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圳城際文學對話”:重新發現城與人
城市是文明發展的空間,也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更好地助力新時代城市文學創作,10月24日,由文藝報社、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承辦,深圳市作協協辦的“重新發現城與人——北京·深圳城際文學對話”活動在廣東深圳舉行。孟繁華、石一楓、張菁、南翔、梅毅、張克6位來自北京和深圳兩地的作家、評論家參與對話。活動由文藝報社總編輯劉颋擔任學術主持。
本次對話分上下兩場,分別圍繞“城市敘事當中的變與不變”“如何書寫今天城市中的‘人’”展開。大家就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等要求作了深入探討,共話如何以文學的力量助力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
孟繁華談到,在過去的40多年間,中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大多產生于城鄉之間,屬于中國的城市文化經驗還沒有完全建構起來。中國的現代性體現在從鄉村奔向城市的過程,作為移民城市的深圳已經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學傳統。文學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文學處理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心靈。住在高樓里進行“望鄉式寫作”是寫不好的,作家對于城市題材不能局限于個人經驗,要多讀經典,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南翔曾有多年在鐵路、機械制造等行業當工人的經歷,這些經歷為他的寫作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素材。他觀察到,當下有些青年作家喜歡“掉書袋”,寫作缺乏生動鮮活的生活經驗。他建議青年作家們多讀前輩作家的非虛構作品和傳記文學,多做田野調查,腳踏實地地向各行各業的人學習。文學要“以個人的滄桑來寫歷史的興替”,不能做觀念和主題的傳聲筒,不要讓思想大于形象。作家要寫好活生生的人,以及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聯。
石一楓認為,當下很難有一位作家能夠代言一座城市,這是因為“新城市”的規模和復雜性已經超過傳統意義上的“舊城市”。“許多文學主題會伴隨故鄉的離散而消失,同時新的文學主題也會出現,這正是作家需要考察和書寫的。”寫作沒有教科書,如何寫好人物需要創作者自己摸索,務必要對人物和生活的變化保持敏感與客觀。作家要寫好變化中的人,去尋找城市新的特點。
梅毅在深圳居住了30多年,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發生的巨變。“當我考慮寫一個句號還是寫一個逗號的時刻,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年來,他始終以歷史的筆墨映照當下,并堅信在AI時代,文學、美學、哲學等文科類從業者應起到引領社會精神高度的重要作用。深圳與其他城市的不同之處在于“陌生”,深圳作家應該對這座城市的細微變化保持敏感,寫變化中的深圳人和深圳故事。
張菁表示,變化中的不確定性、可能性、多元性,是城市和城市文學帶給我們的驚喜與期待。一個時期的城市文學會告訴我們這座城市、這個世界、這里生活的人們可能是怎樣的。這正是城市文學的魅力:一直有變化,也擁抱著變化。面對時代和城市的發展,作家需要求新求變,沖破“舊觀念”,觸及“真問題”,讓城市中的人更好地看見現在與未來。
“關于深圳的經典表述是什么?”張克認為是“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個精準而溫暖的表述包含著這座城市對于個人的認可。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們會越來越期待幸福、溫暖的文學表達。從生存需要轉變為情感撫慰的深層需求,是今天城市書寫的一個新面向。當下有些文學創作是用“人設”寫“人設”,大家的經驗大同小異,自然難以精彩。倘若用“人設”的方式寫“人格”,就有可能寫出新鮮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劉颋在學術總結中談到,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城市變革,創作者需要努力把握城市敘事當中的變與不變,敏銳捕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生存需求與情感需求,把握現代化城市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特點,以文學書寫構建城市文化記憶和精神標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文學力量參與城市精神塑造與價值引領,為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提供豐富的文學養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