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粵春:構建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正當其時
當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發生歷史性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勢不可擋,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在這一宏闊背景下,中國文藝創作實踐蓬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與創造力。
然而,與繁榮的創作實踐相比,中國文藝評論話語體系建設仍顯滯后,尚未完全擺脫西方話語體系的桎梏與籠罩。構建中國自主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關乎中國文藝未來發展方向,關乎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實現精神自立,關乎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站穩文化立場。
一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風雨洗禮而綿延不絕,其文藝傳統深厚博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范式與評價標準。中國傳統文藝理論是一個極其豐富、深刻且自成體系的智慧寶庫。它與西方以邏輯推演和體系建構為主的文論有顯著區別,更側重于體驗、感悟和生命境界的表達。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在《中國教給我們什么》一書中認為,中國文字的創造歸于卜兆紋的外推法,與西方印歐語系拼音文字只有高度抽象的概念性特點不一樣,它源于象形性表意性,后發展為概念性,“這一極為神奇的語義賦予漢字一個美學維度”。除了語言根本差異外,中國傳統文藝理論圍繞核心哲學觀念,由一系列互相關聯的核心范疇構成網狀結構的概念范疇與話語體系。這些范疇與話語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的哲學土壤,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庸和諧”的價值觀、“意象意境”的審美觀等等水乳交融,并將藝術與人生、自然、社會緊密相連,形成了解讀文藝現象的獨特視角與智慧。然而近代以降,由于帝國主義壓迫和晚清政府的腐敗,中國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政治經濟全面落后,沉重打擊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在“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西方文藝理論與話語體系亦大舉涌入,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藝理論一度受到懷疑而失焦蒙塵。我們固然吸收了許多有益養分,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對西方理論的簡單移植與生硬套用,導致中國式的文藝評論一度迷失于“失語”狀態,用西方概念剪裁中國實踐,用西方標準評判中國作品,從而遮蔽了中國文藝自身的精神特質與審美價值。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走上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華文明賡續發展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偉大實踐基礎上,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呈現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特征,越來越得到全民族的認同,也越來越得到全世界的喜愛。根據英國“品牌金融”咨詢公司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報告,中國在2025年全球軟實力排名中位列第二,這是歷年來中國在該榜單中的最高排名,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處于指導地位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成為構建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指導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語境下,創新發展出具有鮮明人民立場、賡續傳統美學精神、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體系,成為了構建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的學理基礎。
構建自主話語體系,正是要重返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激活傳統文論的當代生命力,煥發當代文論的強大力量,使文藝評論重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層土壤。
二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主張與身份確證,是其文化區別于他種文化的內在規定性。中華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唯一一個從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體,自身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其內在含蘊著獨特的精神密碼和文化基因,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缺乏文化主體性的文藝評論,猶如無根浮萍,只能隨波逐流,喪失辨別、選擇與創造的根本依據。
盡管近年來文化自信得到極大增強,但奉西方理論為圭臬,“以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審美”“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現象依然存在。習慣于直接運用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西方理論框架來解讀中國文藝現象,這種“以西釋中”的評論模式,當然帶來了不同的景觀和別樣的發現,但在實踐中忽視了中國文藝中獨特的“氣象”“韻味”“境界”等審美品質,造成解讀的隔靴搔癢與削足適履,在深層次上導致了價值判斷的混亂與民族文化自信的削弱。就人文社會科學而言,理論產生于特定社會土壤,直面特定現實問題,用以滿足特定實踐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適用還需一個在地化的過程,否則容易陷于脫離實際,不接地氣,難有說服力。譬如,王國維的境界說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論的意境理論,還深深受到了西方叔本華“意志與表象”哲學、康德美學、尼采悲劇精神的影響,是中西思想碰撞的結晶,也是他個人生命體驗的投射,這一理論不僅重塑了詞學批評的標準,更將藝術境界與人生境界貫通,成為中國近代文論核心理論之一。王國維境界說的建構過程,為如何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的前提下,對待和使用西方理論資源做出成功的示范。
