠”“修真文明+未來科技”等多種元素,推動了網絡類型小說多元化發展;第三,構建了獨特的東方玄幻世界觀,將東方力量體系和陰陽思想融入科幻框架;第四,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作品在海內外暢銷,并成功實現IP轉化(如游戲、漫畫、手游),對中國網文出海貢獻良多。他期待骷髏精靈未來能創作出更具影響力的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定家教授以“《機武風暴》機甲美學的人文品格與科幻系列的綜合創新”為題進行發言,他稱“風暴”系列是網絡文學“機甲流”的標桿,新作《機武風暴》標志著科幻網文的成熟與精品化。他提出作品的機甲美學實現了從工具到藝術的蛻變,機甲不再冰冷,而是承載著人類意志和情感,展現出合規律性的美感。敘事上,作品采用了雙線敘事結構,平衡了硬科幻與軟科幻元素,將哲學、社會學思考融入故事,探索了人類與技術的關系。在角色塑造上,人物具有復雜的動機和情感,打破了“天才模板”,塑造了更接地氣的英雄形象。他認為《機武風暴》展示了網絡科幻小說的可能性,是其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中南大學禹建湘教授將《機武風暴》視為本土網絡科幻的英雄史詩與宇宙想象。他認為小說精準把握了讀者的核心訴求,塑造了充滿熱血氣質的青年群像,特別是主角李昊的“平凡”與“非凡”的張力,以及配角(如左小塘)的光彩綻放。他指出小說的敘事格局是層層打開的,遵循從“校園聯賽”到“太陽系大賽”再到“星際文明沖突”的線索,主題完成了從個人英雄主義到文明存續的升華。禹建湘強調了作品在文化融合上的貢獻,通過東方元素的符號化(如“龍系列”鎧甲)、戰斗風格的本土化(如以靜制動、人機合一的武學哲學),以及家國精神和集體情懷的呈現,區別于西式科幻,書寫了中國網絡科幻獨特的宇宙史詩。
上海大學許道軍教授認為骷髏精靈的近作《機武風暴》是一部向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致敬、并在文明認知上有所超越的杰作。他分析了作品的藝術結構,認為它實現了“道技雙構”的雙線并置,主人公的成長(技)與“人類向何處去”的探尋(道)同步推進,將主題引向形而上層次。他贊揚小說爽感十足,但價值觀純正,格調積極向上,規避了“擦邊行為”,塑造了健康、陽光的英雄形象。許道軍特別指出,小說在文明認知上體現出鮮明的特色,超越了一般網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或“復仇模式”,在強者如何處置“失敗者”方面,保持了包容、共存與互鑒的意識,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自信與擔當,為網絡文學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嘗試。
貴州民族大學鮑遠福教授從科幻研究角度,以《機武風暴》的后人類隱喻為題,探討了作品在星際背景下對“人”“身體”“文明”的定義。他指出作品圍繞人類或生命體/身體的重構展開思考,李昊以非基因加成卻能不斷開發身體潛能,表達了人類對自身局限突破的渴望。其次是機甲與人體的融合,他認為機甲是向外對身體的延伸,通過技術媒介實現生理、感知和心理層面的能力提升,拓展了傳統機甲文的模式。他強調了作品中古代藝術符號的運用,體現了古代技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最后,他談及了后人類視域下的制度博弈和對高維文明威脅的想象,認為作品呈現了后人類與人類文明共同體構建的宇宙。
