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檔案館藏新四軍檔案史料選編》出版 珍貴史料重現烽火歲月

《上海市檔案館藏新四軍檔案史料選編》以上海檔案館館藏資源為依托,全書系統整理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新四軍史料,其中部分檔案史料系首次亮相。(出版方供圖)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上海市檔案館“新四軍與上海”檔案史料研究項目成果之一,《上海市檔案館藏新四軍檔案史料選編》10月30日首發,以珍稀史料填補歷史認知的空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推出。
以上海檔案館館藏資源為依托,全書系統整理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新四軍史料,其中部分檔案史料系首次亮相,進一步推動上海紅色檔案資源的研究開發和活化利用。“檔案是最好的歷史、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專家徐建剛表示,書中編排列入很多當事人回憶,重要人物下面標注大段介紹與注釋,對讀者理解這段檔案很有幫助。全書史料分為三類: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關于新四軍與上海的回憶,敵偽檔案中關于新四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活動的記錄,外國記者關于新四軍的相關報道。“這不是簡單地把檔案僅僅按照時間順序編,而是從自己方、敵對方、第三方等不同角度,讓大眾多視角多維度理解上海抗戰的特殊性。”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第九屆會長劉蘇閩談到,書中有不少目前較為罕見的珍貴史料,包括有關新四軍各部隊、“連柏生部隊”和“呂炳奎部隊”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活動的記錄等,將地方抗戰史圖景描繪得更為清晰具體,極大豐富了我們對新四軍敵后斗爭復雜性與廣泛性的認知。
其中,外國記者筆觸真實還原了當時進步人士對中國時局的觀察、對新四軍的觀察。“研究人員梳理后通過篩選、比對和考證,甄選出近千件相關開放檔案,其中具有深入研究價值的約200件,以此為主體,形成約20萬字書稿。”上海市檔案館史料編研部(檔案宣傳部)主任張姚俊透露,書中收錄的外國記者報道,來自館藏革命歷史資料《成為時局中心的新四軍》小冊子,包含《新四軍》《我所知道的新四軍》《葉項兩將軍訪問記》《一支日軍最怕的軍隊》《記葉挺將軍》五篇文章。1938年11月,美國記者貝爾登跟隨上海民眾慰勞團,前往涇縣云嶺的新四軍軍部和根據地采訪,采寫有關新四軍將領、戰斗與訓練、紀律與生活等題材的報道。此后上海遠東書店將貝爾登及其他外國記者有關新四軍的報道結集成冊,于1941年3月出版。據貝爾登后來自述,這次采訪解開了他心中的疑惑,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這些第三方報道以相對中立的目光,客觀記錄了新四軍的軍風、管理和作戰理念,是國際社會對這支“日軍最怕的軍隊”的權威觀察。
“上海市檔案館珍藏著一批反映新四軍抗戰歷程與光榮歷史的珍貴檔案,希望這本書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梁,讓年輕一代真切感知、理解并傳承融入血脈的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也希望它成為一份證言,以檔案史料形式,向所有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上海市檔案局局長、上海市檔案館館長徐未晚說。
檔案帶著歷史的溫度與細節,極具史料張力。全書設計排版融入人文溫度,讓原本“高冷”的檔案,轉化為“好看”“有意思”的歷史敘事,力求檔案史料傳得開、留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