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拓寬抗美援朝題材創作的歷史縱深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為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傳承弘揚抗美援朝精神,10月19日,由遼寧省作協和遼東學院主辦的“烽火記憶·時代書寫”抗美援朝題材創作研討會在遼寧丹東舉行。遼寧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周景雷,遼東學院黨委書記趙璟,王筠、張子影、徐晨亮、韓春燕、傅逸塵、張啟智、驃騎、姚宏越等10余位作家、評論家與會研討。會議由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主持。
“這既是對歷史的深切致敬,更是以文學為橋梁、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的具體實踐。”周景雷表示,期待廣大作家、評論家共同探討如何創新藝術表達形式,將抗美援朝精神以更生動、更深刻、更具感染力的文學形式呈現給當代讀者。趙璟談到,丹東是抗美援朝出征地,承載著英烈用獻血與忠誠鑄就的精神豐碑。期待廣大作家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聆聽歷史回聲,激蕩創作靈感,書寫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時代的恢宏篇章。
與會專家表示,抗美援朝戰爭是以弱勝強的保家衛國之戰,既是嚴酷的軍事較量,更全面檢驗了新中國的政治凝聚力、外交智慧與國際影響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的深刻覺醒,這為當下應對復雜國際形勢、推進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深刻的歷史鏡鑒與精神動力。大家談到,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歷久彌新。作家應當秉持為歷史存證、為精神立傳的使命,在歷史真實中注入審美創新,在集體記憶中塑造動人形象,在崇高敘事中體現藝術匠心,推動這一重大題材不斷邁向新的境界。大家認為,抗美援朝題材文學創作要著重處理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關系,積極應對讀者閱讀趣味的新變化、新要求,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英雄史詩、民族情懷、家國大義的文學表達中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意識,推動抗美援朝題材文學創作邁向新的深度與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