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學》2025年第10期|王劍冰:五岳聲名此獨尊

王劍冰,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出版著作52部。曾獲河南省政府第三、四、五、六屆文學獎,冰心散文獎、杜甫文學獎、石峁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丁玲文學獎、豐子愷散文獎、三毛散文獎、方志敏文學獎、《十月》文學獎。
1
巍巍泰山,二十五億年前自海上涌起,就確定了它神圣的地位。千百年來,人們追尋為紫氣東來,攀登為祈福安康。
無論是雄偉的自然風光,還是深厚的人文底蘊,泰山都以其卓越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象征。
之前,他曾經走遍了祖國的萬水千山,寫出了一篇篇令人贊嘆的游記,他把對每一座山的感懷都帶入其中,把想說的,都盡數訴諸其中。那就是一篇篇導文,撩撥著讀者的欲望,激發著人們的向往。
只是,他還沒有來過泰山,在此之前,他只是聽說過,在不同的書頁上閱讀過。他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感覺,那就是泰山同他所去的任何一座山都不一樣,它雄峙天東,拔地通天,有著一種神秘的色彩,散發著異樣的光芒。謝靈運說“岱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石介說“諸山知峻極,五岳獨尊巖”。
所以古代帝王們才會不斷地仰望,不斷地攀登。有人認為自己不夠攀登的資格,只能在底下設壇祭拜。有人覺得連設壇的資格都不夠,就只能悵嘆良久。無數的詩人登上過泰山,他們吟詩作賦,道不盡胸中的感懷。無數的百姓一次次攀登泰山,是因為泰山上有他們的日出,他們的希望。
是的,這也使得他必要親自一見。于是他來了。民國二十一年(1932),他偕同江蘇省教育廳同僚王德林等,由杭州到南京再到泰安,來登向往已久的泰山。
他就是易君左,祖籍湖南漢壽,是晚清三大著名愛國詩人之一的易順鼎之子,五四運動策劃人之一,少年中國學會骨干成員。他創辦了《長沙晚報》,并任《國民日報》等多家進步報刊的社長或主筆,以滿腔的愛國熱情為抗日救亡奔走呼號,他同時還是載譽文壇的作家,一生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留下了不少絕妙游記。
易君左登泰山,一定是真誠的,傾心的,他要仔細地體察泰山,感受泰山,領悟泰山??上覀冋也坏疆斈旮南驅В覀兛梢詮乃脑娢闹辛私猓⒁哉5南胂髞磉€原他爬泰山的經歷。
那就讓我們進入其中,陪他們一同攀登。
易君左一行從紅門上山,先是在孔子登臨處的石坊前站立良久,這種站立,是對孔子的崇敬,也是對泰山的景仰??鬃右彩潜貋硖┥降?,而且他不止來過一次。他對于泰山的認識之深刻,一直影響到孟子,影響到杜甫、李白及后來的文化人。
牌坊東面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的“登高必自”,也含有深意,其出自《中庸》,“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意思是遠行只能從近的地方起步,登高一定從低的地方開始?!暗歉弑刈浴狈旁谔┥侥_下,就更會讓人浮想,讓人志存高遠。
過了關帝廟開始登盤道,而后是斗母宮,一路看過來,盤道越來越高。
易君左一行改乘山輿。走到回馬嶺時,易君左說,以前不少人騎馬走到這里,就不敢再往上走,因為要是再走,就得棄馬步行,那個艱難,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只得撥馬而回。我們不能泄氣啊,今天必須得領略那一覽眾山的氣概。于是和眾人哈哈大笑著往上攀去。
不遠是二虎廟。泰安的向導對易君左他們說,當地都叫它“二糊”廟,你在回馬嶺沒回去,到了這里也就“二糊”了,往上看路,實在是又陡又險,一犯迷糊,還是回去吧。
易君左他們再次笑起來,說這是考驗人的意志呢。
沒有返回,而往下的這一段盤路,一盤連著一盤地陡險。向導說,泰山人管這叫“十八連盤”。上面的“十八盤”大家都知道,而這“十八連盤”知道的人卻不多。
