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2025年第10期|李佳:經緯人生——叩響“誠信之星”姜經緯的深情歲月(節選)
小編說
多年前,世博安保期間的一次新聞采訪,熒幕上的姜經緯被山西夏爸爸錯認為逝去的愛子。從此,他將這份無關血緣的牽掛,織就跨越山河的“經緯人生”。呂梁山下、黃浦江畔,作為“兒子”,他開啟了長達十二年的親情守候;尋常巷陌、繁華社區,他作為基層派出所副所長,不僅以腳步丈量社區,更用智慧化解治理難題,讓“一諾千金”在歲月淬煉中熠熠生輝,有力地踐行了“誠信之星”的價值真諦。
經緯人生
——叩響“誠信之星”姜經緯的深情歲月
李 佳
引 子
在“千年古縣”山西呂梁交城縣的諸多名勝中,最著名的當數卦山;最為交城人驕傲和喜歡的地方,也是卦山。
卦山,位于交城山東麓,因形似八卦而得名。此地八峰聳峙,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在華夏樹木奇觀中,有“黃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棲之竹”并稱之說。卦山之柏,形態各異,扎根絕壁之中,終年常青。“宋四家”中的米芾曾流連于此,并將其納入三山五岳之列,譽之為“第一山”。
2025年5月的一天清晨,隔夜的寒氣還未散盡,通往山門的路上出現了幾個身影,在進山的人群中并不怎么顯眼。這兩老、兩少,老的已經很老,頭發都是雪白的;少的也不年輕了,臉上盡染風霜,俱是中年模樣,其中較高的一個,頭發也已花白。兩位老人中,父親模樣的那位,似乎很動情,每隔一會兒便嘮叨一句:“你媽媽最愛卦山,可是有陣子沒來了。”而那位“媽媽”什么也不說,只一味地笑。
引起人們注意的,也是這位“媽媽”。因為她坐在輪椅里,身上蓋著厚厚的毛毯。推輪椅的,是那個花白頭發的大高個兒。想那輪椅定是不輕,大高個兒看上去有些吃力。可每當另外兩人要換他時,他總是搖著頭拒絕,說:“讓我來吧,我難得來的。”臉都累得漲紅了,卻仍不忘經常彎下身,檢查“媽媽”的毯子,或者是跟她說句什么。看他的樣子,對卦山甚是熟悉,哪里有虬枝奇異的柏樹,哪里隱藏著小路,哪里的野花已經開了,總能準確地指給“媽媽”看,每次他一講完,“媽媽”便眉開眼笑。
這獨特又和睦的一家四口,引來不少人羨慕或贊賞的目光,人們心里都想著:這家的兒子可真孝順。老太太太有福氣了!
一位長發披肩、身著休閑裝的婦人,盯著他們看了許久,突然迎面走來,問道:“你們……是‘山西爸媽’和‘上海兒子’吧?”
這一句,又引得好幾位路人駐足觀望,而后紛紛點起頭來,跟著插話進來,說:“對!對!是你們吧?”
有人對“父親”說:“你們的‘上海兒子’回來啦?好啊!”有人對花白頭發的高個兒說:“好樣的!交城歡迎你!”更多的則是對他們四個人說的:“我看過你們的故事,太感人了!”
此情此景,讓花白頭發的高個兒一時有些手足無措,他委實沒有想到,自己和“山西爸媽”的故事竟然有這么多人知曉;更沒有想到,他在交城縣已是半個名人了。
他,叫姜經緯,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人民警察,就職于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姜經緯是上海人,但他還有一個身份:山西呂梁交城縣農民夏占海、梁巧英夫婦的“兒子”,夏宏的“兄長”。出生在上海的他,與山西的父母兄弟間,其實并無血緣關系。2025年7月1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2024年“誠信之星”,姜經緯光榮當選。對此,央視新聞點贊道:“他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是誠信價值理念的模范踐行者,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以誠為本、以信為先的良好風貌。”
姜經緯當警察已有20年,做“兒子”也有12載。這兩條線原本毫無關聯,一南一北,一東一西,遠隔山水,互不相交。然而一朝相逢,便在不經意間越纏越深、越織越密,逐漸匯入他人生的經緯,構成他獨特的人生圖景;也讓他的生命與更多人的命運交匯融合,最終繪成生命長河中的一幅獨特圖景。是什么讓兩條線彼此交織?
