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鷹專題講座《如何認識報告文學創作》舉辦

10月21日上午,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舉辦專題報告會,邀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梁鴻鷹到濟南作了題為《如何認識報告文學創作》的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上,梁鴻鷹分析了當前報告文學創作的優勢與不足、挑戰與機遇,深入解讀了剛剛閉幕的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精神,為山東新時代報告文學創作提出了期望。
梁鴻鷹認為,現實主義依然是當前文學創作最突出的亮色。他向大家簡要介紹了自己對一年來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學作品的閱讀感受,如畢淑敏的《昆侖約定》、阿來的《大河源》、賈平凹的《消息》、蘇童的《好天氣》、孫惠芬的《紫山》、范穩的《青云梯》、趙瑜的《長城小張》等,指出現實主義依然是當下文學創作的主流,如果作家的創作與時代社會生活相聯系,跟自己的人生經歷、坎坷或悲歡發生關聯,定會產生強烈感染力和沖擊力。學習這些作家作品的文字質感,學習他們貼地行走的姿態與詩性表達,學習他們不斷進行文體實驗的勇氣,以及勾連歷史與現實斑斕畫卷的能力,定會有所收獲。當代作家如何纖毫畢現地講述眾生情感、人間煙火,如何以生動的故事與細節,勾連斑斕多元的社會生活,如何寫出人的內心掙扎與復雜性,正為各種文體的創作提供可貴的范例。
關于新大眾文藝的崛起、人工智能,以及數字化時代傳播手段的變革給傳統文學帶來的挑戰與沖擊,梁鴻鷹談到,當專業作家囿于傳統文學思維模式的束縛難以突破時,那些沒有經過多少文學訓練的人,卻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不給自己設限,以我手寫我心,跟廣泛的受眾建立了新的鏈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讓海量信息的獲取成為可能,但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是AI無法取代的,只要我們走進生活的現場,就會擁有AI無法擁有的題材、思路與寫實能力,而這正是我們報告文學作家的底氣所在。
他認為,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和立身之本。真實性不等于簡單的事實,作家需要有發現、挖掘、提煉現實的能力。不能將“在場”等同于真實性,“我在”“我看到”“我聽到”,并不意味著就抵達了真實。不能滿足于記錄個別事件、羅列孤立現象,未能把書寫對象置于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網絡,只能是一種表層的“真實”,既不足以闡發“真相”,更難以揭示“真理”。他以文學名家的采訪實踐和寫作為例,闡明我們眼中的真實并不等同于真相,而真相可能才是報告文學應該抵達的真實。報告文學作家要重視提升自己的認知與思想深度,報告文學能否以堅定清醒、擲地有聲的方式給出思考與回應,提供有洞見的分析、有深度的思考、有立場的解答,考驗著作家的功力。國家敘事、重大題材并非天然賦予作品重要性,不能將題材本身的重要性等同于作品的重要性。要善于通過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在平凡人物的命運沉浮和奮斗故事中,折射出時代的波瀾壯闊。他以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等作品為例,佐證小切口、小故事、小細節,也可以探討中國命運這樣的大主題。
梁鴻鷹希望報告文學作家要充分認識報告文學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作用,堅定報告文學“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的信心,努力將筆下的文字打磨成“新時代中國的備忘錄、風物志、心靈史”,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與光榮使命,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