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冰:畫出一座城市的靈魂
2024年冬天的第一場雪來得有些晚,細細簌簌地下了一晚上,下得天地一片潔白。第二天的氣溫驟降,有厲風凜凜。按照計劃,范一冰要去爬香山。不是去看雪后的香山景致,而是要去觀察一位環衛工人。秋后的一天,她和幾個好友相約到香山看紅葉寫生,偶然注意到了一個環衛工人,那人一身混同紅葉顏色的橘黃色服裝、鬢角斑白的頭發、以及不經意抬頭間流露出的淡然而滿足的眼神都給范一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一冰已經記不得是什么時候開始關注環衛工人的了,好像是在一個黃昏,她如尋常一樣開著車子回家,停在經常路過的那個路口。不經意間看見一位環衛工人走到她的車旁邊,低頭撿起了一個垃圾,嫻熟而平常地走向了路邊的垃圾桶。其時,一抹橘紅色的殘陽襯照天邊,暖意融融,環衛工人身上的橘色制服,讓他像是從那斜陽的殘影里走出來的。范一冰的心瞬間就被這個畫面震撼到了,她第一次感覺到這群都市勞動者背后散發的光芒,那是真正的光,與落日余暉交映,天人一色的美。于是,她決定要畫這些城市的最美勞動者,他們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默默地勞作,不論清晨與黃昏,不為人們所關注,卻時時刻刻讓這座城市擁有著清潔和美。從那以后,她經常背著相機拿著速寫本,追逐那些環衛工人的身影,隨時隨地描摹,不停地勾勒。有時候,還會走上前進行攀談,并把自己的畫拿給他們看,讓他們提出看法和意見。
范一冰說,其實自己最初還真是沒有關注過這些最最普通最最平凡的人群。她曾經一度特別關注現代都市題材,專門畫都市里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知性的白領或是中產階級。為了完成這些畫作,她常常跑到北京最國際范的CBD、最時尚潮的三里屯去寫生,坐在繁雜喧囂的街邊,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仔細打量走過眼前的每一個時髦女性,快速地勾勒下她們潮范兒十足的舉止和現代氣息濃郁的裝飾,精心捕捉這些女性背后的故事,由此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以《都市閑情》命名的畫作,這些畫沒有跌宕起伏的敘事,沒有復雜的畫面構圖,只是通過簡單的線條與造型,反映都市女性外表下隱藏的種種復雜內心和獨特感受,目的是表達當代都市女性群體的慵懶、憂郁、迷茫與彷徨。創作視點的轉變是在2015年,她去甘肅寫生,那是她第一次踏上西北的土地,戈壁灘的壯美和蒼涼,大漠風煙的寂寥和蕭索,石窟壁畫的悠遠和神秘,以及絲綢古道上那駝鈴的悵然與慨嘆,給了她的心靈重重地撞擊,大西北的雄渾愴然和大西北人磅礴且樸實的靈魂,給了她嶄新的靈感之源。回到北京后,她創作了大量以西北風情為內容的作品,包括《山魂》、《山情》等一批具有震撼力、融入了真性情的山水畫作。其中有一副作品名叫《老墻》,畫中是一面斑駁的土墻,土坯已然剝落,只剩半段頹垣。在這堵墻的前面有一株枝葉稀疏寥落的樹,不高大也不出眾,卻精神抖擻的。范一冰是想告訴人們,樹格猶如人格,它雖然那么貌不驚人,卻猶如西北的漢子們和婆姨們對生活的向往和執著,以及勃發的生命力。
說起那次西北的寫生,范一冰說收獲的不僅僅是一批風格獨特的畫作,而是讓她徹底打開了創作視野,開始把目光投向身邊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他們人眾且普通,平常又實在,誰都沒有鮮亮的工作和耀目的身份,沒有名利的光環籠罩,都活得尋尋常常,卻都有滋有味踏踏實實。也正是他們平常但實在的生活構建了整個社會最堅實的地基。而環衛工人就是其中一類這樣的人群。
幾年時間,范一冰先后完成了數十幅以環衛工人為主人公的人物畫像,獨樹一幟的視角、鮮明人文關懷特色的風格、飽滿暖意的色彩處理都贏得了業內人士的一眾好評。其中一幅《秋日》是她非常滿意的,曾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還有一副《晚霞》,也備受好評。在這些畫作中,范一冰有意識地在人物的膚色上著重處理,讓人物的膚色和制服的橘紅統一在一個色調里,目的,就是想通過畫作,傳達這群普通勞動者身上散發的平凡光輝和人性溫暖。美術評論家徐恩存先生在一篇解讀范一冰畫作的文章里,談到她創作風格的轉變時說“從都市閑情系列到環衛工人系列,范一冰完成了她創作風格的語言嬗變,這不僅僅是畫作內容的轉變,更是一位藝術家心智趨向深沉和從容的體現。”
范一冰雖然畫過很多環衛工人,但是還真沒有畫過遠離都市守護寂靜山野的環衛工人。她想象著,在一片肅穆的潔白中,在滿山寂寥的沉默里,那一身橘紅會是什么樣的靚麗和奪目,為此,范一冰一直在等待下雪。
冬日爬香山的游客明顯減少。車子很快開到了山下。停車后,范一冰沿著山路迤邐而上,雪后的山路多了些濕滑和泥濘,她爬得小心翼翼。可惜的是,上下一個來回,都沒有看見一個環衛工人。
問范一冰憑印象是不是可以完成畫作呢?
