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與老舍創作新相聲
說起侯寶林與老舍先生的交往,緣于“相聲改革”。
新中國剛剛成立,有個大工廠舉辦了一臺慶祝晚會,其中有兩位演員說了一段相聲《反正話》,內容不太健康,引起聽眾反感,沒說完就被聽眾哄下去了。這下可給相聲界捅了個“大婁子”。隨后,報紙上連篇累牘發文抨擊相聲內容低俗,不能為工農兵服務,不能為新中國建設服務。一時間,撂地的也沒有人聽了,劇場也不上座兒了,相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相聲改革的問題已擺在從業者的面前。
面對新的形勢,曲藝界要求凈化舞臺、改造藝人,并確立社會主義文藝方向。為此,相聲行業提出了“改人、改戲、改制”的要求。“改人”就是改造藝人思想;“改戲”就是要清除低俗、淫穢、暴力的內容;“改制”就是要廢除舊行規、舊班主制,納入國家文藝體制。
一場轟轟烈烈的“相聲改革”開始了,但改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新中國成立前,相聲演員多是散兵游勇的狀態,有在天橋撂地的,有在戲園子、小劇場、茶社串場的,基本上是一盤散沙。而且,舊社會的相聲演員,別看他們能說會道,其實只有少數人能看書讀報,大多數文化素質不高,他們說的內容都是師父口傳心授,更別提寫相聲、創新相聲了。再者,他們沒有一個像“演員工會”這樣的組織機構。
于是,有相聲演員意識到要向作家學習,進行新相聲的創作。在這一階段的相聲改革中,侯寶林貢獻最為突出,而他與老舍先生的交往也成就了一段佳話。
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出生于天津。他比老舍先生小18歲,同為滿族。
1929年,侯寶林12歲時拜嚴澤甫為師學習京劇。1939年,22歲開始給師父朱闊泉捧哏,在天橋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臺表演相聲。
1949年7月2日,侯寶林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據他的徒弟于世猷回憶,1949年解放軍剛進北京城不久,侯寶林和郭啟儒就進中南海為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表演過相聲。毛澤東最愛聽侯寶林說的《關公戰秦瓊》,而且聽了很多遍。
侯寶林自己回憶說:“我們當時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非常認真,完全是按照‘講話’的精神搞節目,創作新的,整理舊的,把舊相聲中那些不健康的東西去掉,創作新社會需要的相聲。現在回憶起來,毛主席聽了我大約有150段相聲……”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養病期間,特意請侯寶林錄制了《醉酒》《婚姻與迷信》《改行》《串調》《關公戰秦瓊》等12段相聲。
新中國成立之初,相聲界進行相聲改革的時候,演員侯一塵消息靈通,他了解到老舍先生還在重慶時,就曾幫助藝人富少舫(藝名“山藥蛋”)寫過大鼓詞,而且他還知道老舍先生已于1949年12月13日回到了北京,下榻在北京飯店。
沒幾天,當時相聲界的活躍人物侯寶林、侯一塵、孫玉奎、劉德智、羅榮壽、于世德等紛紛前往北京飯店拜訪老舍先生。
《人民日報》對當年幾位演員集體拜訪老舍做了一篇報道,題為《相聲藝人訪老舍》,報道這樣寫:
當談到大家思想消極時,老舍對老藝人劉德智說:“你說了好幾十年相聲,怎么會帶頭胡思亂想起來了?我就不信,相聲一點前途沒有啦?我同意寶林他們幾位的意見,大伙抱成一個團兒,都出主意——改嘛!”
接著又問侯寶林:“早些時候有段相聲說‘這個廟’、‘那個廟’的叫什么來著?”侯寶林回答:“《地理圖》。”老舍說:“對。還有《報菜名》……”老舍一口氣提了十幾個相聲段子。
在歷數了這些傳統段子之后,老舍先生說:“依我看,這些東西把罵大街、貧嘴廢話去掉,加上些新內容、新知識,既有教育意義,還有笑料,照樣受歡迎。”
最后他表態說:“大家回去,把這些本子找來,我給改改,先蹚蹚道兒,改出幾段大家先演著,不過大家都得動手才行哪!”
此后兩個月的時間里,老舍先生修改完成了《賈博士》《維生素》《兩條路線》三段相聲。“相聲改進小組”成立后,老舍先生又相繼改編了《文章會》《菜單子》《繞口令》等段子。這些作品在劇院演出受到了大眾的好評,逐漸幫助相聲擺脫了困境。
此后,老舍先生又給相聲界的同仁提出了幾點希望,希望他們努力學文化,進一步提高相聲的品位。侯寶林等人對這一建議十分重視。
老舍先生還把羅常培、吳曉鈴兩位語言學家介紹給侯寶林等人,并且時常邀請羅先生到劇場聽相聲。羅先生隨身總是帶著小紙條,聽到不對的地方就記下來,走的時候再交給演員們。吳曉鈴后來還參加了相聲改進小組,同演員們一起研究相聲,并創作出了一些新相聲。
侯寶林對能結識老舍先生這樣的高師深感榮幸,并且對老舍先生牽線介紹羅常培、吳曉鈴兩位“大先生”心存感激。
侯寶林每年過節必去丹柿小院,給老舍先生拜年,而且要行跪地三叩首的大禮。對侯寶林的大禮,老舍先生自然不接受,每次都要上前用力攙扶,但每次都拗不過侯寶林的一片誠意。
侯寶林深受老舍先生影響,始終將老舍先生視為“新相聲的奠基人”,并在表演中融入老舍先生作品的精髓。
1951年,老舍先生的話劇《方珍珠》要改編成電影,他堅持認為,劇中人“白二立”非請真的相聲藝人侯寶林來主演不可,并且說搭檔也得請郭爺(郭啟儒)擔任。那時,侯寶林演出任務很忙,導演怕侯寶林沒有時間參加影片拍攝,耽誤影片的進程。老舍先生當即在導演面前拍胸脯說:“我親自去請他。”最終,侯寶林在《方珍珠》中本色出演。這部電影重現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北京藝人在新中國重獲新生的故事,而在電影之外,體現了老舍先生對侯寶林的關愛。
可以說,侯寶林在相聲藝術上的進步與成功,離不開老舍先生的幫助與扶持。他們的合作推動了相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1955年1月,侯寶林創作的相聲《夜行記》獲中國曲藝研究會頒發的“優秀曲藝作品獎”。1979年7月,侯寶林正式宣布退出舞臺,專門從事相聲藝術研究工作。1993年2月4日,侯寶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