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珍獸
2025年是鄭和率中國船隊首下西洋620周年。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率兩三萬人、兩百余艘船,組成龐大的混成艦船隊。以第一次(1405年)下西洋為例,共駕乘海船208艘,其中“有寶舡(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馬歡:《瀛涯勝覽》);隨行人員各司其職,分“官校、旗軍、火長(舟師)、舵工、班碇手、通事(翻譯)、辦事、書算手、醫士、鐵貓(錨)、木艌(捻)、搭材等匠,水手、民稍(艄)人等”(〔明〕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船隊途經東南亞、南亞、西亞、東北非等廣大地區,船隊人員耳聞目睹并記載下了一些當時明朝人視為稀有的動物,還帶回了一些當時中國沒有或者較為罕見的珍禽異獸。本次講座我們將介紹其中一部分即犀牛、鱷魚、鴕鳥、斑馬和長頸鹿給大家,并與明末清初傳入中國的相關動物知識進行比較,以說明鄭和下西洋對動物學的貢獻。
中土原有之珍稀動物
●犀牛
犀牛在古代中國曾廣泛分布,并在古代文獻中留下了蹤跡。老子《道德經》有云:“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庇杏^點認為,言既云“兕無所投其角”,此“兕”當為犀牛?!渡胶=洝つ仙浇洝份d:“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睍x郭璞注云:“犀似水牛,豬頭,庳(矮)腳,腳似象,有三蹄。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墮,食角也。好啖棘,口中常灑血沫?!惫庇涊d犀牛有三角,不排除是古人觀察或記載有誤。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犀牛大約似牛,而豬頭,腳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較小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點少,多有奇文(紋)。牯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
大約在元明時期,由于氣候變化、人口增長以及墾荒伐林、捕獵等各種因素影響,犀牛在中國已逐漸稀有,因此鄭和船隊下西洋期間船隊人員對沿途所見犀牛較為重視并保有一些相關記錄,其中最詳細者,是隨行的通事馬歡在其《瀛涯勝覽》中的記載:占城國(今越南中部)“他所不出,犀牛象牙甚廣。其犀牛如水牛之形,大者有七八百斤。滿身無毛,黑色,俱是鱗甲,紋癩厚皮。蹄有三跲(蹄趾)。頭有一角,生于鼻梁之中,長者有一尺四五寸。不食草料,惟食刺樹刺葉,并食大干木。拋糞如染坊黃櫨楂(渣)”。
由于當時中原地區的氣候環境已不適應犀牛生活,因此鄭和船隊一般只在當地采購犀角,并未帶回犀牛,當時周邊各國來華朝貢亦多用犀牛角。不過也有例外,明代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中就記載蘇門答剌國等曾向明廷進貢犀牛:“其貢物:馬、犀牛、龍涎、撒哈剌(寬幅毛絨)、梭服(羊毛織物)、寶石、木香、丁香、降真香、沉速香、胡椒、蘇木、錫、水晶、瑪瑙、番刀、弓、石青、回回青、硫黃?!边M入清代,由于種種原因,中土犀牛活動區域越來越向嶺南和云南退縮,至民國時期徹底消失。
●鱷魚
鱷魚相關記載在我國文獻中亦有悠久的歷史。《舊唐書·韓愈傳》中記載過一則關于鱷魚的神異故事:
