摛文必在緯軍國 負重必在任棟梁
《靠什么團結 憑什么勝利:中共七大啟示錄》是我歷史寫作的“枕頭之作”,也是我20多年堅持黨史軍史寫作的集大成之作。我非常歡喜,也非常珍惜。這本書甫一出版就受到社會各界好評,是我夢想中的事。
自《紅船啟航》后,近年來我相繼出版了《人民的勝利:新中國是這樣誕生的》《大國轉折:中國是這樣走向開放的》《世界是這樣知道毛澤東的》《勝戰:中國人民志愿軍五任司令員》《秦山里的中國》等報告文學作品。作品的質量好不好,讀者心中自有一桿秤。關于歷史寫作的經驗,就本書的創作而言,我感覺最需要回答讀者的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很多人關心為何創作的數量如此之多、速度如此之快。我的回答是:厚積厚發。“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作品多是重大題材,出版和寫作的節奏是不可能同步的,有些作品在數年前就已創作完成,或在等送審流程,或在等出版時機。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這本書長達90萬字,共800頁,很厚很重,像一塊“磚頭”。有多家出版社因為字數多而放棄了合作的計劃,因為書厚,定價就高,害怕影響銷售。我堅持不刪,不是因為固執,也不是敝帚自珍,而是不想為了銷售而刪改,更是因為中共七大的歷史實在太厚重,本身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我的堅持是對的。有讀者評論說:“一部‘大部頭’,但語言鮮活,酣暢淋漓。”素未謀面的湖北省委黨校副校長黃儉來信說:“不僅是內容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如何確立創作的重點,教學如何列提綱?寫決策咨詢報告如何寫要點?做科研如何展開如何創新如何出成果?是最可借鑒的方法論!受益匪淺!我想拜讀過之后人的思維會有一個飛躍!”
其次是如何寫得真?文學介入歷史,有一個問題常常被人提起:你寫的是真的嗎?有虛構嗎?是生活(歷史)的真實,還是文學(藝術)的真實?這是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保證作品中的每一處細節都有出處,是經過調查研究和辯證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抓住了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那么,歷史寫作要不要想象呢?我的回答是:歷史寫作同樣需要想象。但歷史的想象不是小說敘事中的虛構編造,不是移花接木,也不是狗仔隊的花邊新聞,而是基于事實,以文學語言和個性化敘事,運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懷抱強大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建構實事求是的坐標系,還原歷史事件的現場,抵達歷史人物的內心。中共七大代表蕭三的兒子蕭立昂告訴我:“你這本書見人見事,活生生的,是真歷史。”
三是如何寫得好?有視頻號“高里掌”評論說:“既得黨史諸賢擊節稱善,復獲與會代表遺族拊掌稱慶,更兼文壇耆宿青眼相加。考其書熔經鑄史,文質彬彬,寓廟堂之思于俎豆之間,融金石之論入煙火之境。三者兼備,渾然天成,洵非易事。”如何寫好歷史,當然有學問,也是技藝。本書之所以得到好評,除了內容豐富立體之外,還在于書名。這個書名是我12年前就想好的。靠什么團結?憑什么勝利?是歷史昭示,也是時代呼喚。團結和勝利,不僅是中國革命事業的關鍵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和核心價值觀。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李忠杰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說:“這個設問,問得好!”本書的創作我始終以問題為導向,6個篇章對應6個方面的問題,每個篇章又各設5個具體問題,全書圍繞這30個問題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解答。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有思考有提煉有啟示,為讀者既打開歷史之門,又打開思想之門。一位名叫葛諧的讀者在“學習強國”評論說:“本書讓七大精神不再囿于教科書結論,而成為可對話、可反思、可踐行的活態智慧,為當代讀者鋪展開一幅氣壯山河的歷史長卷。既是對延安時期革命實踐的深度解讀,更是對新時代治國理政智慧的當代啟示。”
劉勰在《文心雕龍·程器》中說:“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作為一名軍旅作家,我將繼續上下求索,秉文心還原歷史,持史膽觀照現實,讓置身現實的人們在“團結”和“勝利”中找到奔向未來的正確方向和偉大力量。
(作者系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