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那北:從故鄉走向遠方
從我現在居住的地方向南走,過了閩江,再過了閩江支流烏龍江,以及烏龍江支流淘江,行車記錄儀顯示只需要15.4公里,就可以抵達一個叫尚干的地方。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不明白“尚”和“干”兩個普通字所組成的這個詞,其實它們是官名,全稱為“尚書省干辦官”。古代中央政府中,尚書省是最高機構,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執行國家各項政令。干辦官位不大,這個只在宋朝出現過的官職,甚至史書上都很難查到它具體明確的界定,只是一個處理日常事務的官員而已,核心職責是收發、登記、抄寫文書,確保政令在尚書省與六部間流轉。
至少我從未聽說過,還有什么地方選擇將官名作為地名。尚干卻是直截了當的,它把一個并不太顯赫的職位明晃晃戴到自己頭上,以此致敬一個叫林津龍的祖輩。
南宋理宗寶祐四年,即公元1256年,28歲的林津龍高中進士。此后他并不得志,與同榜的文天祥、陸秀夫等人相比,始終未被政治聚光燈籠罩過,也沒太多蕩氣回腸的事跡值得稱道,雖敢言勇諫,且清廉剛直,也無非歷任過國子監丞、監察御史、尚書省干辦等職。1275年,南宋氣數將盡,他不想再仕元朝,便退隱老家——烏龍江邊的枕峰村。但那里有官道經過,嘈雜的車來人往不利于子孫安靜讀書,于是便遷居淘江畔的塔林村。兩百多年后,林氏已在這里衍成望族。明成化戊戌年,即1478年,中進士后雙雙在京為官的林氏二十世孫林世調、林世南兄弟一起上奏明憲宗,請求準許將林津龍曾經的官名作為鄉名,獲準,于是塔林被改為尚干。
這里其實是個半島,一面靠山,三面環水,螺江、峽江、淘江、五通江縱橫交錯,大大小小的島洲有十八個之多。出門就是水,所以游泳通常是這里男女學會的第一個人生技能。溺亡雖是大悲,在這里卻是年年上演的劇情。
我父親就是尚干鎮人,曾任縣體委主任,他唯一會的體育項目只有游泳,姿勢一般,但耐力驚人。小時候我目睹過他泡在閩江急流中長久擊浪前行,被周圍人贊揚,他大眼一瞪,一臉都是小菜一碟的得意。不知道他算林津龍的第幾世孫。他剛出生九個月零八日,他的父親就因傷寒病逝,年輕的寡母不肯改嫁,絕食六天六夜后,抱著他逃回鄰村的娘家,靠替人做針線活把他養大,送進城里的學堂,至死都沒有重踏舊地。但很奇怪,我奶奶總是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講述這里的一切:水的豐沛、糧食的豐盛、小吃的多樣、女人的好看、男人的暴脾氣……
許多年前,我以短文《遠遠的親人》,懷想一個叫林獅獅的尚干人。清光緒十年,法國軍艦入侵馬江,清政府卻嚴令福建水師不許開炮擊退,“動則斬”,以至于這年的8月23日法軍趁著退潮時突然開火。僅僅半小時,猝不及防的福建水師就全軍覆沒,十幾艘戰艦被擊毀,七百多將士葬身水下。受雇在附近蜆場看守蜆子的林獅獅氣不過,連夜帶著十幾位尚干男子不顧一切駕起小鹽船,以土炮轟擊法艦。這當然是以卵擊石,他們很快被回擊,全部命喪馬江。
還有一個尚干男人,我奶奶也兩眼發亮地反復提起,就是林祥謙。作為漢口機務廠工人,林祥謙是1912年20歲時才離開家鄉尚干去武漢的,10年后成為江岸京漢鐵路工會江岸分會的委員長。第二年春京漢鐵路全線大罷工爆發,林祥謙被選為罷工委員會負責人之一,與軍閥吳佩孚的手下正面交鋒,被俘,綁在火車站臺前的電線桿上。軍閥先以扣工資、殺家人威脅他下令復工,他拒絕,留下“頭可斷、血可流,工是不能復”的豪言,直至命斷。那天是1923年2月7日,這一事件史稱“二七慘案”。關于他被殺過程,網上查到的很簡略,說他身中七刀,最終梟首而亡。尚干人流傳的則詳細些:那七刀先是砍下右臂,再左臂,最后是腦袋,后頸僅剩薄薄的一層皮與身體相連。當時他年僅31歲,留下兩歲的女兒和尚在腹中的兒子。
很好奇,林祥謙會武功嗎?據說清代時這里的男人習武成風,刀槍棍棒,終日呼呼有聲。這里有幾位考中武進士,中武舉人的則有二十多人。“拳頭大”是一個可以炫耀的本事,意味著功夫好,一身結實的腱子肉,既能不畏強敵,也可以威震四鄰。在福州地區,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尚干外甥”這個說法,它代表著此人不可欺、休想辱,因為他的背后有著一群強大的尚干舅舅,他們隨時可能亮出拳頭與你一決高低。一直以貌美被十里八鄉廣泛稱道的尚干女人,因此就必須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氛圍里,永遠替夫婿、子孫擔驚受怕,又忍不住一次次為他們驕傲自豪。某些時候,她們眼中的火暴脾氣,是否不知不覺就與“血性”“陽剛”畫上等號了呢?硬,這個字常常是尚干人的最高贊美——骨頭硬,講義氣,愛憎分明,絕不茍且,路見不平就怒發沖冠,甚至不惜以命相搏。有時候我不免困惑,這個被一道道柔軟水流密集包裹的小鎮,為什么竟能如此血性豪情地鮮明凸顯在這塊平和的土地上?