初,愈至潮陽(潮州),既視事,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鱷魚,卵而化,長數丈,食民畜產將盡,以是民貧?!本訑等眨曋?,令判官秦濟炮(烘烤)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曰:……祝之夕,有暴風雷起于湫中。數日,湫水盡涸,徙于舊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無鱷患。
這個故事所記載的韓愈祝文成功驅鱷之法固不足信,但是所透露出的唐人對鱷魚的熟稔程度可見一斑。
至鄭和下西洋,鱷魚在中土已不常見,因此隨行的馬歡等人也記錄了沿途所見鱷魚之事,諸如鱷魚傷漁民等,其中與韓愈祝文相若的,是他們在占城國所見以鱷魚判法的事跡:“又有通海大潭名鱷魚潭。如人有爭訟難明之事,官不能決者,則令其爭訟二人,騎水牛赴返其潭。理屈者鱷魚出而食之,理直者雖返十次而不能食,最為其異。”(《瀛涯勝覽》)此等怪力亂神之事,最早見于南宋趙汝適的《諸蕃志》中占城國相關記載:“若有欺詐誣害之訟,官不能明,令競主同過鱷魚潭,其負理者,魚即出食之;理直者雖過十余次,鱷自避去?!?/p>
明后期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鼉龍(揚子鱷)的線圖,比較粗糙。也有文字總結:“時珍曰︰鼉穴極深,漁人以篾纜系餌探之,候其吞鉤,徐徐引出。……其聲如鼓,夜鳴應更。謂之鼉鼓,亦曰鼉更,俚人聽之以占雨。其枕瑩凈,勝于魚枕。生卵甚多至百,亦自食之。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鱗部》卷四三“鼉龍”)但《本草綱目》中已無鱷或鱷魚的記述,側面說明當時中國的大型鱷魚已經消亡。
來自異域的動物
●鴕鳥
中國不產鴕鳥,故甲文、金文、篆文、隸書中無鴕字,宋代丁度等《集韻》收“鴕”字,音駝,曰“鴕,鳥名,似雉”,此似為最早出現的“鴕”字?!傍r”字雖形成較晚,但中國古人知曉鴕鳥的時間卻較早?!稘h書·西域傳》記載安息國“有大馬爵”。唐顏師古注晉郭義恭《廣志》云:“大(馬)爵頸及膺身,蹄似橐駝,色蒼,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余,食大麥?!鳖亷煿潘⒌摹按缶簟保邦i及膺身”指頸長直到胸部,“蹄似橐駝”即蹄似駱駝。駱駝蹄扁平兩趾,蹄底有肉質的墊,適于沙漠中行走。鴕鳥的足也具兩趾和肉墊。“色蒼”即青色——黑色。雄鴕鳥體羽主要為黑色,雌鳥羽毛灰色?!芭e頭高八九尺”,成年雄鴕鳥高達2.75米,考慮到漢尺比今尺要小,這一記述基本符合鴕鳥情況?!皬埑嵴捎唷?,鴕鳥的雙翅雖已退化,不能飛翔,但奔跑時能鼓翅扇動以助一臂之力,兩翅張開連同身軀確有近一丈?!稄V志》還說它“卵大如甕”。綜合郭義泰記載以及顏師古所注內容與現代鴕鳥對比,推測此記錄當為現代鴕鳥?!吨T蕃志》提到,弼琶羅國(非洲索馬里沿海地區)“又產物名駱駝鶴,身項長六七尺,有翼能飛,但不甚高”。這里所說的駱駝鶴也應是鴕鳥。前文已說,鴕鳥的翅膀已退化,不能飛翔。可能是鴕鳥鼓翅助跑,飛躍前進,給人的觀感像是低飛。元代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提及,麻那里地區(東非肯尼亞馬林迪地區)“有仙鶴,高六尺許,以石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鴕鳥常在沙漠活動、覓食,因此可能被人誤以為其性食石。綜合以上,至元代及鄭和下西洋前,中國人對鴕鳥的了解并未超過唐代顏師古,蓋因鴕鳥對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太罕見了。
