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戲劇的文學根基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當前,借助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推動區域內戲劇創作與內地開展深度合作,將有助于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勢互補,對區域文化發展也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大灣區本身具有鮮明的多元文化特征:這里劇種豐富多樣,粵劇、潮劇、山歌劇、漢劇等本土劇種,與內地的京劇、昆曲、話劇等相互借鑒、彼此交流。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為戲劇創作提供了豐沃土壤。
結合個人實踐,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對戲劇文學性的理解:首先,文學性是舞臺藝術的根基。劇本在創作階段是靜態的文學文本,在舞臺呈現中則轉化為動態的文學表達。具體而言,戲劇文學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劇本應具備獨立的閱讀價值。優秀的劇本首先應當是一部可以獨立閱讀的文學作品。我最初被戲劇吸引,正是通過閱讀劇本實現的。好的劇本即使脫離舞臺,仍能以其文學魅力打動讀者。其二,劇本需要嚴密的邏輯架構。當前部分導演習慣于隨意修改劇本,而一個成熟的劇本應當構建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內在邏輯,若調整某句臺詞,后續敘事便難以銜接。嚴謹的結構是劇本藝術價值的重要保障。其三,劇本應實現多層次的價值表達。劇本價值可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面是清晰而精彩地講述故事;中間層面是在敘事中塑造個性鮮明、形象立體的人物;最高層面則是挖掘思想深度與文化內涵,尤其要深入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光輝,因為人性不僅是戲劇的核心,更是所有藝術形式的永恒命題。當前一些戲劇作品之所以顯得單薄,根源在于其僅勾勒了事件與人物的表象,卻未能向人性的深處開掘,這直接導致了藝術生命力的短暫。必須承認,一部文學性深厚的劇本未必能保證舞臺的成功,但失去了文學根基的戲劇,則絕無攀登藝術高峰的可能。這理應成為所有戲劇創作人的清醒共識。
在有限的個人經驗中挖掘無限題材,是每個編劇的必修課。因此在題材選擇上,不應僅聚焦于宏大的“顯性題材”,如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等,更應著力開掘那些潛藏在社會生活與歷史脈絡中的“隱性題材”。后者需要創作者憑借獨特的藝術敏感去發現。例如大灣區市井百姓的生活變遷、鄰里間的人情溫度,或是一項傳統手藝的傳承故事。這些題材看似平凡,卻因其真實與普遍性,一旦被深入挖掘,便能成為展現地域獨特氣質、承載深刻人文關懷的佳作,最終賦予作品不可替代的藝術個性。
真正打動人心、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佳作,是創作者在獨守書齋的深夜、在與筆下人物的深刻對話、在反復的內心掙扎與思考中,逐步雕琢而成的。因此,推動大灣區戲劇創作的提升,創作者需要在熱鬧的外部環境中守住內心的寧靜,甘于寂寞,潛心創作。這不僅是劇作家應當珍視的寶貴品質,更是防止藝術創作迷失方向的重要準則。
大灣區為戲劇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創作者在把握機遇的同時,還需堅守藝術的個性與獨特性。相互借鑒、求同存異是區域戲劇合作的良好基礎;融合貫通、共同發展,是我們追求的長遠目標。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藝術個性的存續與張揚。一旦失去個性,大灣區戲劇將失去其最動人的魅力與最根本的生命力。我們期待業界攜手努力,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鮮明個性的大灣區戲劇作品。讓這些作品既能深深扎根于嶺南文化的沃土,又能自信地走向更廣闊的藝術舞臺,最終實現區域文化在融合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劇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