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在云南彌勒啟動
“沒想到在這里能見到很喜歡的作家”“雖然是小縣城,文學卻近在身邊”“我可以拿著書去簽名嗎?”…… 一份份沉甸甸的刊物,一本本厚重的作品,今天,在云南彌勒一個特殊的市集上,文學用故事記錄著縣城的人間煙火,讓普通的街道、平凡的人物、被遺忘的歷史,獲得情感的重量與審美的光芒。
10月26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中國作協社聯部、云南省文聯、中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傳部、中共彌勒市委、彌勒市人民政府承辦的“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第四場啟動儀式在云南省彌勒市舉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云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主席范穩,彌勒市委副書記、市長潘金軍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包宏烈、副主任豐玉波,云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沈洋,紅河州州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嘉龍,紅河州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岳建青,彌勒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建偉等參加啟動儀式。
茅盾文學獎得主劉亮程,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得主格日勒其木格·黑鶴,以及《民族文學》《詩刊》《十月》《中國校園文學》等名刊編輯共同來到彌勒,助力優質文學資源直抵這方熱土,回應基層作家和讀者的熱切期盼。

啟動儀式現場
彌勒是位于紅河畔北部的縣級市,既是“滇南福地”的生態明珠,又是多種文化交融的沃土。阿細跳月奏響千年非遺的激情律動,湖泉生態圈描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當代畫卷,作為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彌勒以藝術建筑重塑城市肌理,更以“現代田園城市”的實踐詮釋著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李一鳴表示,創新開展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是中國作協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和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重要部署,旨在推動優質文學資源直達基層,切實回應基層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殷切期待。目前已在江西修水、新疆吉木薩爾、河南西峽等地成功舉辦,讓鄉土文脈接上時代地氣,以文學筆墨書寫縣域故事。此次活動正是要將文學的根系深扎進彌勒豐厚的文化土壤,充分汲取本地特色文化養分,激活基層寫作潛力,讓文學在縣域場景中綻放新的光芒。目前文學“縣”場活動在網上不斷破圈,挖掘出一批素人寫作者,在縣域掀起一股文學熱浪,實現了優質資源與基層沃土的雙向奔赴。中國作協將繼續堅持“開門辦作協”,以文學的力量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文學應有的貢獻。
范穩說到,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文學作為文化事業的核心要素,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彌勒作為云南縣域方陣中的獨特存在,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歷史悠遠,作家隊伍整齊而有較強創作實力。中國作協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開展“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必將激發云南作家的創作熱情,讓文學成為時代前行的備忘錄、風物志和心靈史。
潘金軍介紹,近年來彌勒致力于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先后涌現梁剛、李艷麗等具有潛力的中青年作家,創作出《大江邊》《閘猴兒》《阿細跳月》《天際流》等一批優秀文學作品,形成“人才涌流、潛心創作”的濃厚氛圍。基層是文學創作的沃土,文學是扎根大地的歌唱。此次著名作家現身文學“縣”場,彌勒愿以開放的姿態、飽滿的熱情,共赴這場“雙向奔赴”的文學之約。
劉亮程與黑鶴分別從新疆的村莊和大興安嶺的森林草原,跨越千里,攜帶著不同風土的文學印記齊聚彌勒。啟動儀式上,彌勒非遺傳人王以夫,彌勒畫家代表陳黎黎,小畫家汪穎秋向兩位作家贈送來自彌勒的非遺匠心與美好問候,傳遞了跨越山水的情誼。劉亮程帶來的禮物是來自遙遠新疆的一罐種子,象征著文學的播種與生長,“祝愿我們的孩子不只在文學中拔蘿卜,也在大地上種蘿卜”。黑鶴回贈給孩子們的是一頂狍角帽,他希望這份禮物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靈動。

互贈禮物
活動上,劉亮程與黑鶴為彌勒“星光優秀小作者”獲獎代表頒獎,萌芽的新苗將在文學的道路上繼續茁壯成長,綻放光彩。

劉亮程與黑鶴為彌勒“星光優秀小作者”獲獎代表頒獎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作家們將在彌勒開展讀者交流會、文學公開課、文學進校園、生態觀察筆記等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發掘彌勒的人文之美與生態之韻,與讀者深度交流,為這片土地注入文學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