鄭和下西洋期間,船隊人員抵達非洲及阿拉伯地區目睹了鴕鳥,對它有了真切的認識?!跺膭儆[》就記載了祖法爾國(今阿曼佐法爾地區)的相關見聞:“山中亦有駝雞,土人間亦捕獲來賣。其雞身扁頸長,其狀如鶴。腳高三四尺,每腳止有二指(趾)。(羽)毛如駱駝,食綠豆等物。行似駱駝,因此名駝雞?!薄缎情秳儆[》則記載了竹步國(索馬里朱巴州)的情況:“地產……駝蹄雞,有六七尺高者,其足如駝蹄?!毕挛餮蟠犽S行人員不僅見到了鴕鳥,還采買帶回一些。《瀛涯勝覽》即提到祖法爾國“其國王于欽差使者回日,亦差其頭目將乳香、駝雞等物,跟隨寶船以進貢于朝廷焉”?!段餮蟪暤滗洝分杏涊d:“其貿采之物,異者十有二品:……十一曰駝雞……”故至鄭和下西洋,中國人對鴕鳥的了解認識終超唐代顏師古。這個認識水平在明朝得以保持?!段餮蟪暤滗洝分芯兔枋隽锁r鳥的細節:“(祖法爾國)有禽焉,長身而鶴頸,足四尺而二爪。其狀如駱駝,其名曰駝雞,是食五谷?!?/p>
鄭和下西洋期間及稍后,鴕鳥首次現身于中國。明代嚴從簡所編《殊域周咨錄》卷九《南蠻·忽魯謨斯》記錄了明人目擊“駝雞”的情景:“永樂己亥(永樂十七年,1419年)秋八月旦吉,西南之國(指忽魯謨斯即伊朗霍爾木茲地區)有以異禽來獻者……皇帝御奉天門特以頒示,群臣莫不引領快睹,頓足駭愕,以為稀世之罕聞中國所未見。”不過,這一時期,無論下西洋之人還是此后明人都將鴕鳥稱為“駝雞”,相比之下,我以為宋代丁度《集韻》稱“鴕鳥”更好。至清初編《康熙字典》和《古今圖書集成》時,才“以鳥之名,改(從)馬為從鳥”,改稱“駝鳥”或“鴕雞”。到民國初年編《中華大字典》時始定名為“鴕鳥”。
●斑馬
一般認為,斑馬原產于非洲,中國自來不產。也有意見認為《山海經·南山經》所載“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紋)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戴)之(皮毛)宜子孫”的“鹿蜀”即斑馬,但考察歷代所配圖畫皆不像。從文獻記載來看,鄭和下西洋隨行人員明確描述并引入了斑馬。明代1430年左右成書的《異域圖志》即畫出了非洲花福鹿(即斑馬)。我們推測,清代康雍時期《古今圖書集成》的編者畫師們受此前文獻影響,才把《山海經》的“鹿蜀”畫成了斑馬。
目前來看,中國人中最早接觸到斑馬信息的可能是南宋趙汝適。他在任福建路市舶司時聽說過甚至可能見過斑馬(或者斑馬的圖畫)。他在《諸蕃志》中記載:弼琶羅國“又有騾子,紅白黑三色相間,紋如經帶,皆山野之獸,往往駱駝之別種也。國人好獵,時以藥箭取之”。此記錄與斑馬外形較為接近。斑馬外形確實像騾子,但是趙汝適記載其“紅白黑三色相間”并不準確。但說斑馬白黑兩色相間,紋如經帶,則屬實。在分類學上斑馬屬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駱駝屬哺乳綱,奇蹄目,駱駝科。雖有相差,但同目,二者存在差距但也不甚遠。
鄭和下西洋船隊抵達東北非沿海后,隨行人員親眼看到斑馬并做了記載描述。《瀛涯勝覽》記載阿丹國(今也門亞丁地區)有花福鹿:“如騾子樣,白身白面,眉心隱隱起細細青條花,起滿身,至四蹄。細條如間道,如畫青花。”《星槎勝覽》也提到卜剌哇國(東非索馬里巴拉維地區)產“花福祿(鹿),狀如花驢”。《西洋朝貢典錄》在以上文獻基礎上總結了斑馬基本信息:“有獸焉,其狀如騾,白身白面而青紋,其名曰花福鹿。”
下西洋之人不僅目睹并文字記錄描述了斑馬,還引進了斑馬。鄭和下西洋期間曾經立碑于太倉,碑文《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記載:“永樂十五年統令舟師往西域?!竟嵌际鴩|非索馬里摩加迪沙)進花福鹿并獅子?!薄段餮蟪暤滗洝芬灿涊d,鄭和下西洋船隊購回斑馬供研究和觀賞:“其貿采之物,異者十有二品:……九曰花福鹿。”
