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學術傳統,激發現代文學生命力 “重返文學史經典——唐弢、嚴家炎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學術工作坊在京舉行
10月18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首都師范大學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協辦的“重返文學史經典——唐弢、嚴家炎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學術工作坊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邱華棟,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張桃洲出席活動并致辭。2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研討。學術工作坊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主持。
邱華棟表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撰歷程本身就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學術傳承史。這一過程不僅凝聚了集體智慧,更承載著整合研究資源、建構學術規范、傳承文化薪火的歷史使命?!吨袊F代文學史》不僅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學史教材,更是新中國建構自主的學科體系與學術體系的標志性成果,為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次工作坊以唐弢、嚴家炎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為核心議題,重溫和探討它的編撰歷程、學術價值與時代意義,將啟迪我們共同思考、共同探索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傳承學術傳統,如何讓文學史經典煥發新的生命力等重要問題。
張桃洲談到,唐弢、嚴家炎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至今仍然不斷激發文學研究者的思考與關注,成為后輩學人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學術資源、思想資源和精神資源。文學史經典的成書過程與當時歷史語境、社會文化及學術生態緊密相關,對經典的重讀與研究將為學術研究的推進與發展提供不竭的學術動力。
在主旨發言環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商金林著重探討嚴家炎1959年主持編寫的北大《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稿)》的學術框架與著史思路,肯定其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勇在書面中致辭談到,《中國現代文學史》對材料的選取、對結構的安排都是當時歷史語境的體現,這一特點將永遠伴隨當代學人不斷與過去時代進行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李浩深入考察了戴望舒翻譯伊可維支《唯物史觀的文學論》的出版細節,呈現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革命文學理論探索的精進過程。中國現代文學館編審易暉以“定經論史,汰舊布新”為題,圍繞1960年代初期的文科教材編寫工作談到,這次大規模、有計劃的教材編寫和學術工程,標志著我國在文科領域開始獨立建設自己的社會主義學科與學術體系,也是在文科領域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探索。
工作坊的三場專題研討分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宏偉、首師大文學院教授孟慶澍、中國現代文學館學術研究部主任李蔚超擔任學術主持,由《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文藝理論與批評》主編魯太光、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冷川、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浴洋、中國藝術研究院馬文所副研究員陳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宋聲泉擔任學術評議。研討中,張蕾、段美喬、張寶元、陳雨泓聚焦《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寫原則、版本流變與歷史語境等問題,探討了文學史經典的生成軌跡。祝宇紅、卞文婭分析《中國現代文學史》中與魯迅相關的章節編寫及其呈現出的思想變化,吳述橋與陳艷探討相關章節對左聯歷史等的闡述與評價,展現出文學史編撰過程中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陳丙杰、楊偉圍繞《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撰與周揚及人大“文研班”的關系展開分析,觸及“為什么要編寫文學史”“文學史教材的集體編寫模式是如何形成的”等具體問題。張永新、馬杰從文學史編寫材料的版本考辨角度出發,分別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史》對新文學創作方法的書寫,以及“魯郭茅巴老曹”作家序列的歷史生成過程。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史教材?在圓桌討論環節,與會青年學者各抒己見。大家認為,前輩學人編撰的文學史著不可避免地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的印記,但他們為現代文學學科建設與理論體系建構作出的探索與貢獻,將成為后輩學者編撰文學史著、精進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