這么多渾身有使不完的勁的性情中人聚集著,又遍地都是流淌不息的江水,那么最能展示原始力量與激情的龍舟賽,就順理成章地登場了。“老婆沒第一,龍舟沒第二。”這句話生動體現了尚干男人對龍舟不可替代的熾熱鐘情。每年端午節前后,很多在外謀生的青壯漢子甚至會不由分說放下手中的生意趕回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能否坐上舟,坐到舟上哪個位置,是關乎家族榮耀和自己臉面的大事。四通八達的河面,那些天全都被一條條龍舟充填,鼎盛時有兩百多艘。細長的舟身迅猛歡快地犁開波濤,喧囂的鑼鼓聲和沖天的吶喊聲震耳欲聾。整個鎮都在沸騰,女人、老人、小孩也齊聚江河邊兩眼發亮地翹首,跟著鑼鼓聲竭力喊到嗓子發啞。1988年福建省舉辦首屆龍舟賽,尚干派出男女各一隊參加,竟雙雙獲冠軍。
2003年我在中篇小說《尋找妻子古菜花》里,寫了一個性格剛烈執拗的尚干女子,她叫奈月,從小就癡情于同村相貌干凈的李富貴,李富貴卻只愛外鄉女子古菜花。某天古菜花突然跟著來家里做家具的木匠私奔,李富貴外出尋覓了一年無果,終于疲憊不堪回到老家,決定接受苦苦等待的奈月。漫長的歲月里奈月堅持不婚不嫁,無怨無悔支持著李富貴,父親要砍李富貴家的樹,她提著斧頭擋在前面,揚言敢砍樹她就敢砍自己的胳膊。可當李富貴終于接納她,她卻看到脫掉衣裳的李富貴,其實也不過是庸常的肉身,多年的幻覺頓時破碎,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掉頭而去,開始幫著李富貴尋找妻子古菜花。
2013年我在另一部中篇小說《龍舟》里寫了一個從小跟爺爺習武,然后進城當保安的尚干男人,叫萬炳。他應聘時,憑著單手捏碎啤酒杯被物業公司錄取。此時物業正與業主關系緊張,業主以拒交物業費進行抵抗。物業主任讓萬炳在小區表演武術試圖震懾眾人,又讓萬炳不合常規地與各住戶斗智斗勇,卻一次次事與愿違。但在交鋒的過程中,萬炳以本真的誠實、正直、講義氣漸漸獲得大家認可,雙方的對抗不知不覺間開始松動。終于,一個契機出現,市里為了增進鄰里和睦將舉辦一場小區龍舟賽。可這個小區卻沒有經費租龍舟。此時擅長拳術和駕駛龍舟的萬炳爺爺,將龍舟從尚干駛來,他年逾花甲,但一身結實的肌肉仍昭示著力量。小區里四分五裂的業主第一次與物業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去爭取一場勝利。
據說正是為了將儒雅的文風滲進彪悍民風中,清光緒年間,太子太傅陳寶琛在尚干倡建書院。陳寶琛是一江之隔的螺洲人,他的老家與尚干屢有龍舟賽,因賽事曾引發過的慘烈械斗顯然也驚心動魄地留在他記憶里。尚干曾有座始建于明正統十二年即公元1447年的淘江書院,當初是本族林氏子弟讀書場所,員生大約二三十人,經過三百多年的歲月侵蝕,早已人去樓空了。于是在其舊址上,壯觀的陶南書院被拓建出來了——筑起高墻,建起房屋,飛檐層層疊疊,門窗連綿不絕,面積多達兩三千平方米,可容一百多位書生,而書院的牌匾也由陳寶琛親自撰寫。
從那時起,陶南書院成為這一帶最高學府,讀書聲持續不斷。1933年尚干人林森回鄉祭祖時,倡議把飽受水患的福建省立鄉村師范學校從福州洪山橋邊遷來,并帶頭捐資一千銀元作為搬遷費用。第二年鄉村師范學校就順利落戶了,擔任校長的是畢業于日本明治大學的尚干人林葭蕃,學生最多時有四五百人。之后書院陸續數次改名,私立七瀨農業中學、林森縣立初級中學、尚干中學、祥謙中學等等,卻一直不改作為教書育人的文雅場所。