鄭和下西洋期間,人們不僅記錄了斑馬,還傳神地畫下了斑馬。1430年左右成書的《異域圖志》就收錄了中國第一幅斑馬圖畫,并簡稱為福鹿。其惟妙惟肖的程度已接近今天的水平。由此,中國人對斑馬的認識了解傳承下來,直至現代。至于“花福鹿”之名何時變為“斑馬”,考察清初《康熙字典》、民國初《中華大字典》斑字條尚無“斑馬”一詞,1939年出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斑”字條始收“斑馬”一詞。
●長頸鹿
長頸鹿原產非洲,中國不產。文獻中提及長頸鹿大約始于北宋。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曰:“撥拔力國有異獸,名駝牛。皮似豹,蹄像牛,無峰,項長九尺,身高一丈余。”海外交通史學者馮承鈞認為此“撥拔力國”即弼琶羅國,在今索馬里柏培拉。比較文獻記載與實物,長頸鹿的毛色花紋的確有些像豹,皆為黃色;頸長身高是其最大的特征。在分類學方面,長頸鹿屬哺乳綱,偶蹄目,長頸鹿科;牛屬哺乳綱,偶蹄目,??啤K酝茰y《續博物志》所說的“駝?!睉情L頸鹿?!吨T蕃志》的相關記述又有了新的內容:弼琶羅國產“獸名徂蠟,狀如駱駝,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后低三尺。頭高向上,皮厚一寸”。趙汝適所提供的新內容包括產地可考,取名由據形態轉為譯音,特別是記下了長頸鹿不同于一般四足動物及家畜的一個顯著特點(前腿長后腿短)。目前推測以上兩人的記述源于來華外國人的口述。
鄭和下西洋船隊抵達非洲東北岸,下西洋人員目睹長頸鹿的風采,并把所見記述下來?!跺膭儆[》記載阿丹國、忽魯謨斯國產麒麟(推斷實系從鄰近的非洲引進的),并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扁口。食粟豆面餅?!薄跺膭儆[》稱其為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其狀如鹿,頭上有獨角,全身長鱗甲,尾像牛,古人以之為祥瑞。同為下西洋之人的記錄,《星槎勝覽》并未采用《瀛涯勝覽》的說法,它采用譯音法稱長頸鹿為祖剌法。保留下來的記載下西洋事跡的幾塊天妃宮碑刻等也是如此。
下西洋之人不僅目睹記載了長頸鹿,并且引入了長頸鹿。《瀛涯勝覽》記載,寶船隊在阿丹國買得各色珍寶:“又買得珊瑚枝五柜,金珀、薔薇露、麒麟、獅子、花福鹿、金錢豹、駝雞、白鳩之類?!蔽餮蟾鲊灿懈S寶船隊來華朝貢進獻長頸鹿的。明代鞏珍《西洋番國志》記載,忽魯謨斯國國王曾“修金葉表文遣使隨寶船以麒麟、獅子、珍珠、寶石進貢中國”。鄭和碑《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記載,永樂十五年“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剌法(等)”?!段餮蟪暤滗洝酚涊d,永樂十二年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亦“貢麒麟等物”。
外國進獻的和明人購入的長頸鹿回國到達京師后,引起當時人們的極大關注。《殊域周咨錄》就記錄了當時有大臣認為此是“麒麟凡三至京師,烜赫昭彰,震耀中外”,其中不乏牽強附會祥瑞之說,但是客觀上較為清晰地記錄了長頸鹿的形貌。由于下西洋之人引入的長頸鹿多被稱為麒麟,動物長頸鹿與中國古代瑞獸麒麟混用的情況長期持續,民國初年《中華大字典》對“麒麟”(或“麒”“麟”)按傳統仍解釋為傳說中的瑞獸,但其所附麒麟圖則是長頸鹿。直至1939年的《辭源》始收有“長頸鹿”條。
鄭和下西洋帶回珍獸的意義
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亞非眾多國家和地區觀察、記錄、介紹、引進了一些中國未有的或當時已少見的珍禽異獸,豐富了中國古代的動物學知識,有助于動物學的發展。
