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獵影》:生命與技術的對話
蔡宗武短篇小說《戰友獵影》,是在南海的礁石與浪沫之間,展開的一場關于生命溫熱與技術冰冷的深刻對話。
在南海那座孤零零的礁島上,咸濕的海風永遠裹挾著孤獨。哨兵黃海生在這里度過了三年,陪伴他的是一條名叫黑風的老狗。黑風受傷的腿、獨特的走姿,是一個生命個體在歲月的侵蝕中留下的特有印記。臺風夜里,它死死咬住黃海生救生衣的帶子,用整個生命在擔憂——這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純粹的共鳴。
而機器狗獵影的出場,帶著科技特有的冷峻:“啞光黑”的軀體、“幽藍的光學傳感器”、精密的液壓傳動。它能精準計算風速、識別目標,甚至學著黑風走路,卻聽不懂“落雨收衫”這樣充滿煙火氣的呼喚。當黃海生扭傷時,它能提供完美的物理支撐,卻給不了黑風那樣的情感慰藉。
小說最打動人的是看著黃海生如何用情感一點點焐熱這具金屬軀體。當他開始用普通話混雜方言與獵影交流,當他像當年哄黑風那樣輕聲說“食啊”,當他最終伸手撫摸那冰冷的頭頂——這些看似笨拙的嘗試,恰如在海島上播種,艱難卻充滿希望。
風暴之夜,獵影眼中亮起的“穩定而柔和的白色光柱”,背部散發出的持續熱量,讓兩個守護身影在黃海生眼中完成了重疊。這一刻,獵影金屬軀體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溫度。
獵影在黑風墳前自主擺放貝殼的行為,雖源于長期對黃海生的數據分析,卻意外觸動獨屬于生命體情感的心弦。那些被精心排列成圓形的貝殼,在陽光下閃爍著溫潤的光澤——這個為確保“操作者穩定”而生成的行為,在實踐中給予程序之外的情感價值。
結尾處,黃海生將手中的貝殼放入獵影程序排列的圓圈,這不僅是兩個時代守護者的對話,也是黃海生在人機共存中找到的答案:科技不該是情感的替代品,而應成為傳遞情感的新媒介。當他說“巡邏去啊,獵影”時,那濃重的鄉音里已滿是接納與期待——就像海風終將撫平礁石的棱角,體溫也能在金屬上留下余熱。
(作者:吳濤,系《解放軍文藝》雜志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