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差異而豐富,因對話而精彩 ——記“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創作和內地的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圓桌論壇

音樂劇《大狀王》劇照 夏 冬 攝
近年來,內地與港澳的戲劇交流日益頻繁活躍,香港、澳門的優質戲劇作品不斷北上巡演,北京、上海等地的精品演出亦頻頻南下亮相,南北呼應、雙向奔赴的常態化互動,已成為區域戲劇發展的鮮明態勢。這種密切聯動不僅有效拓展了戲劇藝術的展演空間、豐富了各地觀眾的文化體驗,更充分彰顯了戲劇在促進地域文化交流交融、凝聚情感共識中的獨特價值。面對當下愈發多元的創作風貌、持續拓展的發展格局以及前所未有的合作機遇,如何進一步打破地域壁壘、高效整合優質資源、推動戲劇創作質量持續升級,成為整個演出行業亟待共同探索與解答的重要命題。
9月24日下午,由廣東省文旅廳支持,文藝報社、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戲劇創作和內地的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圓桌論壇在廣州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戲劇文學性的回歸、跨地域合作的實踐路徑、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戲劇的獨特優勢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聚焦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深化跨地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提升華語戲劇創作質量。
從地理坐標到文化共同體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九市,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里不僅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更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質,成為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活力的重要窗口。如今,大灣區正從一個“地理名稱”,躍升為一片能對話、可生長、持續輻射創意的文化熱土。戲劇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不僅見證著大灣區的文化融合,更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參與構建著這片區域的精神認同。
“粵港澳大灣區并非是單純的經濟概念,而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概念。這片土地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質,孕育了多元共生的戲劇生態與源源不斷的創作活力。它既扎根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承載著本土藝術的精神基因,又兼具開放的視野和獨樹一幟的風情韻味。這種兼容并蓄、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質,正是大灣區戲劇的魅力所在,也讓無數創作者為之著迷。”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副總裁、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編劇喻榮軍在梳理了自己的作品后發現,他的作品除了在上海演出外,在大灣區和北京的上演頻次最高,僅今年就有20多個劇本在大灣區落地,且多是與當地劇團合作完成。“我對大灣區懷有深厚感情,這片土地為我的創作提供了諸多寶貴機會。”在他看來,每一次與當地劇團的合作,感受到的都是不同文化語境的對話與融合。“每個城市、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氣質,這些特質會與我的創作產生碰撞,進而催生出新的表達。尤其與大灣區的劇團、藝術家們,我已結下20余年的深厚情誼。他們之中的許多前輩,始終毫無保留地與我分享創作經驗、傳遞藝術理念,這些寶貴的交流讓我的創作跳出了單一地域的局限,學會在不同文化語境的對話中尋找平衡點。”
香港導演司徒慧焯深切感受到,近年來香港與內地戲劇交流日益密切,大灣區戲劇生態也展現出蓬勃活力。他談道:“這里的劇場密度不亞于其他核心城市,許多新建劇院設施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來,一部作品要走向成熟,必須經歷多輪巡演的打磨。“如果說劇本是一度創作,排練演出是二度創作,那么巡演過程中與觀眾的互動、根據反饋所做的調整,就是至關重要的三度創作。”司徒慧焯認為,一個作品至少需要演出10場以上才能逐漸穩定。沒有經過不同地域、觀眾檢驗的劇目,很難稱得上成熟。“我的團隊最初來內地演出時,就遇到過觀眾反映聽不懂粵語對白的情況。”這一反饋促使他深入研究粵語聲調的特點,將原本聲調差異大、填詞難度高的語言“短板”,轉化為獨特的藝術優勢。如今,這種鮮明的語言特色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也使作品保留了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演員查文浩回憶起在中央戲劇學院求學時,與一位來自澳門的同學共同排演作業的經歷。“當時我編創的片段是關于北京牛街一位堅守初心的飯館師傅,而他創作表演的則是一個在澳門賭場工作的年輕荷官于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破局。”兩人不僅分在同一小組,還需互相扮演對方故事中的角色。起初雙方的溝通與講戲充滿挑戰,但在共同排演一系列中外經典劇目的求學過程中,這道隔閡逐漸被打破。“雖然成長環境不同,但經典作品成為了我們的共同基因。”查文浩說,“戲劇讓我們在藝術上彼此理解,也在生活中成了摯友。”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與內地的青年創作者更應通過合作排演經典劇目,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夯實創作根基。同時,應結合當代語境,借助不同地區文化交融的獨特優勢,為經典注入多元視角。“青年導演不僅要成為經典的守護者,更應成為經典的傳播者與再創造者。好的導演要讓走進劇場的年輕觀眾,在熟悉的文本中看見新意,在創新的表達中重新擁抱經典。”
