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磕頭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
潘采夫的散文《麥田里的磕頭機》,主要突出“麥田”與“磕頭機”兩個意象,此間縮影著作者對故鄉小濮州深切的生活體悟與情感記憶。1975年,小濮州所在的濮陽經過勘探鉆采出石油,中原油田由此誕生。從“火焰升騰”的膠皮管子帶來的便利實惠,到電視機里令人心醉的“紅日與歌聲”,從天而降的特大工礦企業“油田家”帶來的一切,瞬時沖擊著這里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們的認知,也持續更新著人們的社交關系和社會心理。由此造成的好奇、歆羨、困惑,以致令人忍俊不禁乃至啼笑皆非的種種,通過一雙幾乎不曾涉世的懵懂之眼,投影并貫穿于作者整個的成長經歷,并且長期與這片土地共存。
實際上在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重大轉型與巨變。如果說磕頭機初現于小濮州時,主要是作為代表性符碼與麥田形成工業與農業、先進與傳統的簡單二元對照,那么伴隨時間的推進與見聞的增長,這一對符碼之間,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碰撞。這篇散文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在年逾半百之際以反躬回望的澄澈之眼與孩提不諳世事的懵懂之口,復雜而無痕地講述著歷史長河中的那些可愛的閃光點。正是這些看似瑣屑的點滴回憶,實在而生動地填充與支撐起激越、高亢的主旋律,與之共同組成宛如交響史詩般的家國壯歌。
(作者:張森,系《散文》雜志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