下西洋人士所引入的這些珍禽異獸及相關見聞,使中國人對相關動物的認識了解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以當時(15至16世紀)的世界范圍內動物學發展水平為對照,這些認知可以說是很高的,甚至可能是最高水平。對比同時期西方相關認知而言也毫不遜色,甚至某些地方還要勝之,直至清代中葉開始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動物學發展越來越落后。
譬如關于犀牛的認知,明末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曾記載:印弟亞(印度)“有獸名獨角,天下最少,亦最奇,利未亞(即利比亞,指非洲)亦有之。額間一角,極能解毒”。又云:“勿搦祭亞(即威尼斯)國庫云有兩角,稱為國寶。又有獸,形如牛,身大如象,而少低。有兩角,一在鼻上,一在頂背間。全身皮甲甚堅,銃箭不能入?!^大尾短,居水中可數十日。……其骨肉皮角牙蹄糞皆藥也,西洋俱貴重之……”(見《職方外紀》卷一《印弟亞》)對比鄭和下西洋后中國動物學對犀牛的綜合認知,艾儒略提供的犀牛新知識相對有限。
至于本講座講述的鄭和下西洋引入的其他四種動物,艾儒略《職方外紀》卷一《亞細亞洲》、卷二《利未亞洲》均無提及。直至清初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才有所論及。對于鱷,南懷仁記載:“厄日多(即埃及)國產魚,名喇加多,約(長)三丈余。長尾,堅鱗甲,刀箭不能入。足有利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色黃,口無舌,唯用上腭食物,入水食魚。登陸每吐涎于地,人畜踐之即仆,因就食之。見人遠則哭,近則噬。冬月則不食物。睡時常張口吐氣。有獸名應能滿,潛入腹內嚙其肺腸,則死。應能滿大如松鼠,淡黑色。國人多畜之以制焉。”(見《坤輿圖說》卷下《利未亞洲·東北》)南懷仁介紹的鱷和中國知識界已知的差不離。但他講的能制服鱷的松鼠大小的“應能滿”是一種獴,獴是毒蛇的天敵,也可能吃食各種蛋卵(包括鱷魚蛋)。但南懷仁說它能獵殺鱷魚則屬無稽之談。
關于鴕鳥,南懷仁講:“駱駝鳥,禽中最大者。形如鵝,其首高如乘馬之人。走時張翼,狀如棚,行疾如馬?;蛑^其腹甚熱,能化生鐵?!保ㄒ姟独ぽ泩D說》卷下《南亞墨利加洲》)他的介紹相對此前國人的記述更加簡略,而且說鴕鳥“其腹甚熱能化生鐵”更是夸張。且南懷仁誤將駱駝鳥(即鴕鳥)記為產于南美洲,南美洲棲息的不是鴕鳥而是美洲駝。
再如長頸鹿,南懷仁講:“亞毘心域(指埃塞俄比亞/依索比亞)國產獸,名惡那西約(指虛構神話動物,明清指麒麟)。首如馬形,前足長如大馬,后足短。長頸,自前蹄至首高二丈五尺余。皮毛五彩。芻畜囿中,人視之,則從容轉身示人,以華彩之狀?!保ㄒ姟独ぽ泩D說》卷下《利未亞洲》)對長頸鹿的這番介紹過于簡略,對其觀察也不細致。
至于斑馬,艾儒略的《職方外紀》、南懷仁的《坤輿圖說》只字未提。西方稱斑馬為hippotigris,意為“馬虎”。17世紀以后西歐文獻才開始有對斑馬的零星記載和提及,“斑馬”這個詞的英、法、德、西、意、俄等國對應詞匯才逐漸見于歐洲知識界,18世紀以后才有對斑馬稍詳的介紹。
當然,艾儒略、南懷仁等人并不能完全代表當時西方動物學最高水平,但他們的相關記錄至少也能夠反映西方知識界的一般水平。另外,這一時期中國知識界對以上動物的認識水平雖然相對要好一些,但也仍停留在動物志、地理志的層面,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不過同時期的對比結果,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古代動物學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