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達:故鄉(xiāng)是來處
由蔡崇達的小說《皮囊》改編的電影《浪浪人生》在國慶檔斬獲2.15億元票房。發(fā)微信向崇達表示祝賀,他正待在老家泉州東石鎮(zhèn)上的公益圖書館“母親的房子”里。蔡崇達回信說,明天回上海,來我家坐坐吧。
走進蔡崇達上海的家,門牌上刻著“忠惠傳芳”。蔡崇達給我解釋,這是閩南蔡氏家族傳承的堂號標志。
對于蔡崇達來說,他就是想釘一個釘子,釘一個他稱之為“故鄉(xiāng)”的釘子,釘在那個地方。
父親
公益圖書館“母親的房子”是由蔡崇達自家的老房子改建的,用的是《皮囊》的版稅。蔡崇達說,閩南那邊有這樣的傳統(tǒng),把夫妻兩個人的姓名鑲嵌在門邊的對聯(lián)中,后來在專門設(shè)計公益圖書館的時候,老房子里面就把嵌有父母的對聯(lián)專門留下來了。
蔡崇達擊中了無數(shù)人的原鄉(xiāng)情愫。
《浪浪人生》改編自蔡崇達的《皮囊》。說老實話,《皮囊》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容易被改編成電影的文學(xué)作品。《皮囊》的14篇作品,每個人喜歡的篇目都不一樣,很難取舍。當年為了《皮囊》的影視化,蔡崇達、韓寒和劉德華有個微信群,大家各抒己見,韓寒喜歡《母親的房子》《殘疾》,劉德華喜歡《張美麗》《天才文展》。蔡崇達說,如果說《皮囊》是一個房間,那么不同的人,是經(jīng)由不同扇門走進了這里。
于是,蔡崇達決定試著擔任這個“做出取舍”的人。他寫了一個電影大致的走向,聚焦在東石鎮(zhèn)那個家庭中父與子關(guān)系,并在電影開頭就將父親的困境、家庭的困境、父子關(guān)系的沖突、家庭與外界的沖突都擺在觀眾眼前。
據(jù)說蔡崇達第一次看《浪浪人生》的粗剪樣片,黃渤飾演的父親是以一個特寫出現(xiàn),鏡頭之外的蔡崇達一下淚流滿面。他說,恍惚之間,覺得父親回來了。是的,父親對于蔡崇達來說,曾經(jīng)是個難以解開的心結(jié)。
蔡崇達,1982年出生于泉州晉江東石鎮(zhèn),少年成名,高中時拿了不少寫作比賽的獎項,算是“80后”青年作家群體中的活躍分子。但就在蔡崇達念高二的時候,父親突然腦卒中,為了能給父親一個好的醫(yī)療條件,剛上大學(xué)的蔡崇達,便在媒體兼職碼字賺錢,大學(xué)畢業(yè)后更是奔波在京廣傳媒業(yè)中拼命打工。他幾乎每年都是所在媒體發(fā)稿量第一的記者,可當他感覺快攢夠了錢時,父親離世了。
最初寫《皮囊》時,蔡崇達沒有想給第二個人看,“我只是想去面對自己那個耿耿于懷的命題?!边@個命題,就是父親。
蔡崇達把《皮囊》寫在自己的博客上。蔡崇達說,《皮囊》是應(yīng)激的寫作,當時他內(nèi)心忽然生發(fā)出很多命題,無法回答,從父親到故鄉(xiāng)和遠方、理想和現(xiàn)實、情感和欲望……“當時這些問題像一只只瘋狗追著我咬,寫《皮囊》是因為我已經(jīng)被這些問題逼到墻角了,我當時事業(yè)順利,但我父親離開了。在面對那些命題的時候,忽然阿太(外婆的媽媽)教你的話,你母親活出來的生命的樣子,就涌現(xiàn)到心里。我從那里把他們提煉出來、召喚出來,試圖回答自己內(nèi)心的追問?!?/p>
