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地壇
前些日子,從北戴河返程途中經過北京,稍作逗留。忽然想起,秋天是北京最好的時節,又刷到地壇書市即將開幕的消息,于是臨時決定去一趟地壇。
《我與地壇》是年少時常讀的書,這不光因為史鐵生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作家,更因為他書寫了真實的生活和動人的情感。以我如今的閱讀感受來看,史鐵生的文學是“落地”的。
“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這曾是一座廢棄的古園,卻構建出他的精神園林。記得他在文章里,寫了一對老年夫婦、一個有智力障礙的女孩、一個在園子里唱歌的青年……當然,寫得最多的還是他的母親以及他的輪椅。
鐵生先生的著作總是富有哲思。他善于思考人性,總是能抓住矛盾中的積極因素,變被動為主動,增添克服困難的決心與勇氣,從而走出重圍。從《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人生觀照,亦寫出了他從青年到中年自我治愈的歷程。
走進地壇,自然會想到一個作家曾穿行于這片紅墻綠茵,寫下平凡生活中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思緒?;蛟S,正是當年地壇的蕭疏、空曠,帶給作家更多的思考與觀察世事的空間。這也讓我想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南京,那里有夫子廟、秦淮河。我時常在明城墻腳下徘徊、逗留。夜晚,秦淮河上的槳聲與燈影相互交織。盛夏,金陵熱烈得像一個橫沖直撞的少年,到了深秋,又酷似一位垂暮回望半生的老者。我曾在輪椅的陪伴下走過大江南北,然而無論走到哪里,南京的梧桐、秦淮河的水波總是環繞著我。正如地壇之于史鐵生,一座城市的某個地方、某些景觀,對于身處這座城市的人們來說,或許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我來到地壇,仿佛穿越到史鐵生筆下的古園,依稀看到他手搖著輪椅行于林間大道,在榭亭石凳旁小憩。今天,走進地壇的許多文學愛好者正是沖著史鐵生而來的,地壇更是成了殘疾寫作者心中的一種精神象征。此時,一陣秋風從身邊拂過,溫柔而深情。
秋天的地壇是如此美好,齋宮旁的銀杏葉在陽光下輕輕搖動,書展的廣告標語迎風招展。此次走進地壇,我遇見了一家名為“我在地壇”的書店,一進書店,店主便認出了我。我還“打卡”了兩棵樹:一棵寫著“認養人:余華的朋友鐵生”,另一棵寫著“認養人:鐵生的朋友余華”。據說,這兩棵樹是普通游客認養的,為了紀念史鐵生和余華的友誼。這讓人想起余華讓史鐵生當足球守門員的佳話。
一直記得《我與地壇》中的這段話:“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某個事物在人的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漣漪,便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作者:王憶,系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