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出版前輩郝銘鑒先生
2020年4月2日中午,從上海文化出版社姜逸青社長微信朋友圈讀到如下文字:“剛剛從朋友圈獲悉,尊敬的出版大家郝明鑒老師今天中午永遠離開了我們……”第一感覺是不相信,馬上在評論區追問“可靠嗎?”姜社長回復:“10點12分走的,我們的老領導。”我說:“還說找時間去看他呢,特別好的人!”姜社長說:“是的,純正的君子。”我們的對話簡短,但語短情長:首先,姜社長情急之下把郝老師的名字打錯了一個字,這個錯別字里其實包含著太多的情感,作為郝老師的同事和尊重他的晚輩,不可能不知道這三個字的正確寫法,只是當時太過震驚太過悲痛和急于把這噩耗告知關心牽掛郝老師的人。我馬上把消息告知廣州的一位朋友,因為我們曾經多次商議過有機會去上海看望郝老師。朋友一樣發來驚愕的表情。我在朋友圈很快轉發了這條消息,并寫下:“沉痛悼念出版大家郝銘鑒老師! 做《中國編輯》時得到他的很多鼓勵和支持,一直說找時間去上海看他呢,遺憾! 祝一路走好!”在評論區我還補充:“麗日清空,因一個人的離去而變得寒冷!”
我和郝老師相識,緣于《中國編輯》雜志,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2002年,我從河北教育出版社審讀室主任任上受命參與《中國編輯》雜志的創刊,擔任編輯部主任。這本國字號期刊由新聞出版署主管、中國編輯學會主辦、河北教育出版社承辦。作為加入出版隊伍不到五年的新兵,雖然有無數的出版大家做后盾,前面又有中國編輯學會和我們出版社的領導領路把關,我依然深感壓力巨大。特別是這本刊物,從內容到形式,都必須代表國家水平,而當時很多的業內刊物早已功成名就,比如最早創刊的山西《編輯之友》,同樣歸新聞出版署主管的北京《中國出版》,以理論研究著稱的湖北《出版研究》,還有郝銘鑒老師主編的上海《編輯學刊》,加上專業報紙,總共不下二十種。大家經過討論,認為《中國編輯》必須以促進編輯學研究為宗旨,但不忽視年輕人的閱讀興趣,盡力爭取更多年輕的作者和讀者,努力打造“編輯人的精神家園”,寄望成為出版從業者八小時之外學習的首選。
因為同宗同姓,和郝老師的溝通相對較多,我的很多想法得到了他的高度認可,特別是試刊號、創刊號,郝老師均給出了具體意見和高度評價,使我這個期刊界的新兵獲得了信心。有時,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問題,自己想不開,電話和他溝通,每次都能得到他的安慰和鼓勵,自己從他的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比如,他主編的《編輯學刊》,將出版文化融入編輯學研究,將枯燥的理論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加以闡釋,可讀性很強;他多年堅持親自撰寫卷首語,從身邊事寫起,講述對業界的觀感。拿到《編輯學刊》迫不及待地讀卷首語,是我多年的習慣,而自己無力撰寫這么優美的文字也是我多年的遺憾。直到今天,我都認為自己是《編輯學刊》的鐵粉,即使我已經離開《中國編輯》崗位許多年了,即使郝老師不再主政《編輯學刊》了,每次拿到《編輯學刊》,依然感到十分親切。
《中國編輯》的主要讀者是各類編輯工作的從業者和大學編輯出版專業的各類學生,為了提高編輯們的語言文字水平,我們開設了專欄,請語言研究者撰稿講解語文知識。這類的稿件需要深入淺出、短小精悍,既要有學術研究作支撐,又必須表達鮮活、耐人尋味,對作者的要求其實很高。在尋找作者的過程中,郝銘鑒的名字被反復提及,才得知他也是名刊《咬文嚼字》的主編。2003年,參加由中國編輯學會組織的年會,和他有了時間較長的近距離接觸,聊天時他說編《咬文嚼字》是興趣之所在,愿意探究語言類問題,能將工作和興趣完美結合再辛苦也不累。我本來也是對語言文字研究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從開始熟悉郝老師到關注他主編的《咬文嚼字》,再到關注他本人,方知一個低調的人,在上海早已成為傳奇。他曾任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副社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能把《咬文嚼字》這樣一本看似小眾的語言類期刊策劃組織成優質暢銷期刊,確實創造了一個神話。訂閱《咬文嚼字》、認真閱讀每期《咬文嚼字》,早已成了我多年的習慣,每年還要購買發行幾十萬冊的合訂本。我經常和編輯們講,《咬文嚼字》如果給一般的人來做,賣三萬冊就已經不得了了,現在卻成為語言文字工作者的必讀書、工具書、枕邊書,這其實反映出一個出版人的創新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大家津津樂道的是郝老師組織的咬名刊、咬名家、咬名作活動,空前的關注度和爭相希望被咬,每年的“十大語文差錯““十大流行語”公布,早已變成了無數人的期待,跨越領域和人群,成為鐫刻在《咬文嚼字》之上的金字招牌,無數的出版人,從這個案例中,可以學到太多課本中學不到的東西,而隱身于刊物之后的郝老師們的意義就在于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出版的初心和精彩。雜志之外,《咬文嚼字》雜志社還出版了語言文字類的系列書籍,舉辦語文培訓班,郝老師也撰寫了好幾本講述語文知識的書籍。我每每被郝老師淵博的知識和靈活的思想所打動,對出版的意義有更加深入的體味,也明白了一個好編輯的內涵。
五年前,郝銘鑒老師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他鐘愛的出版事業,我們感到萬分悲痛。我確信,他的精神和他開創的事業必將長存,也必將激勵我們這些晚輩。
(本文作者為花山文藝出版社原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