就讓我們跟著姜經緯一起,從頭理起。
一、雙軌人生:時代與命運的淬煉
浦東風云
上海市和山西呂梁交城縣,相距1400余公里,一個在長江以南,一個在黃河以北;一個繼承了吳越文明,一個立根于三晉大地;兩地的經緯不同、氣候不同、方言不同、風土民情皆不同……幾乎沒什么交集。
姜經緯祖籍江蘇南通,卻是在位于上海虹口區的部隊大院里出生、長大的。筆挺的軍裝、整齊的隊列、嘹亮的軍號、挺拔的軍姿,一起扛塑料槍撒歡兒的小伙伴,不常見面卻十分嚴厲的父親,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將家照顧得細致入微的母親……裝滿了他的童年。
1990年4月,開發浦東的決定傳來;5月3日,浦東大道141號一幢不起眼的二層小樓門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兩個單位正式掛牌。他記得父親說:“我們也該去浦東看看。”
浦東,在這個8歲懵懂少年的頭腦里,根本沒有概念。直到1995年,姜經緯才真正對“浦東”建立印象。那一年,父親從部隊轉業,面臨兩個選擇——上海市老干部局和浦東新區公安局。父親問了許多人、查了許多資料,又苦思冥想了好幾天,最后作出決定:去浦東。
“為什么是浦東?”從此,少年姜經緯的腦海里,種下了這個問題。
自打父親去了浦東,只要爺兒倆有機會坐在一起吃飯,姜經緯總是特別關注父親口里的浦東,格外留心聽父親講浦東的故事。他記得,父親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想不到,真能成!”
后來,少年長成了青年,要參加高考了。父母都懸著一顆心,但二老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成績剛出來,母親就緊張地詢問分數,姜經緯滿臉驕傲地說:“穩了!肯定上本科,我準備從這幾個學校里選……”他講得眉飛色舞,絲毫沒留意父親逐漸凝重的神情。可還沒等他講完,父親突然打斷道:“報上海公專怎么樣?別急,可以想想。”
有什么好想的?當然不行!上海公專的全名是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是專科院校。“我明明考上了本科,怎么可能去專科?”為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姜經緯難得頂撞了他從小敬畏的老爺子,本已準備好迎接暴風驟雨,想不到父親并未生氣,只是淡淡地說:“別急著作決定,我們去看看。”
上海公專,也在浦東,位于最北邊的一角,一面毗連著田地,一面可以望見江上的化工巨輪。像這樣的所在,幾乎是另一個上海,對當時許多上海人來說,完全是未知地。姜經緯沒想到,自己竟然一下子愛上了這里。公專,太像他從小長大的部隊大院了,隊列、紀律、教室、宿舍氛圍……全是他喜歡的。往公專的校園里一站,他仿佛又聽到了耳熟能詳的嘹亮軍號,聽到了威風凜凜的整齊步子。那一刻,他似乎一下子就長大了,突然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而后三年的學警時光,對于姜經緯而言幾乎是完美的。他高票當選了區隊團支部書記,和區隊長一起,帶出了一支特別團結的隊伍。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優等,還在學生自辦的校刊《浪尖》做了編輯,更遇上了一群能相交一輩子的朋友。唯一的波折,是畢業前擇業的時候,一個老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去哪里?浦東還是浦西?
此時的姜經緯已經學會“不著急作決定”了,他想再去看看,問一問自己的心。
如何去看?
跑著去。從初中開始,姜經緯就愛上了跑步。這次,他選擇了一條從未跑過的路。周末清早,天剛蒙蒙亮,他便出發了,從家門口一路跑到外灘。到了金陵東路碼頭,姜經緯登上輪渡。沒錯,他此次奔跑的目的地,是浦東。
隨著輪渡啟動,對岸的東方明珠塔在他眼中越變越大。而遠處橫跨江面的楊浦大橋亦逐漸舒展,氣勢如虹。他聽說,當年在楊浦大橋正式通車前,鄧小平曾親自登上大橋,冒著雨在橋上邊走邊看,而后問:“這是世界第一大橋嗎?”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這位89歲的老人激動地吟誦,“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輪渡停靠在東昌路碼頭,姜經緯下了船,在濱江大道上繼續奔跑,一幅幅現代化大都市的美景,在他的身邊漸次展開。浦東開發開放后,最高峰時,有3000多個工地同時開工,每晝夜消耗建筑材料達10萬噸;2001年,中國首次成為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東道主,主會場就定在上海黃浦江東岸的國際會議中心……一路奔跑,那些看過的書、查過的資料、讀過的新聞、聽過的故事,一同奔流進姜經緯的腦海,上面無不寫著:浦東,浦東,浦東!
