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年譜》:二十年磨一書
2021年7月,由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楊琥著、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年譜(上、下冊)》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我有幸爭取并組織了該書的出版工作。
這部年譜從李大釗生平事跡、師友交往、詩文系年等多方面入手,系統、深入發掘原始史料,旁及其他相關材料,客觀真實地記載了李大釗尋求真理、投身革命、英勇獻身的一生。全書共137.5萬字,內容翔實豐富,資料真實珍貴,不少資料為首次公開,對此前李大釗研究中的一些錯誤觀點進行了考辨和梳理,為認識理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提供了有力支撐,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成為黨史研究領域繞不開的“案頭書”。
緣起:始于信任的攜手同行
每本書的誕生都有應運而生的際會,每位編輯亦有其與書和作者的機緣。很多人問過我,《李大釗年譜》這樣一部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的重量級學術著作,為什么會在地處邊疆的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答案要從云教社1998年底出版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說起,該書曾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出版過程中,云教社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得到編委會認可。2008年,該書主編、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時任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會長的王學珍先生,在出版《李大釗研究論文選集》時,讓研究會秘書長古平老師聯系上作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責編之一的我,希望再度合作。云教社再次以認真態度和專業水平,贏得研究會領導和學者的一致好評。
在出版過程中,我得知北大校史館青年學者楊琥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編撰研究會20世紀90年代三大基礎性學術工程之一的《李大釗年譜長編》(后改名《李大釗年譜》),便主動請纓,希望研究會和楊老師將這一選題交由云教社出版。我的想法很樸素: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亦是思想家、理論家、學問家,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出版這樣一部系統梳理其生平的著作,無論是對學術研究還是精神傳承,都極具意義。那時我恰好在云教社北京南天竹公司編輯部工作,便經常到北大校史館向楊老師請教問題,表達出版這一選題的誠意。經過一年多反復溝通,我的鍥而不舍終于打動了楊老師,在研究會支持下,2009年12月楊老師與云教社簽署了出版合同。
編撰:二十年磨一劍的力耕不釋
“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弊髡咧螌W著書千辛萬苦,編輯守望好作品也殊為不易。正如楊老師在《李大釗年譜》序言中所言,2000年他北大博士畢業接受年譜編撰任務時,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即將面對怎樣的巨大困難。彼時,李大釗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檢視這些成果,他發現存在“三多三少”現象:重復成果多,原創性研究少;概念性論述多,實證研究少;政治宣傳性文章多,學術研究論著少。加之這些成果出版時間早、內容簡略,李大釗生平經歷、革命事跡仍有不少空白亟待填補,部分敘述多為回憶性內容,缺乏確鑿史料的支撐和考證,存在可疑之處。
因此,年譜編撰中楊老師始終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基礎入手,廣搜史料”;二是“多方參證,考訂正誤”;三是“加強研究,拓展認識”。他于浩瀚卷帙中,以“上窮碧落下黃泉”之決心尋覓與李大釗相關的線索、資料,資料選取不局限于史志檔案,而是結合李大釗的工作經歷和革命活動,既注重收集當時報刊資料,查閱其北大朋友、同事、學生的書信、日記、回憶錄等各種文獻,更著力發掘未刊發的檔案,或親自或托朋友查閱海內外相關檔案,務求史料更全面、更精準。從35歲到55歲,20年間,楊老師幾乎遍讀關于李大釗的著作和回憶文章,僅抄記資料的筆記本就有50余本。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弊鳛槌霭嫒?,我們深知,好作品需時間沉淀和苦心淬煉,這份堅守在快節奏的當下顯得尤為可貴。
出版:千錘百煉的匠心打磨
凡事沒有捷徑,打造精品更是如此,要有“十年寒窗等功成”的定力,還要有千淘萬漉、吹盡黃沙的執著。
2016年初,楊老師開始陸續交稿,2019年8月完稿。為保障出版質量,我們組織了10多位優秀編輯,歷時5年推進全書出版。如今,當年參與該項目的編輯,有的晉升為社領導、部門主任,有的成為單位骨干、青年學者。
在編校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年譜“逐年逐月、以時為綱、以事為目”的體例要求,對照原始文章、報刊文獻與檔案材料,逐字逐詞核對內容。但凡涉及內容刪改,都與楊老師反復商榷溝通,聽取意見后再回溯核查檔案資料,確保不漏一條史料、不少一個字詞,每一段表述都經過反復推敲,以“錙銖必較”的態度還原歷史細節。其間,僅我與楊老師的往來郵件就有二三十封,電話常常一打就是十幾分鐘甚至一個多小時。考慮到李大釗參與多學科建設、撰寫過《史學要論》等基礎性著作,我們還邀請不同學科、工作背景的專家學者多次審稿,從出版規范、學術把關等方面打磨,編輯、校對、審讀十余次,真正做到千錘百煉、久久為功。
在裝幀設計上,封面設計二十余次易稿,最終封面選用1924年6月李大釗在蘇聯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時的照片作為底圖,既有新文化氣息又不失莊重感;護封則試用十余種耗材、打樣數十次,最終選定深紅色棉麻布料,燙印書名、作者名及李大釗手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等。選用深紅色既象征李大釗的赤子之心,也讓整體設計顯得厚重、典雅,與著作的學術分量、歷史意義相契合。
回響:熠熠生輝的共同成長
2020年底,《李大釗年譜》正式出版。2021年,該書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此后,該書又獲得教育部第九屆高??茖W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20年中國歷史學5部優秀著作等榮譽,連續18個月躋身北京大學博雅堂書店暢銷書排行榜,成為新時代人們認識、宣傳、研究李大釗及中國近現代史的必讀書。學者朱成甲、王憲明、尚小明等,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等眾多媒體,均給予該書高度評價。
從2008年到2021年,組織推進《李大釗年譜》出版工作的這14年,是我出版職業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具成長意義的14年。在北京大學、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國家出版基金、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出版集團等單位部門、領導及同仁們的指導、關心、扶持下,年譜得以出版并獲獎,讓我對出版工作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認識。此后,我又策劃或統籌推出的《大象》《紐帶——中老鐵路紀行》《中國楷模當代篇》《民族的號角——唱響義勇軍進行曲》等作品,或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中宣部重點主題出版物、“中國好書”,或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國家民族文字專項出版資助。這些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這14年積累的經驗和鍛煉的能力。
回望18年前與楊琥老師第一次見面,那時他剛過40,待人謙和,性情質樸。此后多年,我們曾無數次在他的辦公室和宿舍里促膝長談。他的宿舍陳設簡單,除了簡易桌椅、電腦、沙發外,就是擺滿書籍和資料的書架。在這樣簡陋的環境里,楊老師二十年如一日“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始終踐行著李大釗“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的箴言,最終著成《李大釗年譜》這部填補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研究空白的里程碑之作。
作為親歷者、推動者、參與者,能與好書共同成長,何其幸運!
(作者系云南出版集團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