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電影從“牽手”走向“擁抱” “北電大講堂·文學與電影”第二季啟幕
10月24日,由中國作協社聯部與北京電影學院聯合主辦的“北電大講堂·文學與電影”第二季在北京電影學院圖書館報告廳啟幕。文學界與電影界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人工智能加速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文學與電影如何相互賦能、共生發展,續寫中國敘事的新篇章。
中國作協副主席、影視文學委員會主任閻晶明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北電大講堂”第一季成功搭建高水平對話平臺,推出系列高質量講座,在文學界、電影界及青年學子中引發熱烈反響,收獲良好社會效益。這一平臺讓文學的深邃與電影的光影交織,為文學與電影合作奠定基礎、積累經驗,也為第二季啟航積蓄了能量。他談到,文學與電影的結合,不僅是一種藝術共振,更是一種文化戰略。中國作協始終致力于推動新時代文學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大講堂第二季的啟動,正是推動文學與電影從“牽手”邁向“擁抱”的深化實踐,旨在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回應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號召。他期望大講堂能從三個維度釋放能量:一是平臺升級,成為文學與電影跨界交流的標桿;二是激發創作活力,催生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三是助力青年成長,鼓勵青年學子以文學滋養影視語言,成長為有思想深度與人文溫度的創作者。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周志軍表示,面對AI時代的創作新格局,電影教育亟待從“技能訓練”轉向“心智培養”,而這一轉變的答案就藏在文學中。“北電大講堂”第二季的啟動,正是一次“主動回歸”與面向未來的再出發。通過與中國作協共建青年電影人文學IP庫,北電一方面要將文學現場轉化為教學現場,讓文學養分從課堂直接“滴灌”至片場;另一方面要把產業現場轉化為課堂現場,推動教學改革與行業實踐同頻共振,最終培育出“畢業即能實戰”的電影新生力量。
中國夏衍電影學會會長、制片人江平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電影與文學共生發展的百年歷程,認為二者是“永遠不可分割的姊妹藝術”。“歷史上,電影的每一次躍升,背后都有文學的影子。可以說,沒有文學的基礎,就沒有電影的基礎。”面對人工智能的崛起,他表示:“哪怕AI再發達,也無法完全替代文學所能表達的人類真情實感。唯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真正深入人心的作品。”
活動現場,閻晶明、周志軍和參與活動的嘉賓共同拉開卷軸,啟動“北電大講堂·文學與電影”第二季。光影交織的瞬間,象征著文學與電影在新時代的再度攜手與共生。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作家趙德發和衣向東作為文學界學術觀察員參加活動。
緊隨其后的開幕對談,由上海市作協主席、作家孫甘露與中國影協副主席、編劇張冀圍繞小說《千里江山圖》的影視化改編展開。
孫甘露分享了創作中為還原1933年上海所做的極致考據——從四馬路菜市場的空間方位,到海參崴港口的封凍期,再到人物衣著的面料款式。他認為,對這些物質細節的精準把控,是構建敘事可信度、激發觀眾想象的核心基石。張冀坦言,選擇改編電影版《千里江山圖》,正是被小說里“有職業的普通人”所吸引。他從房產跑街、小學教員等日常身份中,捕捉到與當下年輕人相通的生存狀態,由此找到了歷史與當代的情感連接點。談及創作手法,孫甘露透露,自己在嚴肅諜戰題材中,植入了如“交叉小徑的花園”般的迷宮式敘事結構。張冀對此表示認同,認為這種文學層面的結構性創新,正是電影在敘事角度上尋求突破的寶貴資源。對談主持人、北電文學系副教授楊蕊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受,表示全書最打動她的,是附錄中一封稚嫩卻赤誠的信。“它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冷靜縝密敘事下的情感保險箱,讓革命者內心柔軟純粹的青春與理想得以顯現。”她感慨道,“所有的技術與結構,最終都要回歸到人最純粹的情感上來。”
在“北電大講堂·文學與電影”第二季啟幕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與電影產教融合戰略咨詢會”率先舉辦。與會專家結合AI與數字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深入探討兩大核心議題:一是文學與電影如何實現相互賦能,二是電影教育該如何應時而變。
專家們表示,無論技術條件如何變革,人文精神都是包括電影在內的所有藝術不可或缺的靈魂。而文學所承載的深厚人文底蘊,正是電影教育在技術狂飆中得以錨定的“壓艙石”。面對技術挑戰,電影教育更需回歸本源,從創作源頭守護那份源于生活、洞察人性的敘事智慧——這正是守住教育靈魂的關鍵。還有專家提出,人工智能時代下,傳統“分科治學”理念亟待突破。電影教育需要培養的,不再是簡單的“技術+藝術”疊加型人才,而是具備思維邏輯貫通的“跨界融合型人才”。無論技術如何演變,“視覺的文學性”與“文學的視覺性”都將深度交融,而文學素養始終是電影敘事不可或缺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