創業熱土,是屬于年輕人的,姜經緯很想知道,在這片熱土上揮灑青春,能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在擇業意向上鄭重地填寫:浦東分局。
交城往事
交城,隸屬山西省呂梁市,位于晉中平原西緣,毗鄰省會太原,其置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代。1500余年來,交城見識過繁華,鼎盛時素有“交皮甲天下”之譽;亦經歷過落寞,近代以來其發展緩慢,曾戴上“貧困縣”的帽子。因為歷史悠久,這里民俗多,年味兒也足。一到年關,就有美醉了的大碗汾酒,有像交城人一樣神氣的大秧歌和民俗表演“牛虎斗”。進入新世紀,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暖風中,交城人的日子紅火起來:外出求學的多了,開辦實業的多了,跑生意的也多了。漸漸地,人們的錢包鼓起來,簡易小樓蓋起來,餐桌上的美食多起來……
交城的冬天來得早,年味兒來得也早。往往公歷12月剛到,年味兒便從四面八方絲絲縷縷地透進交城來了。緊接著,生意該結賬的結賬,工作該收尾的收尾,學業該沖刺的沖刺;不知不覺,家家戶戶的年貨囤起來了,爐火旺起來了,香味兒濃起來了,鞭炮放起來了;游子們回家了,親人們聚首了……喝上一口老汾酒吧,不醉不歸。
而有一個人著實未歸。眼瞅年關將至,他依舊很忙,但他忙得有力氣、有奔頭,心里想的是再多談幾單生意、多收幾筆賬,回家過個好年。他叫夏占海,原本是農民,后來好政策來了,他也抓住機遇辦起了實業。夏占海的腦子靈、手巧,便發揮特長,開了一家玩具廠。50歲出頭的年紀,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且能吃苦,漸漸地,在十里八鄉乃至周邊城市打開了局面,生意越做越紅火。眼下,在鄭州讀大學的長子梁宇和在呂梁讀高中的次子夏宏都回來了,家里的小倉房被妻子梁巧英用年貨一日日地填得滿滿當當。看著家中其樂融融的景象,夏占海戀戀不舍地笑著出了門。出門前,他向妻子保證道:“再跑最后一趟,咱們就安心過年。”
“早去早回,等你回來包餃子!”剛把丈夫送出門,梁巧英便有說有笑地和兒子們忙活起來,交城的冬天冷,他們得多備些柴火和煤,把爐火燒得旺旺的。雖說丈夫外出忙生意,家務和農活兒大多落在了梁巧英肩上,但她對眼下的生活很滿足。在她那輩人里,梁巧英是為數不多的知識女性,她讀過書、教過課,結婚后本本分分地相夫教子,辛苦了大半輩子。如今丈夫做生意有了起色,家里的土坯房換成了簡易小樓,兩個兒子也爭氣,尤其長子梁宇,從小就是懂事孩子,能幫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弟弟,年紀不大就會做一桌子好飯,如今又考上了大學,未來可期。
那天,下起鵝毛大雪,氣溫驟降。入夜之后,簡易小樓單薄的墻面很快抵擋不住刺骨的寒意,母子三人又往爐子里添了煤,還是覺得冷得睡不著。于是決定去地下室,那里雖終年不見光,但留得住溫度,冬暖夏涼。往年冬天,如果天兒太冷,他們入夜就往那里搬。果然,一躺進去,暖意就上來了,倦意也隨之上來,母子三人很快便沉沉睡去。偌大的房子里,只剩飄忽的爐火像鬼魅般跳動,舞動著所有的觸角,跟黑暗里的各種莫測打著招呼,做著交易。在這一片死寂中,命運的齒輪與時間一起,悄然推進……
“快來人哪!救命啊!”猝然一聲尖利的叫喊,驚得四周犬吠聲此起彼伏,亦驚起了四鄰,引得大伙兒出門觀望。
“老夏家出事了!”噩耗如寒潮般迅速蔓延……
不知是煤受了潮,還是煙囪里堵了灰,大清早來老夏家串門的親戚一到門口,便察覺不對,待破門而入,發現了沉睡不醒的母子三人。不好,是一氧化碳中毒!鄉親們七手八腳地將他們送醫救治,恨不得能插上翅膀,把死亡和噩運遠遠甩在后頭……
而此時,坐標上的“交城”這個點,與1400公里外的上海并沒有關聯,悲喜也不相通。這一年,上海成功申辦世界博覽會,剛滿一周年。
......
(未完待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啄木鳥》2025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