其實在《皮囊》正式出版前,蔡崇達的心里充滿不安,這本書不是為了出版而寫的。2014年12月10日《皮囊》上市那天凌晨,蔡崇達把書中的《皮囊》這篇,貼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做了一個小小的廣告。幾個小時后,蔡崇達的同事,也是當年的時尚博主韓火火在自己的博客上轉(zhuǎn)發(fā)了蔡崇達《皮囊》廣告,并留言:“我被這篇文章?lián)糁辛耍绻阋残阎?,試試。另外,崇達,這本書,我買定了?!卑讕r松的留言,則給了蔡崇達一絲安慰,他說:“崇達寫《皮囊》或許是為了回家,而回家是為了自由?!?/p>
《皮囊》出圈了,上市3天,初印3萬冊全部售罄,截至目前銷量已逾600萬冊。十年前的《皮囊》到十年后的《浪浪人生》,當年父親離世時蔡崇達還在北京,他沒來得及和父親擁抱和告別,于是電影里的父子擁抱成為了一種真切的安慰。
命運
蔡崇達的女兒十一歲了,如今正在上海念小學(xué)。劉德華和蔡崇達認識很早,知道蔡崇達要做爸爸了,他算準時間,給小寶寶送上了人生第一套衣服和許多嬰兒用品。女兒讓“家”在蔡崇達心里具體了,細膩了。女兒剛剛出生,肺部積痰,需要調(diào)理。韓寒便力勸蔡崇達把家搬到上海青浦來,說青浦交通便捷,鬧中取靜,且最重要的是居住環(huán)境很好,利于女兒養(yǎng)病。韓寒的太太也幫忙張羅著找幼兒園。于是蔡崇達就把家安在了青浦,和韓寒做起了鄰居。
從22歲起,蔡崇達就離開閩南了。2003年,大學(xué)還沒畢業(yè)的他,坐48小時的綠皮火車從福建到北京,去《中國新聞周刊》實習(xí),四處奔波賺錢。“當時我父親生病了,我希望賺錢給他醫(yī)治。后來父親離世了。又過了幾年,所謂的理想實現(xiàn)了?!庇谑?,蔡崇達當年用《皮囊》來回答自己內(nèi)心的命題:我是為了逃避家鄉(xiāng)而必須抵達遠方,還是我到底來遠方尋找什么?
一日,當蔡崇達待在上海的家里,看著安穩(wěn)入睡的女兒時,忽然意識到,這個時代到了需要有人試著寫“命運”的時刻了?!拔乙膊恢牢易约菏欠窨梢?,但得有人做。”
蔡崇達試圖通過《命運》把《皮囊》里阿太這個人物的命運重新做一個回顧式的書寫。“整個《命運》寫作過程中,那兩個字像一塊碑石立在那兒,而我拼命調(diào)動文字的千軍萬馬,一路往前逼近,逼近,逼近,我當時不確定我能否抵達,但我能確定的是我盡力。”
《命運》的開篇讓人震撼,寫阿太怎么練習(xí)等待死亡。蔡崇達說,《命運》的開頭他重復(fù)推翻改寫了27遍。“這本小說只有16萬字左右,但實際上我‘槍斃’了十幾萬字的開頭,最終才找到了這個開頭。我找到這個開頭之后,我才知道為什么這本書必須從這兒開始寫,因為只有站在死亡的入???,站在生命的臨終點去回望,才能看到命運的樣子。死亡是命運最好的切入點和開頭。”
《命運》中有一段話,很多人讀了以后特別感動,這是一個對命運特別好的描述——
“傻孩子,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只要我們還活著,命運就會繼續(xù),命運最終是贏不了我們的,它會讓你難受、讓你絕望,它會調(diào)皮搗蛋,甚至冷酷無情。但你只要知道,只要你不停,它就得繼續(xù),它就奈何不了你,所以你難受的時候,只要看著,你就看著,它還能折騰出什么呢?久了,你就知道它終究像個孩子,或者就是個孩子,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命運終究會由我們自己生下,我們終究是自己命運的母親?!?/p>
故鄉(xiāng)
