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童年”的文化肌理與創作脈動——評李學斌《“中國式童年”鏡像及文學表達》
2015年初,我在《中國式童年的藝術表現及其超越》一文中談到,中國當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復雜性,分化出了中國當代童年生存境況的復雜性。在短短數十年時間里,我們的孩子們已然從一個相對單純的生長年代進入了另一個充滿復雜性和變數的社會生活環境中。這個環境的若干鮮明表征包括: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進程對于當代城市和農村兒童生活及其精神面貌的持續影響和重塑,由經濟方式變遷導致的中國社會分層和流動對于傳統童年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變,發展變更中的新媒介文化對兒童產生的日益廣泛的影響,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和協同作用導致的更為復雜的各種當代童年生存問題。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研究亟須對這些獨屬于中國童年的新現象和新命題作出回應,或者說,對于當代中國式童年的關注和思考,應該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一個核心藝術話題。這一話題不只是關于中國兒童文學應該寫什么的問題的思考,也衍生出對中國當代兒童文學藝術發展而言具有重大意義的新的美學課題。
十年來,兒童文學理論界在這些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和探索,李學斌的新著《“中國式童年”鏡像及文學表達——童年文化與新世紀原創兒童文學研究》(接力出版社,2025年6月),可以說是這種努力、探索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理論拓展和收獲。這本書呈現了關于近年受到關注和熱議的“中國式童年”命題的系統思考。從時間到空間,從身體到精神,從現實到虛構,從語境到文本,從歷史的探尋到未來的建構,“中國式童年”的樣貌、內涵、進程、藝術表達及反思等重要話題在其中得到了多角度、多層面的探討,且彼此映照,互為闡發。如同他在緒論中所說,“中國式童年”作為文化對象,“內涵豐贍,結構紛繁,樣貌蕪雜”,其研究的難度和學術上的挑戰性可見一斑。
閱讀全書十章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兒童文學學者面對這樣一個充滿難度的對象,如何全面地考察,細致地梳理,鍥而不舍地追問,鞭辟入里地剖析。在這部新著中,讀者能夠獲得一種十分鮮活、生動的現場感——不論是新媒介和消費文化的話題,還是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話題,都與當下原創兒童文學發展現實密切相關。這些年來,原創兒童文學領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創作現象,包括童年回憶寫作、戰爭題材寫作、當代都市與鄉村童年書寫、童年史呈現等,在這部著作中均得到了綜觀式的探討。
此書的另一大特點是將當代原創兒童文學放到童年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我曾在《兒童文學的中國想象——新世紀兒童文學藝術發展論》一書開篇中說過,童年觀和與此相關的童年文化,對一個時代兒童文學的藝術面貌及其文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與制衡作用。眾所周知,兒童文學的現代自覺是伴隨著現代童年觀的產生而逐漸展開的,兒童文學的歷史進程也與童年觀、童年文化的歷史變遷有著密切的關聯。可以說,兒童文學每一階段的藝術發展,都與相應時代的童年文化形成了一種童年精神方面的遙相呼應。它既從童年文化中吸收重要的精神滋養,同時也參與塑造著特定時期童年文化的總體面貌。因此,談論當代兒童文學的發展,童年文化始終是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線索和背景。這也是多年來,我一直呼吁兒童文學的創作和批評都要努力突破兒童文學的“小圈子”,走向更大的文學、文化和人類視野的原因。也因此,對這部著作展現的學術意圖、研究思路和理論視野,我是十分贊賞的。
記得六七年前,李學斌著手準備做這個課題時,我們就曾探討過相關的一些概念與問題。從童年文化的角度研究兒童文學,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我以為,由童年文化視野反觀兒童文學,我們對這一文學樣式及藝術特質與可能性的認識,以及與此相伴的創作實踐等,才有可能進入或抵達一個更開闊、更深邃的藝術地帶。此書從童年文化的視角研究兒童文學,既是透過人類的“文化”看兒童的“文學”,也是透過作為人類精神根基的“童年”來看作為社會群體的“兒童”。兒童文學也是童年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那么,它是以何種方式成為這一文化的承載者和建構者,又是以何種方式實踐其背后深遠重大的文化精神?原創兒童文學特別需要從這樣的視角重新梳理、思考當下的藝術問題。
在媒介技術與社會生活都同步經歷巨變的時代,對于原創兒童文學藝術未來的關切乃至憂慮,始終潛藏于這部著作里。李學斌既是靜居于學院的兒童文學學者,也是活躍在創作前沿的兒童文學作家。這樣的雙重身份使他的觀察、思考與表達,既具有學院派的學術研究深度,也與文學現場的“地氣”相貫通。關于“中國式童年”的文學表達,他提出了五個“不平衡”的批評與剖析,包含其關于當下兒童文學寫作中亟須認真對待的一些重要命題的深入思索。這些判斷帶著當下文學現場的鮮活和熱度,確實命中了原創兒童文學藝術的核心問題。
[作者系魯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浙江)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