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學之光點亮縣城這方文化熱土 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在云南彌勒舉行
文學對縣城的重要意義,在于為縣城注入精神內核與文化靈魂,既喚醒其內在生命力,也為其發展提供獨特的外在吸引力。位于彩云之南、紅河河畔的縣級市彌勒,是山川秀美、人文匯聚、民族交融的“滇南福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雖身在邊疆,卻同樣懷有對優質文學資源的熱切需求。為響應基層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期盼,推動優質文學資源直達基層,挖掘和培養基層寫作力量,10月25日至28日,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在云南彌勒舉行。新疆作協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亮程和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得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鶴攜帶著不同風土的文學印記走進彌勒,通過開展讀者交流會、文學公開課、文學進校園等活動,為當地的文學愛好者和學生們講述來自遠方村莊與草原的故事,點亮他們的文學之火,照亮他們的創作之路。

啟動儀式現場
“將文學的根系深扎進‘縣’場的土壤”

李一鳴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文學的魅力,在閱讀,更在親歷。”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在啟動儀式上致辭表示,舉辦文學“縣”場活動,是為了讓文學抵達縣城,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廣泛覆蓋基層,將新時代文學推到廣場上去,推到人群中去,推到老老少少中去,以文學的力量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文學應有的貢獻。同時,作家們走進縣城,也會充分汲取當地特色文化養分,以文學視角發現縣域風土之美、人文之盛,以文學筆墨書寫縣域故事,激活基層寫作潛力,讓文學在縣域場景中綻放新的光芒。
劉亮程與黑鶴都來自遙遠的北方,他們不遠萬里來到彌勒,只為回應當地讀者的深情:彌勒作家聯名寫信邀請劉亮程來彌勒,讓他深為感動;彌勒的孩子們喜愛黑鶴筆下的呼倫貝爾草原與大興安嶺森林,十分渴望能親眼見到他。啟動儀式上,當地的讀者送上自己根據兩位作家的作品而創作的書畫,劉亮程與黑鶴也分別回贈了新疆的蘿卜種子和鄂倫春族傳統帽飾狍頭帽。這是一場以文學為契機的相遇,也是以文學為題的心靈交流和深情對話。
在劉亮程的交流會與公開課上,“大地”與“家鄉”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詞匯,他筆下的家鄉是那個新疆的村莊,對彌勒的讀者來說,這里雖然遙遠,但不陌生。“家鄉是我們每個人的出發點,即便我們走得再遠,家鄉也會永遠跟隨我們”,劉亮程對家鄉與故土的深情讓在場的讀者們尤為感同身受,并重新理解了“家鄉”的意義。
在聽完劉亮程以“大地上的文學原鄉”為主題的公開課后,彌勒市第二小學的語文教師王亞琪坦言,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進一步深化,“每個人都能在家鄉里學到知識,我們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鄉里尋找知識,汲取家鄉的人文滋養和歷史內涵”。彌勒市第四中學的高二學生李易珊在公開課上首次理解了“原鄉”的含義,“它不僅意味著我生活的這片土地,更代表著一種文化與精神,塑造了我的血肉,也影響著我的未來”。
黑鶴作品里的主角很多是充滿靈性的小動物,深受孩子們喜歡。得知黑鶴來到彌勒,許多家長特意陪伴孩子前來聆聽他講述“自然和大地的故事”。黑鶴分享了他童年與動物相伴的趣事,講述了如何將觀察轉化為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們思考背后的生命故事。
在黑橋哨鄉村文藝學堂,章保小學三年級的盧星宇在紙上認真寫下自己的名字,“黑鶴老師來講課,我要做好筆記”。黑橋哨村村長李春平說,知道有作家老師來上課,孩子們都格外珍惜這樣的機會。只有初中學歷的他,深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創立了這所學堂,免費為村里的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和文藝講座,“讓村里的孩子也能通過讀書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學堂的持續運營離不開眾多愛心人士與社會團體的幫助,他們或是作為志愿者來公益授課,或是捐贈圖書、文具等學習材料。此次活動,中國校園文學雜志社向學堂捐贈了雜志,孩子們開心地翻閱散發墨香的刊物,學堂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結合屏幕上的一張張照片,黑鶴聲情并茂地講起草原上的四季、自由的動物與廣袤的自然,將孩子們帶進了一個他們不曾感受過的世界,一個用文字就可以抵達的遠方。黑鶴還為彌勒的孩子們演奏了蒙古族樂器,當靈動的口弦琴與悠揚的冒頓潮爾聲響起,聽眾們無不陶醉其中。黑鶴讓孩子們用一句話形容口弦琴的樂聲,臺下的小手們紛紛高高舉起,爭先恐后地大聲回答:“像青蛙在跳躍!”“像鈴鐺!”“像你身上穿的紫衣服!”“是我們的故鄉!”黑鶴為孩子們充滿想象力的描述送上鼓勵和禮物,并表示,寫作能力的提升不在于學習了什么固有的技巧,知曉了什么樣的寫作方式與理論,而在于用心感知、用情描述。他以口弦琴上印刻的一句話“這是來自古老中亞草原的風”為例告訴孩子們,這就是文學的描述,它以獨特的形容深深觸動你,讓你刻骨銘心。
一位家長表示,黑鶴的分享讓她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陪伴孩子親自感受自然里的種種細節,教會他們愛與溫暖,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寫出自己最真實的體驗,寫作自然就有了提升。
當遠方的“詩”來到面前
得知作家來到彌勒,許多基層寫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十分激動,他們在平日的閱讀與寫作中產生了許多困惑,此次能面對面與作家進行交流,對他們來說具有極大的啟發與激勵意義。
在紅河水鄉鄉愁書院,劉亮程與云南省作協主席范穩、云南省作協副主席意千重、詩人楊碧薇圍坐交談,一起“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怎么把日常生活寫出文學味?如何讓彌勒的民族故事被更多人看見?面對現場讀者拋來的一連串問題,幾位作家結合自己的創作感悟給出了建議。劉亮程說,文學是天真的,想把日常生活寫出文學味,就要“打開那雙天真的、來自童年的眼睛,用那雙眼睛打量世界”。范穩向讀者支招,“從日常小事寫起,讓民族故事自然流露”。聽到這些精彩的回答,現場的聽眾們不斷在筆記本上記錄。
幾年前,退休教師彭興奎從山東遷居至云南彌勒,他帶著劉亮程和范穩的作品來到文學“縣”場,“只想說幾句感謝的話”。在教書時,他曾選用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
與范穩的《青云梯》作為教材,從文學創作的角度和學生們進行探討。他請兩位作家在書上簽了名字,打算寄給自己的學生,“鼓勵他們堅持閱讀,嘗試創作”。

