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愛”讓我們永遠銘記彼此 ——訪第十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家趙卯卯
張昊月:《我的,我的》是一部兒童成長童話,寫兒童王盒盒5歲到9歲的故事,以兒童視角向讀者展現充滿童真與幻想的世界,讀來既有明澈的憂傷,也有回味深長的幸福。您當初創作這部童話的緣起是什么?
趙卯卯:原因有兩個。一是我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是一個記者在兒童醫院的跟拍。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在經歷病痛之后,有的痊愈重新變成一個健康的孩子,有的卻永遠都無法被治愈,隨時都會與這個世界告別,那個紀錄片深深地觸動了我。第二個原因是我身邊有個朋友,她6歲的兒子因為生病突然離開這個世界,當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情緒低落了很久。我們所有人都認為死亡離孩子很遠,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聽說過這樣的事情,所以我想為這些特別的孩子寫一個故事,希望我的故事可以安慰他們、治愈他們,讓他們在短短的人生里找到曾經的美好記憶。
張昊月:該書的題目為《我的,我的》,每一章的題目也都由“我的”開頭,“我的馬”“我的老師”“我的秘密”……您如此構思的緣由是什么?
趙卯卯:其實,改成這個書名,有一個原因是我喜歡的一部動漫男主角最喜歡說“我的,我的,都是我的”的臺詞。“我的”是一個孩子表達占有欲的簡潔語言,但這種占有欲并不讓人反感,因為它背后藏著一個孩子對世界萬物的愛。這種愛對萬物是平等的,在他們眼里,一百塊錢可能沒有一塊路邊撿來的石頭重要,與一只小狗的友誼可能和一個好朋友的友誼一樣被他們珍視,一只蝸牛、一只蝴蝶也可能成為他們的朋友……所以,“我的,我的”正是這本書題目的隱含意義。
張昊月:不同年齡的讀者在閱讀中大概都會觸摸到或喜或悲的感應點,而這些感應點正是王盒盒的一系列生活細節。您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是否就考慮過讓王盒盒在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的過程中,也要打開不同讀者的世界?
趙卯卯:我希望我的書能被大人和孩子都喜歡,這可能也是每一個兒童文學作者所期盼的。一本書能為讀者提供多樣的閱讀體驗,是我努力的方向。這本書雖然是寫那些特殊孩子的,但其他孩子讀這本書時,也會有自己不同的體驗,比如對世界的重新理解,對友誼的態度,以及對孤獨、蒼老、分別這些讓人傷感事情的理解。這些問題,有些孩子可能已經遇到,有些孩子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遇到。所以我希望我的故事能為他們打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在他們遇到這些難題時給予他們安慰。
張昊月:書中有很多與動物相關的細節,第一章中“我的身體里有一匹馬”,第二章寫到的老師有“貓的影子”,第三章有動物園里的動物秘密,書中也有許多動物性比喻。您這么寫是否覺得動物和兒童的關系特別近?
趙卯卯:我覺得動物和人類最親近,它們在我的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允許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領養一只自己喜歡的動物,那么我想,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會沸騰。
有時候孩子就像某種可愛的小動物,有時候動物也會像一個可愛的孩子,孩子與動物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這種關系會讓他們彼此沖破物種上的障礙,然后彼此理解、愛護,成為朋友。而這也是我所希望的人與動物之間的理想關系。
張昊月:《我的,我的》文字間充滿詩意,這種詩意感可能源于作家巧妙寫出兒童世界的幽微深邃,并借主人公王盒盒孤獨而又不斷尋求突破的“冒險”,營造出遼闊的兒童天地。這部童話的詩意是您創作起始就想好的嗎?童話的詩意和情節構成怎樣的關聯?
趙卯卯:其實,在創作這部童話之前,我曾經嘗試寫過兩個短篇,這兩個短篇從風格和故事類型上來說,可以算《我的,我的》的前身。我希望自己可以用一種新穎的方式為孩子們書寫故事,所以這兩個短篇故事,成了我寫作風格上的探索與嘗試。后來,我和這本書的責編付丹陽老師說,我要把這兩個短篇重新構思寫一個長篇,她很支持我的想法,同時也肯定了我的寫作風格,所以后面才有了《我的,我的》這個故事。
我想一個童話如果只有情節,就會像干枯的大樹一樣,沒有生機,而童話的詩意更像樹木的枝葉,因為有了枝葉,這棵樹才是活的,才有蓬勃的生命力。童話的詩意來源于語言、故事氛圍的烘托,情節就是在這種烘托下生長的骨血,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張昊月:這部作品對“生老病死”都有涉及,王盒盒弟弟的出生、他爺爺奶奶的衰老、他的病和必須面對的死亡,這些事情交匯在王盒盒的童年生活里。許多讀者閱讀這部作品時,認為您將沉重的話題寫得很巧妙,有“舉重若輕”之感。您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我們應如何通過文學作品與兒童探討重要的生命議題?
趙卯卯:提到生老病死,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所以在寫的時候,需要去找到一個平衡點,一邊是要真誠、真實,一邊是要找到一個孩子可以接受的度。
真誠、真實是需要作者向孩子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有分別,有病痛,有生死,這是世界真實的樣子。讓孩子可以理解的度,是我所說、向孩子們傳達的東西,是他們可以讀懂、可以理解的,這里沒有故弄玄虛,只有文字和故事最原始的模樣。
童話的幻想,也是我用來平衡這個沉重主題的一種方式。幻想是孩子們擅長的,也是他們喜歡的,沒有一個孩子會拒絕一個好看又能打動他們的童話故事。兒童從來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他們和大人一樣,是這個世界的參與者,我們聽到的、看到的,他們也會聽到、看到。很多時候,有些大人會先入為主,覺得孩子們不懂、不知道、不明白,但這并不是事實。每個孩子都有一雙聰慧的眼睛,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而大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用一顆真誠的心,用最溫暖的文字、童真的視角,把世界真實的面目給孩子們呈現出來。
張昊月:童話最后是兩封信,一封是王盒盒寫給爸爸、媽媽和弟弟的信,一封是媽媽寫給王盒盒的信。請您談談這樣安排結尾的用意。
趙卯卯:這兩封信在故事剛寫完時是沒有的,后來責編老師和我商量,覺得這個故事還可以為了孩子的閱讀感受再“圓滿”一點。這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我想就像丹陽老師說的一樣,需要讓小讀者在讀完這個故事之后,得到一絲安慰、一絲溫暖,這就是兩封信出現在故事最后的原因。
我希望每一個孩子,在讀完之后,能夠重新再回到故事的開始,再次回到“愛”中,這種愛是王盒盒對爸爸、媽媽、小弟弟的愛,也是爸爸、媽媽對王盒盒的愛。有時候我們會分別,可能永遠地分別,但只要“愛”存在,我們就會永遠銘記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