山東理工大學翟羽佳教授認為“風暴三部曲”是硬核科技加熱血成長的雙核敘事。她指出作品構建了升級式的英雄旅程,對傳統的英雄旅程進行了適應性拆解和重構:首先,設定平凡人逆襲的起點,主角始于現實困境的投射,實現了讀者從旁觀到代入的心理轉變;其次,將旅程拆解為“校園訓練”“區域戰斗”“星際戰爭”的階梯式升級目標體系,適配網文連載模式;第三,通過世界觀系列化的聯動,讓前作主角以傳說身份融入續作,深化了英雄敘事從個體成長到文明延續的命題。她強調了作品熱血精神的具象化表達,通過機甲這一核心載體,將堅持、勇氣等精神價值與當代讀者情感需求對接,實現了爽感與深度的結合。
中山大學吉云飛助理教授首先以一個老讀者的身份,表達了骷髏精靈作品對他人生的重要影響,稱《猛龍過江》是他的網文啟蒙作,讓他學會上網、看網文。他回憶了與骷髏精靈的三段緣分,并強調當年只有《機動風暴》曾如此深刻地打動了他,讓他這個“身處卑微,但又自命不凡”的高中少年覺得是世界上最好的書。他借此次研討會表達了對骷髏精靈的謝意。
蘇州大學張學謙副教授從讀者與作家關系以及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角度發表觀點。他引用愛潛水的烏賊的例子,指出站在網絡風口的作家和批評家之間可能存在認知差別。他認為《機武風暴》在海外傳播良好,是因為作品融合了海外觀眾耳熟能詳的亞文化要素,如“駕駛員配歌姬”“高達SEED的爆種”等,這種文化包容性是網文出海的重要特點,不一定非要用仙俠形象來講述中國故事。他還指出作品帶有《英雄聯盟》的影子,更容易獲得更多受眾。最后,他提出了機甲文在IP開發上的共性困境,認為國內機甲文缺乏對機甲視覺呈現化的重視,建議在連載初期就設計和生成AI機甲形象,以利于后續的周邊和IP擴展。他對《機武風暴》“頭重腳輕”的敘事結構表示疑問,懷疑是受外部因素干擾所致。
南京師范大學李瑋教授將骷髏精靈的創作稱為“科幻+二次元”的潮流和類型,并稱贊其作品充滿了熱血感。他認為作品的“熱血感”源于其敘事特點:節奏明快,主角一開始就帶有隱藏起來的超強戰斗力,打斗場面熱血且充滿意想不到的招式。人物塑造上,作品強調群像和團隊感,人物性格年輕、活潑、充滿青春激情,并贊揚了對男女情感關系書寫的純粹和純潔,這在當下的網絡文學中是難得的。她指出作品的趣味性在于融入了梗文化和二次元特征,使得文風輕松。他更傾向于將作品視為偏二次元、偏動漫風格、偏游戲化的機甲文,而非硬核科幻。她肯定了《機武風暴》在寫作上的成熟,認為它是兼顧熱血與趣味、爽感和新意的優質機甲二次元文,并認為這個脈絡代表了新的網絡文學發展方向。
中南大學講師賀予飛探討了《機武風暴》中游戲文化、直播文化和Z世代文化的融合。她認為小說通過“EMP”系統將硬核機甲戰斗“游戲化”,主角李昊利用“BUG”控分的行為擊中了讀者的爽點,并指出主角宿舍號“4396”是《英雄聯盟》的梗,巧妙地勾連了玩家情感。其次,作品引入了直播文化流程,主播解說、慢鏡頭復盤、彈幕評論等機制增強了小說的現場感和互動性,主播成為作者的“嘴替”和科普者。最后,她認為小說打造了Z世代人物群像,將宏大的星際戰爭與充滿煙火氣的校園日常結合,如主角“絕世高手”配“超級偶像”的極致浪漫想象,使其成為一部真正屬于Z世代的機甲幻想曲。
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金方廷以“新讀者”身份,認為《機武風暴》是一個融合了草根逆襲、青春群像等主題的“爽文”外殼下,蘊含著思辨自我實現、人類價值與技術時代等問題的作品。他指出小說將熱血校園爭霸置于星際競爭與文明排位的語境中,主角通過“人力”的勝利,完成了自身價值、星球尊嚴和“舊人類”合法性的三重論證,成為星際航海時代的孤勇者。他認為小說的主題是對科技決定論的“逆寫”,強調在機器和數據鎖死的臨界點,個人的經驗與意志才是突破困局的最大可能性,從而實現了對人類價值的重估和肯定。最后,他指出了小說中星際物種之爭這一“不那么陽光”的主題,引發了對人類文明擴張倫理困境的思考,認為作品在爽感之外構建了一個充滿張力又發人深省的世界。
