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連接《紅樓夢》與當代讀者的橋梁

新青年文學講壇直播現場。楊子熠/攝
“一部經典誕生后,唯有經由更多讀者的閱讀、接受、欣賞,并變為自身的文學營養,才能達到這部文學作品的真正目的,當代讀者接受《紅樓夢》需要一座橋梁。”10月16日,第三場“新青年文學講壇”直播活動在北京前門“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舉行,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孫偉科在直播中談道。
直播當天,孫偉科、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趙建忠、《詩情畫意品紅樓》編著者翟海潮做客書店,圍繞《紅樓夢》深邃的思想內涵、卓越的藝術成就,帶領觀眾從“詩、畫、文”“三維一體”的新穎角度探討紅學、品評紅樓,共同感受融匯了詩情、畫意、文心的百年紅樓風華。
跨學科的特質,是《紅樓夢》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在孫偉科看來,當代是一個接受的時代,也是紅學發展的黃金時期。“自《紅樓夢》誕生以來,中國歷代的學術大家都在關注并對其展開研究。他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真正去閱讀、去接受《紅樓夢》,將其轉化為一種文學營養。”
趙建忠提到,《紅樓夢》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實際上,如今紅學的研究遠遠超出了文學范圍。對此,他從紅學發展的宏觀視角進一步闡釋:“《紅樓夢》不僅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更是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包容萬象,涵蓋詩詞、園林、建筑、飲食等文化,紅學也呈現出跨學科的特點。”
孫偉科介紹,如今紅學涵蓋范圍極為廣泛,涉及《紅樓夢》傳播的各個層面,形成了一個學科群。“《紅樓夢》作為一部書籍,但它所衍生的學問并不局限于這一本書,我們不妨回顧100多年來紅學的發展歷程,各種思潮、研究方法和文化觀念,都在對《紅樓夢》的解說闡釋中發揮過作用。”孫偉科認為,這種跨學科的特質正是《紅樓夢》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探尋品讀“紅樓”新路徑,讓年輕一代能夠更輕松、愉悅地深入這座文學經典的殿堂
在直播活動現場,翟海潮分享了《詩情畫意品紅樓》的創作初衷:“詩以凝情、畫以載形、文以析理,通過三者結合,為青年推開一扇降低閱讀門檻但不降低深度的窗戶,為讀者提供一條既通俗易懂又富含審美與思辨的閱讀路徑,也讓年輕一代能夠更輕松、愉悅地深入這座文學經典的殿堂。”
作為《詩畫品紅樓》之后的“姊妹篇”,《詩情畫意品紅樓》歷時4年打磨而成,是一部匯聚了433首原創詩詞、259幅插畫及216篇品評文字的創意之作。趙建忠評價,本書概括了詩、畫的特點,圍繞“情”和“意”做足了文章,由一般文藝作品的鑒賞式過渡到研究性,既深入又不失通俗傳播的特點。
“作為藝術作品,《紅樓夢》展開的是藝術畫面,但它畢竟誕生在近300年前,當我們想把藝術畫面轉化為眼前可視的對象時,是有一定難度的。”孫偉科說。
作為理工科出身、兼具學者與企業家身份的跨界創作者,翟海潮認為,詩詞、圖畫與文字品評各有優勢,也各有局限。他同樣察覺到,當代讀者,尤其是年輕人,在面對《紅樓夢》這座文學高峰時,可能存在的閱讀“壁壘”。
正是基于這種考量,《詩情畫意品紅樓》選擇了“詩、畫、文”“三維一體”的創作方式。翟海潮表示,《詩情畫意品紅樓》專門為大眾讀者撰寫,通過藝術魅力、經典場景、主要人物三篇章的形式,構建從理論闡釋到場景呈現、再到人物品讀的完整體系,并將詩詞圖畫抒情性、直觀性強的優勢與原著文字相結合,進而打破閱讀“壁壘”,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幫助讀者進入《紅樓夢》的巨大藝術空間。
《紅樓夢》的偉大,在于它仿佛容納了整個中國的精神世界。翟海潮將《詩情畫意品紅樓》定位為一部“大型導讀書”,“希望讀者能步入那座屬于自己的‘大觀園’,在書中找到情感的共鳴,獲得生命的啟迪”。
圍繞著書中展開的人生世界來領悟理解《紅樓夢》,這樣的閱讀才更有意義
在信息傳播日益碎片化、視覺化的今天,如何讓《紅樓夢》這部文學經典煥發新的生機,尤其是走近年輕讀者的心靈,是文化傳播者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作為天津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趙建忠觀察到,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對《紅樓夢》感興趣,愿意自發地了解、探討或是解讀《紅樓夢》,引導他們進一步學習書中的文化內容和思想內涵尤為關鍵。“《紅樓夢》里除了表現愛情的叛逆,還有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文化人之間是有沖突的,但這種沖突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大學生對書里的這些人物是更能共情的。”
“對當代年輕人來說,讀《紅樓夢》應該說是各有所得。”孫偉科鼓勵讀者在與書中人物共情、對人物個性的品讀中,進行深度的自我觀照和人生思考,領悟領會中華文化的豐富內容。
直播中還提到了“釵黛之爭”這一年輕人探討紅樓的熱門話題。在孫偉科看來,這種爭論的本質遠非單純的人物優劣評判,“在釵黛之爭背后,其實代表了一種思考,以及對人生和價值立場的選擇,是傾向林黛玉式的秉持自我、突出本性,還是認同薛寶釵式的審時度勢、善于經營?”他表示,在娛樂化對比和爭論的表象背后,仍應回歸古典文化,圍繞著書中展開的人生世界來領悟理解《紅樓夢》,這樣的閱讀才是更有意義的。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孫偉科提到,《紅樓夢》是一部規模宏大的長篇小說,若只關注其中的人物、情節、命運、結局,可以單元地、局部地或是微觀地看,但局部相加不等于總和,更重要的是宏觀把握、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才能更好地了解書中各環的聯系,品味到作者所言‘誰解其中味’的深意,而非簡單地得到一個終極答案。”
對于文學經典的深層價值,孫偉科表示,“閱讀文學作品的目的不只是簡單地讀情節,而是要形成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希望大家能通過閱讀《紅樓夢》,不斷深化與生活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人生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