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重陽節的全民生活圖景
天氣轉涼,中秋剛過,“佳節又重陽”。北宋文人晏殊筆下有“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的詞句,他以視覺、嗅覺結合的描寫,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絢爛秋景,成為宋詞中吟詠重陽節的經典名句。在宋代,重陽節早已不只是承載驅邪避災舊俗的節日,更成為一場上至宮廷、下至百姓,全民參與的風雅生活盛會。
重陽節一度是法定假日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重要傳統節日——重陽節。在《周易》中,“九”被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得名“重陽”,又稱“重九”。
關于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記載,其源頭可追溯至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一次,齊景公率領群臣登上牛山,俯瞰臨淄城,想到年華漸老,不禁心生感慨、落淚嘆息。后世在重陽節登高祈福、祈求健康長壽的習俗,想必與齊景公這一經歷有關。另有說法認為,登高習俗源于東漢汝南術士桓景,他提出九月九日會有瘟氣降臨,人們需離家登高,才能平安避災。
重陽節的部分習俗還與西漢宮廷相關。東晉干寶在《搜神記》卷二《賈佩蘭說宮內事》中提到,劉邦寵愛的戚夫人被呂后殘害后,其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皇宮,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賈佩蘭回憶,每年九月九日,皇宮中人都會佩戴茱萸、食用蓬餌、飲用菊花酒,據說這樣能使人長壽。其中,菊花酒的釀制方法是:菊花盛開時,采集其莖葉,與黍米一同釀酒,待次年九月九日重陽節時方可釀好,取出飲用,這便是“菊花酒”。《續晉陽秋》中還記載:“陶潛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九月九日無酒,于宅籬畔菊叢中,摘花盈把而坐,悵望久之。見白衣人至,乃江州太守王宏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后歸?!闭蛉绱耍畎自凇毒湃盏歉摺分袑懴隆耙蛘邪滓氯?,笑酌黃花酒”的詩句。
大約在三國時期,重陽節開始演變為固定節日。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边@段文字生動地記載了當時重陽節的習俗,人們也效仿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開始用菊花制作節令飲食。
魏晉時期,九月九日逐漸形成成熟節日,賞菊、飲酒的習俗開始流行。到唐代中期,重陽節被正式定為國家法定節日。貞元五年(789 年),根據李泌的建議,唐德宗李適下詔廢止正月晦日之節,將二月初一定為中和節,與上巳(三月三日)、重陽(九月九日)并稱為“三令節”。每逢這三個節日,文武百官可休假一日,民間則用青囊盛放百谷果實,相互贈送。唐代重陽節當天,京城長安的士人女子“咸即此祓禊,簾幕云布,車馬填塞”。“祓”意為祓除,“禊”意為潔凈,“祓禊”便是在水濱洗濯、清除宿垢,以達到祛邪祈福的目的。
贈送重陽糕成情感紐帶
到了宋代,重陽節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參與的佳節,節慶活動與飲食習俗也愈發豐富多樣。宋初,重陽節就被納入法定假日,官員可休假一天,政府還鼓勵官員積極參與重陽節的各項活動。
宋代宮廷的重陽慶典極具特色。在北宋,重陽日是重要的國家典禮日,朝廷需在明堂舉行宗廟祭祀,祭祀后會舉辦盛大的重陽宴會。為籌備宴會,御廚會專門制作“重陽糕”,文獻記載:“國家大禮,常以九月宗祀明堂,故公廚重九作糕,多以小泥象糝列糕上”,這種糕被稱為“萬象糕”。此外,《歲時雜記》記載,重陽節當天,宮中會像春社日一樣向臣子賞賜糕與酒,不同的是,糕點上會插上菊花,以彰顯節令特色。
到了南宋,宮廷重陽慶典更為繁盛鋪張,還發展出獨特的“賞燈之宴”。據《武林舊事》描述,宮中的重九燈宴從九月初八持續到初九。在慶瑞殿內,數以萬計的菊花與特制菊燈交相輝映、熠熠生輝。君臣移步綴金亭,一邊欣賞橙橘,一邊享用盛宴?,F場樂聲悠揚、歡聲笑語不斷,常常通宵達旦,盡顯奢華。