易君左說,我知道這十八連盤的意思了,那就是不讓你喘息,不停地轉彎,不停地往上走,總想一口氣走到頭,卻一道道地走不完。這泰山,也真是個哲學大師,它把人生的道理都告訴你了,你就好好領悟吧。
還真是,這一段直到中天門,是登山者最怵的地方,漸漸地幾位都感到了疲勞,每上一盤都十分吃力,腿肚子發顫,喘氣早已不勻。
中間歇了幾歇,向導說,只要到了中天門,再往上就好了。是嗎?那就再堅持一下。不再說話,喘息、擦汗、挪步。
好容易上到中天門,大家不禁長長吁了一口氣。
向導還在領著往前走,說前面有一個好去處。原來是“玉液泉”在等著。大家一屁股坐下了,而后就去拿了竹水斗,舀了一斗泉水,脖子一仰,哇——實在是爽!甘甜爽口,直透心脾。每個人都舀了幾回,才心甘。這下子,頓感疲累全無,通身舒暢。
向導說,這玉液泉我們老泰安人叫“后灣”,因是在中天門的后面。很多人堅持上山,就是心里有這玉液泉,有人還說它是藥泉,拿它治病呢。
易君左說,是啊,這簡直就是玉液瓊漿呢。向導說,這地方有了這泉水,也就變得非常神秘,老一輩人到這里都有許多禁忌,不敢大聲說話,說古人喝這里的水,有很多都得道成仙了。眾人唏噓。易君左說,泰山上的傳說太多,不過曹植、李白他們倒是喜歡陷進去,并且寫入了詩中。
恢復了體力,又喝了甘露,向導說,下面就該讓你們快活一陣子了。為何?因為是“快活三里”呀!
還真是,在三里長的平坦之處,易君左他們腳下變得輕松,也就有心思邊走邊欣賞著路邊“斬云劍”的風姿。雖然后面又是長長的盤路,卻不是很陡。他們聽向導說著山里的事情,隨口還要問一些問題,并不感到疲乏。
轉過對松山,抬頭時,易君左猛然望到了前面倒掛的天梯,那就是讓人生畏的十八盤嗎?那高聳入云的盤路,真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到跟前時,還沒爬,大家先笑起來??简炞约旱臅r刻來到了!
攀登十八盤,讓他們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敬畏之心,這才是泰山啊,它不會讓你輕易地領略它的頂點,你不用盡力氣,灑盡汗水,你就不懂得什么叫雄偉,什么叫高拔,那真的是拔地接天,風光無限。
一路上你就看吧,云在上面飄,霧在腰間纏,鳥在旁邊鳴,泉在腳下湍。你不走得汗如雨,腰如桿,眼發黑,腿發顫,就不算是上了這一趟十八盤。
看到哪里在滴水,不由得就伸手去接了在嘴里,在臉上。
看看還有那么高,就想到了回馬嶺,也就又想到了泰山的學問,這真的是一個哲學大師,能給你多少道理,多少體悟。大家都在石階上寫開了“之”字,無限的“之”字,也是泰山教你的。
終于上到了南天門,回望那深不見底的十八盤時,竟然有一種自豪涌上心頭。想到李白的那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真的是感受到了太白的那種真情。大家站在那里,久久不愿離去,看著下面,再望向遠處,覺得心胸無限遼闊。
終于上到了玉皇頂,站在泰山的最高處,更是心潮翻涌,多少名山大川看過,都不及登上中華泰山這樣激動。為什么?是因為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沉穩的身軀,還是它面朝大海,初迎旭日?
易君左說不清楚,這個文人或許感觸太多,他絮絮叨叨地同王德林不停地說著,感慨著,記錄著。他們轉而又去了萬丈碑、探海石、舍身崖、仙人橋,走進碧霞祠,懷著虔誠的心情,還給泰山老奶奶深深地磕了個頭。
晚上坐在明月光里,久久不動,也不回屋子。易君左他們輕輕地談著,默默地想著,一直坐到夜的深處去。
他們知道,一生中,這樣的坐是不多的,以后也不多。因為泰山太大太遠太高,不是想來就來想上就上的,而且,也不是來了就能遇到如水的明月,讓你漫天遐想的。多少年前,李白就是在這樣的月光里,讓自己飄飛起來,那么幸運那么幸福那么沉迷地飄飛起來,他看到和遇到了那么多的美妙。他們不是李白,就此也已經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異樣之感。由此滿足,由此迷亂又清醒。
翌日清晨,他們早早地隨了眾人去看日出。一路上大家還議論,不知道是否能夠成此大愿。幸運的是,這天天氣極好,易君左他們美夢成真,見識了泰山日出的絕美景觀。
易君左在《泰山觀日行》中寫道:“驀地金弦忽涌現,半輪轉蕩沖潮起?;鸸庑苄茈y迫視,光輝宇宙彈指耳!”
