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論武備承平弛 試問文才振鑠無—— 魏源客居北京往事
國慶假期,游人如織。就連坐落于古剎長椿寺內,一向寧靜的宣南文化博物館也熱鬧起來。筆者徘徊于魏源畫像前,瀏覽《海國圖志》刻本圖片,不由追溯起這位先賢在北京的生活片段,以及他留與后世的諸多思考。
魏源(1794—1857),字默深(亦有“墨生”一說),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首批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積極倡導強國富民之學,所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對后世影響深遠,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長安車馬地 花落不知春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最終無功而返,清王朝失去一次與世界接軌的機會。次年,魏源出生,誰也不曾想到,他將成為清末啟蒙思想家,讓中國融入世界大潮。
嘉慶十八年(1813年),適逢清朝例行的拔貢之年,少年時已表現出學習天賦的魏源被選為湖南省拔貢。按照清朝科舉制度規定,各省選拔出的優貢生,需要送到北京國子監去讀書,并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會試。史載,當年冬,魏源短暫來過一次北京,很快就返鄉籌備第二年的北上求學之旅。
魏源到北京以后,為了解決學習問題,先拜同鄉前輩、時任翰林院編修陶澍為師,學習經學。陶澍還延請經學家、時任翰林院編修胡承珙,指導魏源“漢儒家法”。他后又拜兵部右侍郎周系英為師,深得其欣賞,便引薦翰林院編修董桂敷(號小槎)指導魏源古文辭。魏源在《寄董小槎編修》詩中說:“寤寐尚滋嚴憚益,關河千里亦吾師?!边@一時期,魏源還曾向內閣中書姚學塽請教古本《大學》,跟從禮部主事劉逢祿學《公羊學》,受今文經學影響較深。如此觀之,一位擁有極佳學習環境、勤奮好學的學子形象已然滿滿。
魏源喜歡北京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珍惜與士人的交流學習機會。他除了從事經學著述,經常和一些士子來往,輾轉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比如,時任內閣中書龔自珍、翰林院修撰陳沆、左副都御史李宗瀚、詹事府詹事兼內閣學士湯金釗等。陳沆參閱魏源《北道集》后,對文中反映民間疾苦等社會現象給予肯定:“把君《北道集》,懷抱生古春。流離浩滿眼,憑車發哀呻?!蔽涸丛幼≡诶钭阱抑校瑢W習之余,也教授其孩子讀書。出于敬佩其人品和孝思,感激他的幫助,魏源有詩相贈:“猶有李膺門下士,他年京洛望旌旗?!?/p>
三年北京求學,魏源見識大長,眼界更加開闊。當然,這背后都離不開苦思研讀。據傳,魏源長時間埋首書卷,時常廢寢忘食,以至春夏秋冬四時更替都不曾留意。他在《京師接家書》中稱:“聽雁疑連榻,看云每墮薪。文章聲價賤,書史患猶真。月暈他鄉夢,山環故國身。長安車馬地,花落不知春?!薄叭醯苋陝e,衣長勝舊無?!庇讶岁愩煲惨栽娤噘洠骸叭觊L安住,艱苦厚自持?!?/p>
及之而后知 履之而后艱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魏源再次來到北京,這一次客居京師約四年,其間,偶爾輾轉各地游學。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中舉人第二名,道光帝御批嘉賞。
與早年相比,這番在京期間,魏源已不再只是埋首求學,而是更注重與知名學者往來,主動尋求與外面世界的關聯。諸如,他與漢學經學家陳奐、直隸提督楊芳、禮部主事姚瑩等人相識,受到各派學者熏陶和影響,關心國家大事,進而確立經世致用思想。姚瑩后來出任臺灣道員時,曾經回憶起道光初年,在京師與魏源、龔自珍交游之事,他說:“魏默深始治經,已更悉心時務。其所論著,史才也?!蔽涸丛苎鱿瘡V渠門萬柳堂東漢經學家鄭玄的公祭活動,經學家陳奐說“明賢雅集,極一時盛事”。