找到舞臺藝術的“根”與“魂”
近年來,戲劇的文學性再度成為創作與討論的中心。無論是將古典名著、當代小說搬上舞臺的改編熱潮,還是原創劇作中對“一度創作”文學質量的空前重視,都彰顯出業界的一個共識:卓越的文本,是戲劇藝術的根基。這股回歸文學性的潮流,不僅為舞臺注入了思想的深度與情感的厚度,更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基于共通審美與精神共鳴的橋梁。
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名譽所長宋寶珍表示,戲劇文學是舞臺表演成功的根基。時下,將文學作品搬上話劇舞臺,已成為演出市場上的現象級潮流。“成功的改編絕不是簡單地把小說情節壓縮成兩個小時的演出,而是一場深刻的再創造,需要創作者傾注心血、融會思想,最終重構為一個獨立的戲劇文本。”宋寶珍認為,從文學中發掘那些兼具思想深度與情感溫度的優質內容,并將其轉化為符合舞臺規律的劇本,這一做法不僅有效緩解了“劇本荒”的行業困境,更憑借文學原作自身的受眾基礎和內容厚度,催生了許多備受市場歡迎的演出盛況。這些案例讓她深信,文學與舞臺的深度聯動,既是彌補創作資源短缺的有效方式,更是讓優秀文學作品通過藝術轉化觸達更廣大觀眾的重要橋梁。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系主任、教授牟森結合多年的教學與藝術實踐,分享了他將文學作品搬上舞臺的思考。他發覺,在改編過程中,一些深植于中國文化的獨特經驗會逐漸浮現。“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描繪的是一幅‘綿綿不絕的百姓畫卷’,而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寫的則是‘好漢’。這兩種敘事傳統,其實都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學的脈絡之中。”在牟森看來,這兩種文學形象傳遞出一種超越地域與時空的情感結構,一種為中國人所共有的精神經驗。“文學改編關鍵在于打通了文學與劇場之間的壁壘,實現了一種‘通感’。”他談到,小說中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敘事留白,不能僅靠臺詞傳遞,更應升華為整體的“舞臺意象”與“情感氛圍”。“我們追求的并非對文學文本的亦步亦趨,而是在舞臺上創造一個能夠呼吸的、真正屬于戲劇的世界。”
回應時代呼喚,共建文化新舞臺
近年來,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戲劇不再局限于一方舞臺,而是成為連接城市、溝通人心的文化紐帶。
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劉守正結合近年參與內地巡演的體驗說:“香港與內地的戲劇交流日益頻繁,巡演頻次持續增加,劇目質量穩步提升,題材也愈加豐富多元。頻繁亮相的作品既有《大狀王》這類廣受好評的新創劇目,也有《最后的晚餐》《曖昧》等反映香港現實生活的佳作,還包括對經典劇目的創新演繹,力求滿足觀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他以音樂劇《大狀王》為例談到,該劇融入了大量香港本土元素與文化符號,舞美設計結合古典與現代美學,充分展現香港獨特的文化魅力。在正式巡演前,團隊已在香港安排多場預演,并根據觀眾反饋進行反復修改;即便在今年巡演期間,劇目仍在持續調整優化,推動作品質量不斷精進。“在北京和上海的演出中,我們使用粵語表演,配合普通話字幕與團隊的精彩演繹,成功跨越了語言障礙,贏得了多數內地觀眾的認可。”另一部作品《天下第一樓》則體現了香港話劇對內地經典的創造性詮釋。劉守正認為,這部源自北京人藝的經典劇目經粵語重新演繹,既保留了原作精髓,又在表演風格中融入了港式幽默,最終呈現出與原作截然不同的藝術氣質。這樣的處理為該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戲劇》執行主編夏波認為,來自港澳地區的戲劇教師在創作觀念、心態與方式上,為內地戲劇界提供了寶貴借鑒,這也是多方交流融合的重要價值所在。在他看來,當前戲劇創作正迎來一個充滿活力的發展時期:年輕人喜愛戲劇,打破了過去高門檻、專業性強的欣賞格局,國家文化政策積極引導、文化產業持續投入、劇場等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社區、校園等多層次戲劇生態逐步成熟。“觀眾審美多元化與主體選擇意識增強的新趨勢,促使我們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必須與時俱進,戲劇從業者要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主動回應時代呼聲,大膽探索,創作出與人民生活同頻共振的佳作。”
“交流是人類永恒的行為,更是文化和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陳建忠看來,這份動力在粵港澳大灣區正展現出新的形態。他談到,隨著“1小時生活圈”從藍圖變為現實,戲劇人應當主動構想,讓劇目與創意隨著便捷的交通網絡流動起來,吸引青年觀眾跨城觀演,從而打破單個劇場或城市的文化景觀。
在此次圓桌論壇中,內地與港澳戲劇界的藝術特色與實踐路徑得以充分展現,而彼此的差異被視為一種珍貴的文化財富,催生了更具活力的創作實踐,也共同勾勒出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中國戲劇未來圖景。大家表示,將以此次論壇為新的起點,持續推動跨地域資源整合與人才流通,以創新理念與實踐破解行業發展難題,攜手書寫華語戲劇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此次圓桌論壇是2025第九屆華語戲劇盛典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期間,還舉行了以“華語戲劇視野下粵港澳大灣區和內地戲劇的深度融合與發展”為主題的主旨交流、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下的華語戲劇制作與演出合作的機制創新”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和“歐陽予倩在粵港時期的戲劇活動對中國戲劇發展的影響”主題交流。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多角度、多層次探討了華語戲劇在新時代發展格局下的融合路徑與創新發展前景,為構建更加緊密的華語戲劇發展共同體凝聚共識、貢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