那是千山萬壑間的巍峨跳躍,是萬里煙霞中的恢宏展現。日出的一刻,那么多的百姓在興奮地歡叫,有人甚至躬身抱拳,頂禮膜拜,祝福新的一天,祈禱國家平安,生活暢順。
這是易君左在其他山上所沒有見到過的場景。是呀,以前帝王在這里迎接日出,不也是禱告祈愿嗎?易君左他們也跟著喊叫著,歡呼著。
易君左說,當年漢武帝也是如此地激動,所以來了還要一次次來。王德林說,我們也是,有機會就再來,不同的季節,一定有不同季節的樂趣。
朝陽還在上升,云海在四周翻卷蒸騰,易君左沉浸在漫長的時光里。真的,他真的感受到了歷史的回聲,感受到那么多人在那里念誦、朝拜。一塊塊碑石在風中呼嘯著,說不盡的風霜雨雪。一座泰山,承受了多少意愿,接受了多少念想,一代代的帝王和平民百姓,把真誠和真心聚集于此,拋灑于此,甚或有人將生命投擲于此,泰山,它的偉大,無人能說得清楚,想得明白。
2
三十四歲的愛國青年易君左一登上泰山就知道來到了怎樣的一座山,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境界,是他苦苦追求的理想:“一碧橫參日月星”“五岳聲名此獨尊”。是的,就在這時,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詞:“國山”,這就是他心中的“國山”?。?/p>
早年留學東瀛,日本就以富士山為國山,宣揚其霸權擴張之“大和魂”,給了易君左以強烈的刺激。當時“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接連爆發,日本軍國主義對中華大地虎視眈眈,讓易君左時常為國擔憂:“吾國今日最大之外患,為日本帝國主義者,非謀徹底的長期抵抗,國家實無出路,民族絕少生機?!?/p>
正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人心渙散。那么,為鼓舞士氣,號召民心,我們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國山呢?盡管還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上,但是在人們的心中,泰山應該就是中國的國山。讓泰山那宏偉的氣象提振國民的精神,讓泰山那沉穩的氣勢,激發國民的力量!
是啊是啊,易君左感到有著無數理由,讓這雄偉的泰山成為中華之國山。他在《登岱》一詩中寫道:“偉哉造化巨斧痕,辟此絕岱招國魂!國魂國魂何處得?只有泰山好顏色!齊魯豈但圣人邦,英雄產地魚鹽鄉。國利民富士俠義,能醫萎靡窮愁氣。我欲定此為國山,嗚呼國正危兮山未安!”
