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煒:用文學守護鄉村“根脈”
10月29日,在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保護傳承農村文化遺產”分會場彩排現場,一位皮膚黝黑、雙手粗糙的參會代表引人注目。他是來自富平縣流曲鎮大崗村的農民詩人陳向煒,筆名“麥秸”。聆聽關于“鄉風文明”的討論時,這個與土地打交道的漢子心中翻涌著別樣的情感。
“聽到‘鄉風文明’這4個字,我心里頭先是一熱,接著就想到了我們村。”陳向煒說,“我覺得鄉風文明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是鄰里間互幫互助的那份情誼,是紅白喜事時全村人一起幫著忙活,是老人言傳身教留給后輩的那些老理兒,是咱莊稼人骨子里的善良、厚道。”
生活中,陳向煒一手拿鋤頭,一手握筆桿。他說:“我首先是個農民,我的根一直在土地里。你流了汗,土地就給你回報,心里有了感觸,筆下的句子就有了生命。農民和詩人兩種身份在我這兒分不開。”
談及詩歌在新時代鄉村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陳向煒有著自己的見解。“詩歌可以滋養心田。”他說,“它就像村頭那棵老槐樹,大家習慣了在下面乘涼、議事。它就在那兒,給予人的是默默的陪伴。我希望用詩歌記錄那些正在變化的和永遠不變的東西——比如新修的公路、漂亮的房子,還有不變的鄉音和鄰里情。”
“文學守護的是鄉村的‘根脈’。”陳向煒說,“我的這些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句子,能讓在外面闖蕩的年輕人記得住鄉愁,也能讓留守在村里的鄉親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談到未來的創作計劃,陳向煒說,村里準備做一個“藝術鄉建”項目,他希望可以為此作些貢獻。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之地、留守之鄉、記憶中的故園。”陳向煒介紹,村里計劃開辟一塊地方,通過鄉土文化題材作品,打造一個村民表達美好生活愿望的載體,撬動鄉村發展的“文化杠桿”,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