上海大學汪雨萌副教授從日本熱血少年漫的衰落談起,指出骷髏精靈的作品是日本熱血少年漫的補位,滿足了青春期男孩子對熱血故事的強烈需求。她總結競賽格斗題材模式為“打架,贏了得到妹子”和“打架,救妹子,然后贏了”。她認為作品選擇“機甲外殼”是為了增加打擊對象、擴大擊打范圍和深化主題價值(社會責任和使命)。她特別指出,機甲的設定(如老舊的龍機甲)依賴于主角的身體能動性,對男孩子具有不可抵抗的魅力。她最后表達了對骷髏精靈的期望,認為他承擔了男生教育的重要責任。他的熱血小說塑造著當下青少年的心性、人生觀和價值觀。
上海大學博士生盧景恬從“熱血”這一核心切入,將其定義為一種激動的情緒化狀態和青春亞文化語匯,具有與感性官能刺激相合的亢奮感。她指出“風暴系列”是機甲文的典型典例,融合了科幻、玄幻、游戲類型特質,既描繪了機甲對戰的暴力美學,又打造了熱血戰士型人物。她認為骷髏精靈的創作執著于青春的思維結構和熱血畫面的架構,將青春視為一種感受世界的眼光和方式。她提到《機武風暴》嘗試通過打造伏筆和懸疑,加入了“老男人的回味和懸疑”,試圖探索情感體驗傳遞與智性成長書寫之間的動態平衡,并認為骷髏精靈的熱血感構建了一個以情感體驗為根基的情感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網絡文學價值。
上海大學博士生陳勇彬主要從延續既有范式和類型的融合與創新兩個方面評析《機武風暴》。他指出作品延續了機甲格斗的美學和青春熱血的敘事模式,同時補齊了愛情描寫的短板,并加入了群體成長來彌補無敵流成長敘事的缺乏。但在類型融合方面,他認為作品引入的懸疑敘事(如"Bleem"謎團)與無敵流敘事融合不足且存在割裂感。他還指出,敘事格局的擴張(融入星際政治陰謀、玄幻超現實力量)導致后期類型漂移,戰斗的玄幻化使作品遺失了機甲格斗的核心美學場景,最終導致結局收尾倉促。他總結這是機甲文發展至今的共性困境:審美疲勞、類型固化,且古武機甲取消了“人肉體有限性與機械無限強大性”的核心對立,失去了走向更高內核深度的可能。
上海大學碩士生魏立靜從類型學角度,指出《機武風暴》是機甲文的典型樣本,機甲在其中承載了多重意義(競技場、文明象征、人物延伸)。她分析了作品雙線并行的敘事結構,以逐級升級的賽事為主線,以天啟少年班秘密和系統Bleem的引導為暗線,兩者相互推動。她認為骷髏精靈的作品實現了類型的融合與創新,且與網游小說的游戲敘事深度關聯,并通過引入言情敘事調和了機甲文的單一節奏。在文化內核上,她強調了作品對中國傳統武學的借鑒,塑造了審慎樂觀的未來觀、自強不息的民族堅韌和建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展現了帶有中國文化印記的未來觀。她最后也指出了網絡科幻的結構性問題,即敘事的高度程式化,導致作品在思想開掘和藝術表現上略顯單薄。
閱文集團編輯北河肯定了骷髏精靈是網文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作家,稱其“風暴三部曲”是公認的機甲小說的巔峰之作,開創了機甲文先河。他指出骷髏精靈擅長將熱血、激情和戰斗結合,并創新地將機甲戰斗與古武基因、精神異能等元素結合,開創了“東方機甲美學”。他還指出骷髏精靈通過多種題材拓寬了類型文學的邊界,并在商業化和藝術性之間找到了切入點。對于《機武風暴》,他認為骷髏精靈吸收了新的創作理念,增加了日常化的敘事,更關注人間煙火氣,這是很好的改進。他提到作品對設定上的創新、對古武和機甲的結合令人眼前一亮,并以其超過5萬均訂、獲得月票總榜十強等數據,證明了其科幻界網文頭部作品的地位。
骷髏精靈本人在發言中對畢主席和各位專家老師的點評和建議致以誠摯感謝。他表示這些內容非常豐富,需要一些時間去慢慢咀嚼消化。他認為寫作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他會邊寫邊改進,并努力找到一條正確的路徑。希望能在未來能以更成熟的作品回報大家的厚愛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