文明的興衰深刻影響文化主體性的自我意識。自近現代以來,在文明等級論、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植根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觀念深刻影響下,國際學術交流更多是單向輸出而不是相互交流,師心自用而不是平等對話,文藝理論的國際傳播也只是只有單程票的世界旅行。當今時代東西方文明深刻演變,這一趨勢不僅意味著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的對比變化,更預示著世界文化圖景的深度重構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生成。在這種背景下,西方中心主義的傲慢越來越被全世界詬病,西方現代化模式及其文化價值的“普世性”宣稱日益受到質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不同的智慧啟迪與文明參考。這為中國文化、中國理論、中國話語走向世界提供了廣闊空間。中華文明的再度崛起,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重新確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正在全面推進,堅定的文化主體性已然重塑,中國自主的文藝評論話語呼之欲出。
我們不能再滿足于做西方理論的“消費者”與“應聲蟲”,而應勇于成為世界文藝評論的“貢獻者”與“引領者”。我們在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中,促進中國與世界文藝理論評論的深度對話,這不僅能夠有效指導中國文藝實踐健康發展,更能為世界文藝評論貢獻獨特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推動全球文化多元對話與平等交流。構建中國自主的文藝評論話語,讓國外的觀眾更好地認識、理解、鑒賞當代中國文藝代表作品,讓更多的外國同行了解中國人的文藝思考方式,以及了解其背后的中華美學精神、傳統和當代的中國文藝理論。讓國外讀者(觀眾)看到,中國文藝評論始終將文藝置于歷史語境、文化根脈與人類關懷之中,不僅有本土的深度,更有現實的溫度,也有全球的廣度,這種“大文藝觀”,正是中國文藝理論的重要特點。在全球化不斷深入、世界形勢風云激蕩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愈發重要,人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需要通過文藝這座橋梁來增進了解、打破隔閡、消除誤解和偏見,在多元文明的差異碰撞中探尋價值共識,凝聚人類發展的精神合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
構建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是一個守正創新的過程。這意味著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研究與挖掘,從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審美經驗與現實問題出發,系統梳理中華美學精神和批評資源的獨特內涵與當代價值,實現傳統文論的現代轉化,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全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評論范式。
構建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是一個實踐提煉的過程。理論的生命力源于實踐,話語的價值在于回應現實。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的構建,絕非書齋里的概念游戲或話語空轉,其深厚源泉與最終歸宿必然是波瀾壯闊的中國文藝實踐。當代中國文藝創作空前繁榮,從文學、戲劇、美術到音樂、影視、網絡文藝,各種門類佳作頻出,現象紛呈,特別是新大眾文藝的橫空出世,既創造了大量豐富鮮活的審美經驗,也提出了諸多亟待回答的理論與評論課題。無論是關于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主旋律作品的創新表達、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化拓展,還是網絡文藝、科幻文藝等新形態的審美特征與價值評判,都需要文藝評論給出有力的學理闡釋與價值引導。自主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緊密貼合這些生動實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善于從當代優秀文藝作品,如《覺醒年代》《人世間》《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引發的廣泛共鳴與社會效應中,提煉和總結中國式的審美經驗與評價標準。深入分析那些扎根人民生活、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彰顯時代氣象的成功創作案例,從中發現規律,升華理論。直面文藝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爭議現象,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辨明方向,發揮文藝評論褒貶甄別的功能。唯有如此,構建起來的話語體系才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與強大的解釋力、引領力。
構建中國自主文藝評論話語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過程。包容性是中華文明根本特性之一。我們強調自主自立,絕不是自大自戀,筑起文化高墻,隔絕文化交流,走進封閉僵化的死胡同。只有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才能獲得拔節成長,在文化對話激蕩中才能收獲成功成熟。真正成功的中國文藝評論話語,具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質,不僅是中華兒女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明成果。因此我們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打開文化胸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參與世界文藝對話,吸收全世界各種有益養分,在交流互鑒中豐富和發展自身,不斷構建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藝理論成果,讓中國文藝評論話語獲得世界價值和人類意義。
構建中國自主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需要一批既精通中華文化又了解世界潮流,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批評銳氣,能夠自覺運用中國話語進行思考與寫作的評論家隊伍。近年來,中國的文藝理論評論工作者持續進行研究探索,提出了“心性現實主義”“溫暖現實主義”“共同體美學”“強制闡釋論”等新的文藝理論,都是很有價值的努力和嘗試。期待更多文藝評論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理論自信,勇擔重任,潛心耕耘,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評論話語體系而不懈奮斗,讓中國文藝評論以其獨特的思想光芒與審美魅力,屹立于世界文藝之林,照亮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