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長虹,是重慶大足拾萬鎮的一個村子,一個山岳環抱、有著寬敞壩子靠農業種植為主的村子。7年前的某一天這里突然聲名鵲起,因種植的五彩水稻、禾下乘涼而聞名,昔日的農田,如今開出了致富的花朵。
進入長虹村的壩口,極目遠眺,金黃的稻谷在秋日的陽光下泛著道道金光;醉人的秋風,裹挾著熟透了的稻香撲面而來;粉墻黛瓦的房舍,如詩如畫地像星星點綴在金黃色的田園邊上。面對夢幻般的奇異風光,腦海里頓時浮現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美妙詩句。
看著眼前稻浪翻滾的景色,不禁讓人想起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個從山村走出的一介農夫院士,曾經做過一個非凡的“禾下乘涼”夢,他夢中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而他正愜意無比地坐在高高的稻苗下乘涼。袁隆平這一“禾下乘涼”的夢想,2021年8月,在長虹村得以實現,最高秧苗竟然長到了2米高。
說起來,長虹村與袁隆平有著不解之緣。那是1952年的冬天,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上學的袁隆平,因為社會實踐需要,肩背背包、手提帆布包,來到了長虹村,參加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土改運動。那時的袁隆平熱情滿懷,每天拿著皮尺,擔負著丈量土地的工作。面對當時的低產量,他豪邁地對鄉親們立下誓言:“我一定要種出優質高產的稻谷,讓天下的百姓吃飽肚子。”
長虹村的村民,在種植袁隆平培育出來的優質雜交水稻填飽肚子之后,開始了窮則思變嘗試五彩水稻的種植,把傳統單一的金黃稻谷,變成黑色、綠色、紅色、白色和藍色的多樣色彩,妙筆生花一般勾勒出報歲圖、牧牛圖、華表圖等圖案,幾千年不變的田園,變成了供人欣賞的美景。在長虹村的變奏曲中,50多歲的農民李華偉在鄉村振興的洪流中脫穎而出,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農田200余畝,成為長虹村五彩稻田的種植大戶。
在長虹村,秋種油菜、夏種稻子,是沿襲了幾千年的種植法則。雜交水稻的種植,雖然解決了肚子的問題,可口袋充實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靠單一種稻獲得的經濟收入總是讓人入不敷出,難保一家人的開銷。善于水產養殖的王章華,在自家的秧苗地里養上了魚和龍蝦,龍蝦養殖達150余畝,經濟收入成倍增長,40多歲的王章華成為長虹村遠近知名的龍蝦養殖大戶,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
過去封閉的長虹村,如今成了鄉村旅游打卡地。每年的5月,黃燦燦的油菜花在長虹村寬闊的壩子里,層層疊疊地開放,成群的蜜蜂在壩子的上空發出嗡嗡的歡叫,春風搖曳的菜花上,落著一只只蜜蜂,它們正以自己的辛勤采集花粉,為接下來的釀蜜攝取原材料。游人們不甘落后,也都紛至沓來,在一年四季的交替中,為踏青而來,為賞黃澄澄的油菜花而來,為感受醉人的秋風而來。進入初夏,一洼稻田里,少見耕牛犁地,全是機械耕作,當田地整平了,稻田里的泥土翻松了,男男女女按照圖景設計和GPS定位布下的無數點位,開始了不同品種的秧苗插種,大地圖景的各種圖案,便在巧奪天工中由無形變為有形。當秋天來臨,稻穗的顏色逐漸分明。陽光下,黑色的稻穗黑得閃亮,白色的稻穗白得耀眼,綠色的稻穗蒼翠一片,紅的稻穗以不可一世的鮮艷吸引眼球,黃的稻穗以樸實無華的本色成為秋天的霸主。五顏六色的稻田,像萬花筒一樣,隨著陽光的烈度,不停地調整自己的色彩,讓游人們看得張口結舌,一切的形容詞在這里打上了休止符,哪怕你平日伶牙俐齒張口即來,在如此美景面前,也是江郎才盡。當你登上觀景臺中央高聳入云的觀景鐵塔,眼前的五彩稻菽,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單一的風景被破局,像浪一樣起伏的稻海成為長虹村民的天工之作,虛幻的夢想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人間仙境,任你如何夸張的想象,也無法表達。
春看金黃的油菜花,秋看五彩稻禾景,成為長虹村最獨特、最時髦的風景。每年前來研學的中小學學生和觀光賞景的游客達15萬人之多,農民年收入大幅增長,村集體收入每年穩定在百萬元之上。
夕陽西下的稻田里,無論是用來調整顏色的黑色、白色、藍色和紅色的稻子,還是唱主角的黃色,都在橙黃色的光線中,不斷變幻著自己的膚色,它們都想把自己最艷麗的風采,向游人做出無私的展示,以激蕩驚艷的喝彩和無限夸張的贊美。因為,它們深知,農家主人們對它們的精心呵護,一年到頭的辛勤勞作,不僅僅只是為了收獲飽滿的谷粒,還需要它們在金色的秋天里展現美艷的成熟,收獲更多的實惠。
當夕陽余暉散盡,壩里的稻菽只剩下了與它們朝夕相伴的伙計。暮色夕煙,那一張張收獲滿滿的笑臉,與晚風搖曳的沉甸甸的稻穗相互輝映;牧童的悠揚笛聲,與夜鶯的合唱,共同書寫出古老與現代的詩意,稻菽與英雄的畫面瞬間交織于天地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