蔡崇達常把女兒送回老家去,送到母親身邊?,F(xiàn)在女兒會說閩南話,在老家有自己的玩伴,飲食喜好也和蔡崇達一模一樣;參加作文比賽,她會寫:我的家鄉(xiāng)是泉州東石鎮(zhèn)。
非虛構(gòu)作品集《皮囊》是蔡崇達“故鄉(xiāng)三部曲”的起始,后來的《命運》是一本以阿太(外婆的媽媽)和阿太的命運跌宕為核心的長篇小說。去年,作為蔡崇達“故鄉(xiāng)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蔡崇達的短篇小說集《草民》出版。
《草民》出版后,蔡崇達給《新民晚報》的夜光杯發(fā)來一篇創(chuàng)作“故鄉(xiāng)三部曲”的心路歷程。他這樣寫道:
“從2014年到2024年,這三本書寫了十年。2014年,我是既告別家鄉(xiāng)又永遠無法抵達遠方的人,不知道如何展開每個新的日子,十年后的如今,我終于把故鄉(xiāng)‘生’下來了。我因為回家而自由了,也因為回得了家而更有力量去往遠方?!恫菝瘛分?,我即將開始自己寫作新的遠游,但無論我去到哪里,我知道的,其實所有去處,終究是我們的來處。”
在寫作上,蔡崇達告別了東石鎮(zhèn),但人生啊……
“幸好,我出生于海邊,自小就知道,這世間許多東西,日復(fù)一日在相互撕咬著。有的撕咬是寂靜的,比如白日與夜晚。它們連些許的呻吟都不愿透出,但終究咬出了漫天血紅的晨暈與晚霞?!?/p>
這是《草民》的開端。蔡崇達說他在夢里總愛在沙灘發(fā)待到夕陽西斜,回家穿過小巷,巷子里的婆婆總是拉著他,偷偷跟他講自己兒媳婦和孫子的事情,講她有多擔心在外闖蕩的年輕人,還講那些兒子咬著牙不肯告訴她的東西,但實際上她早就已經(jīng)知道了。
在《皮囊》里有一篇《母親的房子》。母親用建房子為自己家族的大廈再添上一毫米的高度,而身在異鄉(xiāng)的蔡崇達,工作累了的時候,總會用谷歌地圖查看家鄉(xiāng),不斷放大,直到老家房子的輪廓開始顯現(xiàn)出來:那渺小但同樣驚心動魄的死亡和傳承,家鄉(xiāng)的母親,家鄉(xiāng)的房子和街道,家鄉(xiāng)的風(fēng)土人情,這一切,讓人之所以為人,去抵擋混沌不安的世界。
蔡崇達跟母親商量重建自家的老樓房,變成公益圖書館“母親的房子”。圖書館開館的時候,蔡崇達請了自己寫作上的老師李敬澤和阿來一起揭幕,三個人還在那里做了一場對談,主題是“發(fā)明故鄉(xiāng)”。
“你可以在故鄉(xiāng)遇到世界,你可以從故鄉(xiāng)走向世界,你也可以從世界走回故鄉(xiāng)”,蔡崇達說,發(fā)明就是要把新的東西帶回故鄉(xiāng),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一直以來的責任。故鄉(xiāng)是蔡崇達的來處,而下一步,他想試著寫寫“去處”了。
對于上海,蔡崇達充滿感激。電影《浪浪人生》的制作方是來自上海的公司,無論是劇本階段還是拍攝階段,都受到了上海相關(guān)部門很大的支持。蔡崇達透露,他的長篇小說《命運》的電視劇改編權(quán)也授予了一家上海公司,明后年或許就可以在熒屏上與觀眾見面了。
上海已經(jīng)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蔡崇達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