范一冰馬上搖搖頭,抿嘴一笑,說那樣畫出來的人物一定不鮮活,沒有生命力。
的確,好的藝術必定是生活的投影。
這么多年來,范一冰從不閉門造車,一直堅持實地寫生,所有出現在她畫中的人物皆有原型。但凡有空閑,她就會常常行走于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沒有太多明確的目的,只是想捕捉街頭巷尾那些或匆忙或閑適或行走或靜坐的各色普通人,邊看邊速寫。她覺得這些人才是生活的氣息,才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范一冰說,自己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在部隊大院里長大,幼時是懵懂地愛畫畫,后來考入專業的美術院校學習及深造,一路走來,始終對美術創作有著熾熱的熱愛,堅持不懈地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尤其是隨著自己畫作關注點的轉移和開闊,她發現對一個畫家而言,僅僅觀察是不夠的,生活如不能走進去就如同管中窺豹一般,源頭活水也就無從提起。偶然的機會,她從一個朋友那里得知,河南洛陽有一家慈善機構專門給環衛工人做早餐,她便通過各種信息渠道輾轉聯系到這家機構,申請去做了一名志愿者。每天凌晨4點,她就要從自己的臨時租住地,趕到義務早餐點,和那里的志愿者們一道煮粥、蒸饅頭、蒸包子,撈出缸里腌的咸菜疙瘩,熟練地切成絲,用于佐餐。七點左右,環衛工人就陸陸續續地趕過來用飯,她和他們圍坐在一起,喝著粥吃著咸菜,聊著瑣碎家常。那些環衛工人們無一不是既辛苦又疲憊,但是在飯桌上卻時常發出爽朗的笑聲,也會有幾句笑罵和不滿,但飯罷扛起掃把,揮一揮衣袖,照樣熱情洋溢地去迎接早上初生的太陽。這些笑容和笑聲深深地感染著范一冰。在隨后的三年時間里,她幾乎每年都去一趟洛陽的那家慈善機構并三次給予捐款。范一冰說,畫勞動者其實不難,譬如畫農民,畫少數民族的勞動者,那些勞動的場面,那樣舒展的線條,這些都可以在手法上駕輕就熟。但是,畫都市里的日常,畫都市里的平凡,才是一個畫家更有藝術追求更有藝術責任感的體現。
問,環衛工人已經畫了那么多,接下來有沒有新的人群進入她的畫面。
范一冰淺淺一笑,說自己創作從不刻意去呈現和逢迎,隨心而至,皆有感而發。感動不了自己的人和事兒即便呈現在畫面中,也不會有生命力和和感染力。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一定是情緒飽滿情緒四溢。觀畫而窺創作者內心,看圖而知創作者心性。縱觀中外畫界,但凡佳作必定具備這一點。就像英國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所說“世界上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自己仍然會捕捉當下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多數的小人物,洞察他們人生的喜怒哀樂,涂抹他們生活的豐富多彩。畢竟社會生活是由普通和平凡組成,而生命是由淡然和久遠支撐:
“其實,我很感謝繪畫,真的,是繪畫讓我觸摸到了生活本來的面目,讓我看到了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永恒的。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樣‘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在繪畫中找到了自己純粹的靈魂,找到了真實和從容。”
一輪冬日的旭陽晚升,光線柔和且溫暖。
問范一冰,如果不下雪,畫作怎么完成呢?
“不著急,等著下一個雪天就是了。”
說完,范一冰再次莞爾,笑靨淺淺,但意韻真誠實在。
旁邊崖畔一株爬山虎上的藤蔓上猶有一串葉片殘留,色彩早已由翠綠轉為赤紅,艷麗如花,淡淡白雪的映照下,更顯出那紅的珍貴和靚麗。
【王海濱,紀錄片導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會員,出版散文集《清水無香》《北京人》(榮獲2020年北京市委宣傳文化推廣扶持基金項目),出版長篇小說《朝花夕拾1990》(改編成院線電影《小情書》),文學作品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山花》《時代文學》《湖南文學》《讀友》《少年文藝》《北京紀事》《讀者文摘》《海峽》《電影》《牡丹》《小十月》等發表,作品多次入選全國中小學課外讀物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