1981年我從師專畢業后分配到這里,這是我第一次落腳這個被稱為“故鄉”的地方。此時它已再次更名為閩侯縣第二中學,校園面積110多畝,建筑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剛進校園時,看到寬闊平坦的田徑場上,竟孤零零地斜立著一株已枯了大半的龍眼樹,這是林祥謙親手種植的。1988年我調離,在離去很久之后,才知道七年間我所住的宿舍,竟然就是陶南書院和淘江書院曾經的教室。寬闊的白墻、陡峭的臺階、精美的閣樓、俊朗的木構屋以及巨大的天井和典雅的池塘,當時看進眼里都不為意,回想起來卻是那般意味深長。很慶幸,近百年后的今天,這一片古建筑群依然矗立原處。經過幾次修復,它們成為校史陳列室。書香依舊,文脈未斷。
我祖父在鎮上的老房子已大部分坍塌。1949年它曾成為大隊辦公室,大隊搬走后,同族的人又搬進住。前幾年我重返過,有一瞬閃過要把它們購回的念頭,轉眼又息下了。我奶奶已逝去53年。當初從這里逃離時她才24歲,如果活著,今年120歲了。
這里的男人如今不知是否還迷戀習武。那天我走訪了幾處民居,在他們家廳堂、廚房角落發現幾個泛著青苔的巨大石墩、石錘、石柱。主人說是祖上練臂力用的,現在無用武之地了,它們只能淪為用作墊水桶或者砌洗衣池。
鎮上的江河湖水明顯比以前少了,橋卻多了,房子更多。1972年橫跨淘江的祥謙大橋建成后,進出鎮上就不必再靠船了。從橋上一下來,一眼就能看到一座端立在鎮口左側的西洋式雙層別墅,那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政府專門建起供林祥謙妻子陳桂貞居住的,橋那一頭還有一座肅穆的林祥謙陵園。按我奶奶的說法,陳桂貞是她遠房表親,年少時有過交往。1923年2月7日夜,林祥謙被害時,陳桂貞就在現場。當工友把林祥謙殘破的尸體偷抬回家時,28歲的陳桂貞用做衣服的針線將其頭顱縫合上。她的公公見兒子被害,提著斧頭沖出去報仇,也一命歸西。同一天被殺的還有林祥謙的弟弟林元成。一家三尸,個子嬌小的陳桂貞獨自承擔起全部。五年后她帶著子女和三口棺材走水路回到老家,絕口不提丈夫在漢口發生的一切。沒兩年女兒又夭折,她跟我奶奶一樣,靠給人縫補衣服把兒子養大,助他娶了妻。兒子后來生了四個子女,都在二中讀完高中。
所以,《尋找妻子古菜花》中那個倔強的女子奈月,她與這塊土地也是一脈相承的。寫這篇小說時,也許陳桂貞和我奶奶,都曾在腦中沉浮過。所有寫作者似乎都繞不開故鄉這個主題,它是根,是土壤,是走向遠方的勇氣與底氣。但因為不在這里生和長,我其實一直怯于觸及,幾十年來把它寫進小說的,也僅有《尋找妻子古菜花》和《龍舟》。以后這里的一切還會再出現在我的筆端嗎?不知道,一切都等待機緣。即使再不觸及,在心底我都已給它騰出一塊地方了。當地的林氏祠堂曾幾次打算將我納入族譜。女人也可以讓家族引以為傲,時代真是進步了,但我一絲猶豫都沒有就堅拒掉。有些東西一旦外化,反倒會生出幾分不自在。我是這里人,流著這里的血,并且同樣被這里到處流淌的江水所滋潤,這就夠了。生命的延續如此妙不可言,無論如何,我們都走不出故鄉寬廣無邊的視線。
(作者:林那北,系福建省作協原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