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藝術美學》的理論貢獻
長期以來,我們的美學研究存在著將“古今”這一時間維度與“中外”這一空間維度硬性疊加的傾向,由此形成了“中即古”“西即今”的中西二元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中國美學書寫大多是中國古代美學書寫,而往往把審美現代性看成是西方所獨有的,這就否認了不同于西方現代性的中國審美現代性。可見,這種模式實際上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變種,顯然不利于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李慶本教授的新著《跨文化藝術美學》則嘗試從美學、比較文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視角出發(fā),以跨文化闡釋學為理論根基,遵循“多元的普遍主義”原則,對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藝術創(chuàng)作、批判、傳播等行為及機制展開探討,為中國美學研究如何突破中西二元論模式和西方中心主義的禁錮、如何破解“古今中外”這一世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做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
該書內容由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附錄等六部分組成。緒論部分主要論述了什么是跨文化藝術美學這一基本問題。作者明確指出,跨文化藝術美學涵蓋兩方面的研究:一是對跨文化藝術進行美學研究,二是對藝術美學進行跨文化闡釋。前者為本體論,后者為方法論。作為跨文化藝術美學的本體,跨文化藝術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藝術,包括跨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跨文化藝術作品、跨文化藝術欣賞、批評和傳播等。作為藝術美學的方法論,跨文化闡釋則可進一步劃分為跨越式跨文化闡釋、溝通式跨文化闡釋和互動式跨文化闡釋三種形式。在緒論部分,作者還論述了跨文化藝術美學在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跨文化藝術美學居于藝術學研究的空間線索上,即屬于一般藝術學、比較藝術學和國別藝術學這一系列中比較藝術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它可以在藝術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第一章主要探討中國美學的跨文化性質。作者首先對“美學”譯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釋,指出所謂德國傳教士花之安創(chuàng)用“美學”一詞的說法是版本錯誤和標點錯誤所致,從而正本清源,重新確立了王國維作為中國近代美學奠基者地位。作者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見是區(qū)分了術語和話語、本源和本體這兩組概念,從而有力地說明,盡管“美學”這個術語是外來的,但王國維對中國近代美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將來源于西方的美學術語融入中國美學話語建構,創(chuàng)立了由悲劇論、意境說、古雅論組成的中國美學話語體系,并確立了中國近代跨文化美學新范式。在本章第三節(jié)中,作者提出“既是中國的、又是美學的中國美學何以可能”這一中國美學的元問題,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美國杜克大學劉康教授在《什么是中國美學》一文中譽之為“李慶本之問”。
第二章主要探討了比較文學的中國范式。作者首先回答什么是比較文學這一根本問題,再進一步探討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中國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作為比較文學中國范式的跨文化闡釋區(qū)別于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影響研究和美國學派平行研究的獨特之處。作者指出,跨文化闡釋不同于影響研究的文化中心主義和平行研究的文化普遍主義,它追求文化多元的普遍主義原則,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注重并力行內部與外部、審美與文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從而使它與注重外部研究、實證研究的影響研究,以及注重內部研究、美學研究的平行研究區(qū)別開來。這就為中國比較文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主要探討跨文化闡釋的空間性理論。在這一章,作者試圖將美學、比較文學和藝術學三者統合起來,以說明空間性和內比法作為跨文化闡釋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內在原因和外在表現。作者指出,跨文化闡釋作為比較文學的中國范式,不僅僅是一種“時間性闡釋”,更是一種“空間性闡釋”。與中西二元論模式“空間的時間化”產生機制不同,跨文化闡釋的空間性體現為“時間的空間化”。“空間性”是跨文化闡釋學的本體論,“內比法”則是其方法論。作者認為,跨文化闡釋的空間性問題是無法僅僅采用外在的異同比較法(comparative)來解決的,還有必要引入潘尼卡所提倡的以“不二論”為主要內容和鮮明特色的“內比法”(imparative)。運用“內比法”來充實跨文化闡釋范式,我們應該做到中道三義,即“價值中立”、“時間中止”以及“空間中介”。
第四章是運用跨文化闡釋空間性理論分析藝術學的幾個具體案例,包括徐冰的跨文化書法、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和龐德的意象主義詩學等。附錄部分主要分析了梅蘭芳京劇藝術在美國的跨文化傳播。
作者指出,跨文化美學要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的陰霾,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分隔時間與空間的線性疊加,突破中西二元論線性模式,構建時空立體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跨文化藝術美學追求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雙向交流和平等對話,主張將以往研究中割裂開來的“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將“世界與中國”的言說方式轉變?yōu)椤笆澜绲闹袊钡难哉f方式,將來自他者文化的“西方術語”融入“中國話語”建構,創(chuàng)建中國美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落實在時間維度上,跨文化美學要求遵循“立足現實、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落實在空間維度上,跨文化美學要求確立“各美其名、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基本理念。如此可為中國美學如何破解“古今中外”這一世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將美學、比較文學、藝術學有機統一起來,創(chuàng)新中國美學研究范式,建構有中國特色文藝美學話語體系;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超越一般的外在比較法(comparative),嘗試使用內比法(imparative),分析中外文藝現象,從而具體體現各美其名、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采用建構論方法,以區(qū)別于“積淀說”和“斷裂論”,強調建構的兩種形式,即同化(內化)建構與順應(外化)建構的協調,強調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歷史性、自我批判性與現代轉換性,從而強調在中國發(fā)現歷史;強調馬克思主義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指導,既強調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整合,又強調天下體系、中國體系、世界體系的轉換,從而強調在世界發(fā)現中國。
綜上所述,《跨文化藝術美學》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論述了跨文化藝術美學的內涵及其在中國美學話語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跨文化藝術美學既是對藝術美學的跨文化研究,又是對跨文化藝術的美學研究,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跨文化美學可以使外來美學術語轉化為中國美學話語,從而破解了中國美學話語體系建設中所面臨的理論難題;其二,對“美學”譯名進行了深入考釋,指出所謂德國傳教士花之安創(chuàng)用“美學”一詞的說法是版本錯誤和標點錯誤所致,從而正本清源,重新確立了王國維中國近代美學奠基者地位,并通過術語與話語之辨得出中國美學即跨文化美學的結論;其三、從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和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的考察出發(fā),分析了跨文化闡釋作為比較文學中國范式的歷史依據和主要作用;其四、將跨文化研究和闡釋學有機統合起來,說明空間性和內比法作為跨文化闡釋學重要標識的內在原因和外在表現;其五,運用跨文化闡釋空間性理論分析了藝術學的幾個具體案例,包括徐冰的跨文化書法、劉慈欣《流浪地球》漫畫、龐德意象主義跨文化環(huán)形模式和梅蘭芳京劇藝術在美國的跨文化傳播。
(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