他呼吁,要“用泰山的精神消滅富士山之魔影”,以鼓舞國人抗日救亡、共御外侮的斗志。
泰山在中國的東方,東方屬于日出的東方,泰山代表著國泰民安,泰山有著人們的無限信仰,有著無數個世紀的崇敬心愿。
易君左顯得有些激動,一路上他都在激動。返回鎮江之后,還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想法盡快地告知天下。
他先告知了一同上山的好友王德林,王德林也激動地說,太好了,我也有此意啊。這樣,你起草,我來改!兩人一拍即合,認同感驚人地一致。
易君左連夜奮筆疾書,一直寫到黎明,而后修改,改了再寫。滿意了,再交給王德林。王德林也是夜以繼日,認真潤色。
很快,兩人聯名寫出的萬言長文,發表在1933年1月《江蘇教育》第2卷第1—2合期上,題目是《定泰山為國山芻議》。
《定泰山為國山芻議》詳述了定國山的“理由”“計劃”“辦法”,既關乎泰山歷史地位的重申,關乎民族精神的認同,也關乎訓政時期政治與法律制度的秉承與改革。
光是“理由”,易君左就提到八點:一、泰山之德性,實與吾國民族精神及固有文化完全吻合。二、泰山為歷代所仰重,為吾國歷史上特有之事跡。三、泰山出中國山系正宗昆侖之脈,為全國山脈之中堅,踞最古老之地層。四、泰山為國民數千年來所擁戴之一大自然現象,深入人心。五、泰山為至圣孔子登游歌詠之地,泰山文化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六、泰山山體端坐堂皇,磅礴渾成,兼有四岳之長,而無四岳之短,在其他諸山中更是無與倫比。七、泰山為中國民族歷史之活的典型,一入泰山,不啻翻閱吾民族之光榮史頁。八、泰山日出飛瀑等景象,生機無限,象征著中華民族活潑潑的精神,足以體現中國之國魂。
讀著文章,也便讀出了易君左、王德林熱情洋溢的情懷和情真意切的冀望,他們昂首向天,振臂一呼:“吾國山嶺縱橫,博大雄偉,為全球冠,顧或因地域窎遠,或因與史無關,或因徒擁虛名,或因缺乏景物,求能氣魄偉大,形態莊嚴,傲首嶙峋,豐姿華燦,而又與吾國歷史文化及固有道德有密切悠遠之關系,且確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者,舍泰山而外,將何所求?泰山者,決非山東一省之泰山,而為全中國之泰山?!?/p>
舉泰山為“國山”,正是基于易君左對泰山文化地位的準確認識與高度評價。易君左游歷了眾多的名山,他必然要把泰山與國內外名山在心中做一比較。從山體到內蘊,易君左感悟出泰山不僅僅是一座自然之山,而且是凝聚民族品格的精神之山。
對于這一認識,泰山所具民族精神特征、泰山與歷代政治的關系、泰山與中國民眾心理、泰山與孔孟道統以及泰山自身的文化價值等方面,易君左都作了深刻的剖析與論證,從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精神及東方固有文化計,他堅毅地提出將泰山認定為唯一象征中華的國山。
誠然,國難當頭之際,易君左提出將泰山定為國山,作為至高無上的旗幟與象征,提振國民之精神,鼓舞民眾抗擊敵寇,確有之大益。即如其所說,“移風易俗,應有具體之象征,召回國魂,恢復民族自信力,庶幾可挽中國之危亡,奠萬年有道之基礎”。
在當時,這真的是青春的聲音,是正直的聲音,是激昂的聲音,如一石激起千重浪,立刻就引起了強烈反響,尤其是山東省和泰山地區。濟南出版的《山東民國日報》給予了積極關注和配合,其在1932年10月連著十幾期連載這篇文章。
而文化名人芮麟、徐守揆、老舍等也積極響應,在不同場合提出“泰岳為國山”的動議,此動議也驚動了學界,季羨林、任繼愈等一批學者也表示贊同,認為國山非泰山莫屬。
全國上下,一時間都在議論這一話題,由此也引發了登泰山的熱潮,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從各地趕來,來認識、感知中華泰山,并體味出為何定其為“國山”的深意。
3
泰山腳下的泰安縣立師范講習所,很快也見到了《定泰山為國山芻議》的文章,師生們同樣反響熱烈,多少天都在議論著這件事情,他們奔走相告,為泰山而呼吁,為泰山而自豪。學生們做板報、壁報,互相傳抄。校方既理解同學們,又支持同學們,很快就翻印成三十二開、二十頁的單行本,發給學生,并讓大家廣為散發,擴大影響。
當時,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的王安良正在學校讀書,他記得同學們基本人手一冊。作為泰山人,大家都感到欣慰和激動。他將這本書帶回家中,講給家里人聽,并時常翻閱。他是上過泰山的,覺得書的作者易君左說出了他的心里話。泰山,有資格成為中華“國山”,也應該成為中華“國山”。
多少年過去,直到王安良老人去世,這部書還在家中保存著。他傳給了兒子王建功。
當王建功也成為老人的時候,這部書還在他的家中珍藏。
20世紀30年代,社會動蕩,戰爭頻仍,日本帝國主義趁機入侵中國,國內政治混亂,根本無暇顧及易君左等人的建議。那篇《定泰山為國山芻議》的文章,也漸漸淹沒在時間的海洋中。
多少年后,有人提起來,恍惚記得有這么一回事,但是那篇文章,究竟發在哪里,卻都搖頭。
