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家歷時30年手繪而成 36米長卷再現老舍筆下模式口風情

何大齊(右二)分享作品創作背后的故事。 顧問攝
近日,《京西古道模式口風情圖》京西古道文化傳承圖書分享會在石景山區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舉行。北京日報出版社邀請該書作者、著名民俗學家何大齊,現場展示歷時30年手繪而成的36米京西古道全景長卷,通過“古道舊貌+模式口新顏”雙視角,展現首都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發展成果。
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及長城文化的重要歷史承載,京西古道自古以來就承擔著民族融合、軍事防御、商貿物流、宗教活動、城市供給等多元功能,是京西地區古代文明重要標志。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評為“100項重大新發現”之首。現代交通體系的完善使京西古道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與喧囂,但其豐富的古道文化仍存活于沿途大量遺存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上。
何大齊為了繪制這幅《京西古道模式口風情圖》長卷,曾無數次走訪京西古道,找當地老人聊天,了解這一地區的變遷。完成的長卷中繪有人物232位、駱駝32頭、驢馬29匹、狗16條、雞8只、店鋪16家、攤商29個。這幅長卷曾被古道斯存(模式口歷史文化民俗陳列館)制作成動畫進行展示,長卷復制品也曾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放在首鋼園展覽。
為了將藝術性文化搶救工程轉化為公眾可感知的城市記憶體驗,北京日報出版社全新出版了《京西古道模式口風情圖》圖書,內容完全按照原畫復制,并收錄了作者采風的速寫原稿,兼具收藏與文化價值。
活動中,何大齊分享了作品的創作緣起,為留下京西古道的珍貴記憶,他持續30年開展古道速寫搶救性記錄,在長卷中特意保留了駝隊客棧、鐵匠鋪等已消失的業態風貌。他還帶領居民游客走訪模式口街區,先后到百年布店原址、過街樓遺址、龍王廟廣場等地,通過長卷舊貌與現實場景相對比,生動呈現古街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