“捎話遠方——探訪南方大地上的家鄉”座談會現場
在“捎話遠方——探訪南方大地上的家鄉”座談會上,劉亮程說到,新疆天山腳下有一座廢棄學校,多年后成了羊圈,后來自己將其清理打造,做了書院,“我依舊懷有中國文人的傳統理想,在山水間鄉村里,聽著蟲鳴度過余生”。這樣的分享讓現場的聽眾們動容,一位讀者向記者表示,“也許只有文學,能夠讓每個人情感深處的那片故土,成為永不消逝的精神家園”。
如果說此前基層寫作者們的創作是在“摸黑”走路,那么此次作家、編輯走進“縣”場為他們答疑解惑,無疑照亮了他們前行的路。
對基層寫作者與文學愛好者來說,文學創作是抒發內心情感、展現生活感悟的方式,但由于創作經驗不足、發表渠道有限等因素,他們往往無法更好地將內心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也無法讓自己的優秀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因此,此次文學“縣”場活動邀請《詩刊》《民族文學》《十月》《中國校園文學》《邊疆文學》《滇池》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名刊名社的編輯為基層寫作者改稿,不僅幫助他們打磨作品、提升創作技巧,還讓編輯們深入一線,感受到基層創作現場的鮮活感和文學熱情。
參加此次改稿會,《民族文學》編審徐海玉最大的感受是基層寫作者們始終在平凡日常里堅守文學的初心,他們的作品中包含對故土的深情與創作的熱忱,這正是文學生生不息的底氣和根基。《邊疆文學》編輯田馮太說,彌勒的寫作者們給他最直觀的感受是勤奮。他特意系統地梳理了一遍百年新詩發展史,并介紹了當代具有代表性的詩人與作品,為基層作者提供了更新的文學認識。自由職業者王英看著田馮太為她修改的稿件,意識到自己的詩歌存在的問題,“我知道了好詩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如何修改,并將在今后避免這樣的問題”。
彌勒當地的個體戶從業者伍建森在讀中專時開始寫作,后來由于生計奔波停滯了十多年,2018年又重拾起文學,主要創作散文與微小說。改稿會上,編輯的一系列細致解讀和建議,讓他大為感動,也讓他對自己的寫作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文筆過于實在,故事題材陳舊,缺少代入感等都是我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未來,伍建森信心滿滿,“基層寫作者很需要這樣的現場面對面交流,為文學創作增強了動力”。
此次活動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社聯部、云南省文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宣傳部、彌勒市委市政府承辦。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包宏烈、副主任豐玉波,紅河州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嘉龍,紅河州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岳建青,彌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偉,以及來自彌勒當地與附近區縣的基層作家代表,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群眾代表,中小學生、廣大文學愛好者參加活動。活動期間,作家們還走訪了法依哨村“云南文學小鎮”、可邑小鎮等地,探討“文學+”旅游發展模式如何進一步深化;觀看當地村民表演的阿細跳月等民族樂舞表演,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發掘彌勒的人文之美與生態之韻,為這片土地注入文學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