百姓也極為重視重陽節。節前兩天,百姓就會各自用面粉蒸糕,相互贈送。這種糕的頂部會插著用紙剪成的、兩三寸高的彩色小旗,還會堆放石榴籽、栗子黃、銀杏、松子肉等各類果實。人們還會用面粉做成獅子、蠻王的形狀,放置在糕上,這種糕被稱為“獅蠻糕”。也有用黏土塑造成“文殊菩薩騎獅”的形象,再搭配一個蠻人模樣的偶人牽著獅子,安放在糕上。后來,有人認為將文殊菩薩像放在糕點上食用不夠莊重、有所不敬,便改為在糕上制作數個小獅子形狀,或是用泥捏成小鹿作為裝飾,以避免冒犯。
“獅蠻糕”是孟元老記憶中典型的北宋重陽食品,到了南宋的臨安,這種食品依然流行。《夢粱錄》和《乾淳歲時記》都有類似描述。除了獅蠻糕,人們還會根據個人口味與喜好,制作出多種形式的重陽糕。例如“棗栗糕”,以棗和栗為主要原料,部分還會加入肉。還有“百事糕”,天亮時將片糕搭在小孩頭上,寓意“百事皆高”。以及“食祿糕”,糕上會放置數枚小鹿造型,寄寓著美好的祝愿。各式各樣的重陽糕,或售賣、或自食、或饋贈親友,成為宋代重陽節連接人情的重要紐帶。
重陽賞菊花樣繁多
在北宋,菊花成為京師開封的名花。每年重陽節,京城各處都能見到菊花,就連酒家也會用菊花扎縛成門戶裝飾。當時開封可供觀賞的菊花種類繁多,例如:花瓣黃白、花蕊形似蓮蓬的“萬齡菊”;花瓣粉嫩的“桃花菊”;花瓣雪白、花蕊略帶淺紅的“木香菊”;花瓣明黃、花朵圓潤的“金鈴菊”;以及花瓣純白、花型碩大醒目的“喜容菊”。
我國現存最早的菊花專著,是成書于崇寧三年(1104年)的《劉氏菊譜》,作者為北宋的劉蒙。這部著作共記載了35 種有名的菊花品種,并提出“以品視之,可以見花之高下;以花視之,可以知品之得失”,為菊花品種的鑒別與欣賞提供了重要參考。
飲用菊花酒的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當時的釀制方法是將菊花及其莖葉與黍米一同發酵。到了宋代,人們仍沿用這一工藝,《歲時廣記》記載:“令長壽菊花盛開時,采莖葉雜麥米釀酒,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頭風,謂之菊酒?!?/p>
除此之外,宋代還出現了更高效的菊花酒釀造工藝。人們將包括菊花在內的原料通過蒸餾加速發酵,具體方法為:“九月,取菊花曝干,揉碎入米饙中,蒸令熟,醞酒如地黃法?!倍詈唵蔚姆椒?,莫過于將菊花直接浸泡在酒中,宋代唐慎微記載:“秋八月合花收,暴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絹囊盛,貯三大斗酒中,經七日服之……今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p>
傳說宋代詩人陸游曾在病中飲用菊花酒,病竟隨之痊愈,他還為此寫詩詠菊:“菊得霜乃榮,性與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卻稚子扶。豈與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喚父老,采菊陳酒壺?!?/p>
古人堅信,重陽節飲用菊花酒能延年益壽?!秹袅讳洝分杏涊d,宋代每年重陽節,人們都會飲用用菊花、茱萸釀制的酒,還為二者起了雅致的別號,稱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宋人認為,重陽節飲用菊花酒和茱萸酒,能夠“以消陽九之厄”。
除了飲菊花酒、茱萸酒,宋代重陽節還有簪菊花、插茱萸的習俗,這在宋代文人的詩詞中多有描繪。晏幾道的詞中寫道“蘭佩紫,菊簪黃”,描繪出佩戴紫蘭、鬢插黃菊的雅致;司馬光在《九日贈梅圣俞瑟姬歌》中,借歌姬之口說出“不愿花錢購買珠翠,任憑階前菊花堆插鬢旁”的偏好;蘇軾則以“髻重不嫌黃菊滿”的詩句,生動刻畫了女子發髻間插滿黃菊卻絲毫不嫌沉重的模樣。
關于插茱萸,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經典詩句流傳。九月九日茱萸成熟,《風土記》中記載其“氣烈色赤,爭折其房以插頭,云辟除惡氣,而御初寒”。朱熹在《水調歌頭》中也寫道:“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
重陽節當天,無論貧富,宋朝都城的百姓都會傾城而出,登高宴飲。開封府地勢平坦,郊外有不少適合登高的山崗,如倉王廟、四里橋、愁臺、梁王城、硯臺、毛駝岡、獨樂岡等處,每到重陽節,這些地方都會聚集眾多飲酒聚會、慶祝節日的百姓。京城的婦女們則會把彩繒剪成茱萸、菊花、木芙蓉花的形狀,在鄰里間相互贈送。
不過,《歲時雜記》中也提到:“重九,京都士人飲燕者不甚多?!笔渴思掖蠖鄷谥仃柟澓蟮囊惶煸倬奂缳p,這一習俗被稱為“小重陽”。黃庭堅詩句“茱萸黃菊年年事,十日還將九日看”,描寫的正是這一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