直到七十多年后的2009年,忽然就有了傳聞,說泰山下有人保存有這樣的一本書。于是有關注者四處打聽,最后打聽到王建功老人那里。實際上,還是王建功老人自己傳出來的。
老人沒事的時候和村里的伙計閑聊,聊天聊地,最后聊到了泰山。一聊到泰山就有人來勁,說泰山如何偉大,如何連皇帝都來朝拜,說如果全國的大山論資排輩,泰山該排第一。老哥幾個越說越有勁。王建功老人就說,很早就有人把泰山當“國山”了,而且還印在了書上。
真有這事?那要是投票國山咱也算一個。是呀,咱泰山人還能不支持?只是頭一次聽說“國山”。
大家議論著,覺得王建功也就一說,誰知道王建功說他家里就有這本書,根本就不是說著玩的。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了記者耳朵里,他們順藤摸瓜,終于從王建功老人那里見到了這本凝結著深厚意愿的書。
確實,無論國山的提議認定與否,意義都是存在的,它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郢先生也立刻知道了此事,他對這本書十分在意,立刻行動起來,先后找到了泰安縣立師范講習所的翻印本和《江蘇教育》上的最早刊本。
作為一位致力于泰山研究的學者,他借此理清了“國山”之名的來龍去脈,同時對其精研細究、廣征博引,力求使此說得以確立。
周郢先生認為,“國山”概念在20世紀30年代初正式提出,證明那時的泰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皇家尊享的社稷之山、百姓進香的宗教之山、文人會聚的風雅之山,而且成為中華民族自強、奮進的精神象征。
周郢先生對于定泰山為國山的動議十分感興趣,從而投注精力,極快地寫出了一部《泰山國山議——文獻校釋與學術新詮》,既肯定了易君左的提議,又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此書2013年12月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內容分上下兩編:上編為“文獻校釋”,是對民國年間易君左、王德林所著《定泰山為國山芻議》的校勘、箋注;下編為“學術新詮”,是周郢先生提出的泰山為中華國山的新論據。
周郢先生可稱當代易君左,他對于泰山的熟悉程度,應該說比易君左更深,所提也更有論據。這部“學術新詮”繼起“芻議”的余響,從中華歷史、地域、民族、信仰、精神等眾多層面,論述了泰山作為“國山”的文化內涵;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梳理了泰山從先秦秦漢以來所經歷的“國山”地位的肇始期、形成期、確立期、延續期,以及民國“國山”之名的提出,進而介紹了21世紀以來眾多文人、學者對定泰山為“中華國山”的強烈愿望。
實際上也是對于國山之論的承續,是21世紀的又一種呼聲。其與近一個世紀前的呼聲碰撞在一起,而且增加了更多的闡述和佐證,用以表明更深刻更充實的觀點。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含封禪文化、碑刻文化、民俗文化、詩詞文化、書法文化等。周郢先生還認為,中國傳統信仰以儒、釋、道影響最大、崇信最眾,泰山恰是“三教”合一的神山圣岳,是儒家的“圣山”、道家的“仙山”、釋家的“靈山”。而泰山所體現的那種“身凌絕頂”的攀登意志、“重于泰山”的價值取向、“不讓土壤”的博大胸懷、“擎天捧日”的光明追求、“國泰民安”的美好寄托,也正能印證易君左提出的“泰山足以代表中國之國魂”的論說。
今天,泰山作為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寄托了“國泰民安”的民族夙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就像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說:“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p>
事實上,很多人都在思考著關注著這個問題。2007年3月,一位人大代表向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國山建議案。“國山論”再次引發全民熱議。我們感到,這是一種熱愛,對泰山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這種熱愛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然,泱泱中華,地大物博,國山可以有多個選項,那么,即使選取數座,泰山也會理所當然地成為諸山之首。而如果只選其一,相信泰山會得到廣泛的認可。
在我們議論這些話題的時候,抬頭望向泰山,泰山巋然高聳,讓人頓生無限景仰。
時間已經進入新的時代,時間還將進入更新的時代。而泰山,始終伴隨著我們,像紅日一般照耀著我們,給我們以精神,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