嘉慶、道光年間,京城文人、官員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詩會較為盛行。這些人大多關心時政,重視實學,經常在一起研判時政,賦詩論學,各抒己見,話題從國家大事到閭巷民情。魏源常受友人相邀參加詩社聚會活動,比如,陶然亭、龍樹院(龍樹寺)、花之寺(三官廟)、尺五山莊(右安門外)等宣南詩會。張維屏詩中提到龍樹院聚會,曰:“主人好客善選勝,此地壓倒陶然亭?!焙擦志幮扌鞂毶铺岬交ㄖ略姇?,云:“去年餞春城南亭,旌幟騷壇盡名宿。今年三度訪花之,十日海棠紅過屋?!绷硗猓涸催€參加了官員李宗傳、書法家包世臣、工部尚書張祥河、翰林院編修兼左都御史姚元之、內閣中書端木國瑚、今文經學家宋翔鳳等人的聚會活動。
魏源的著作中系統闡述了他的經世致用思想。其中,論及知與行的相互關系,突出“行”的重要性,他說:“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認為謀求富強為庶政之先,強調:“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眹@團結民眾,他說:“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边@些思想的形成,與他和諸多士人交游有著一定關聯,他曾說:“獨得之見,必不如眾議之參同也?!蔽涸吹慕浭绖諏嵵饔小痘I河篇》《籌漕篇》《籌鹺篇》,關于哲學、政治的著作有《默觚》,以及今文經學著作,如《公羊春秋古微》《詩古微》《董子春秋發微》《書古微》等;受人之邀代為編撰的《皇朝經世文編》,強調“經世致用”的選文標準,標志著清代學術從考據向實務的轉向。
但有公廚總聚膻 斷無百載不更弦
道光六年至十四年(1826-1834),魏源在北京居住有八年之久,之后,每逢禮部會試便進京小住一段時間。魏源得授內閣中書,閑暇之余常會游覽北京的山水名勝,有機會接觸皇家園林,如他所說:“封事承平午未闌,書生退直有余閑。他年若寫春明夢,金碧樓臺水墨山?!彼凇逗5黼s詩》中曾述及多處園林景觀,比如,“賜園退直玉堂春,扇子湖邊蓮葉新?!薄袄ッ鞒厮c天連,匯盡西山萬道泉?!薄霸仆鈽桥_樓外塔,水中樹影樹中山?!薄皩崉偎轮邪税?,潭山銀杏戒壇松。”
魏源撰寫《圣武記》時,“得借觀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不僅翻閱內閣存有的典籍、檔案與藏書,還收集整理了大量筆記資料,為著述積累核心素材;同時,圍繞江南農業、水利等問題,撰《吳農備荒議》,作《湖廣水利論》,并提出“救荒不如備荒,備荒莫如急農時”的建議。
魏源奉命至鎮江治徒陽河(丹徒至丹陽間之漕河),漕運之弊嚴重,漕費與清初相比已暴漲至四百倍,他說:“只今一舸千金費,當日勘酬四百艘?!彼鲝堜钸\、票鹽改革,說:“但有公廚總聚膻,斷無百載不更弦?!薄岸π赂锕噬衩魇?,鹽漕何人破舊荃?!?/p>
鴉片戰爭失敗,給魏源以沉重打擊,當他見到林則徐時,“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經過戰后反思,魏源意識到,英國侵略危及民族生存,抵抗侵略必須作為當下之要務,提倡革除弊政,懲治腐敗,提振士氣,呼吁:“日旰傳餐五夜書,如何秋氣賦凋蕪。未論武備承平弛,試問文才振鑠無?山澤云雷征蜴蠖(注:比喻事物在特定環境中的變化或狀態),關河霜雪辨駑駒。云雷霜雪朝朝事,誰待中流始覓壺?!蔽涸礇Q心探尋國家富強之路,賦詩云:“曾聞兵革話承平,幾見承平話戰爭。鶴盡羽書風盡檄,兒談海國婢談兵。夢中疏草蒼生淚,詩里鶯花稗史情。官匪拾遺休學杜,徒驚絳灌漢公卿?!?/p>
《海國圖志》就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就是先進的武器,主要是艦艇、火炮、槍支,以及先進的軍事訓練方法。制夷之策,就是學習西方的軍事思想和科學知識,引進西方軍事工業、船舶制造、鋼鐵冶煉技術,建設我們自己的造船廠、火器局,制造船只、槍械,加以進行科學的軍事訓練,進而提升抵抗外族入侵的作戰能力。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會試考中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從而入仕,赴江蘇任知縣,這是他最后一次離京。臨行之前,他與友人依依惜別,作《游別海淀四章》,其中說道:“香山馳道出西岡,每歲蒐(搜)巡憶武皇……昆明自昔樓船地,曾宴來庭萬里羌。”“灞陵回首望長安,廊廟江湖豈異觀……垂天云勢西山拱,瀑月泉聲北極寒?!苯栌镁燂L物,以詩言志,今人讀之,依然蕩氣回腸。
歷史的長河,激流澎湃、洶涌向前。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