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稔年豐,心安夢長
一
深扎甘州府城五年了,從清冷到喧囂,從孤獨到熱鬧,寂寥太久差點忘了,這里本應燈火繁華流光溢彩,孤僻不該成為一方建筑的命運。終于,乙巳蛇年的春節伊始,游人的腳步和歡笑豐滿了這里每一個角落。
及至秋風起,天朗氣清溫涼正宜之時,河西走廊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好奇甘州府城滿街道突然多出來許多物件,上前求解才知道是在為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活動做準備工作。作為農民的兒子,我一向對土地和農產懷有天然的親近,萬分期待著節日來臨。
河西走廊的秋天,有與江南水鄉的婉約、中原大地的敦厚都截然不同的一種氣象。它不是悄然而至的,而是盛大、澄澈、近乎慷慨地席卷而來。天空仿佛被一位技藝通神的匠人日夜不休地反復擦洗,最終如一塊巨大無朋、毫無雜質的藍寶石,呈現出深邃、飽和、蘊含無限光華的蔚藍,高遠得讓人望之便心生敬畏。空氣是干爽而清冽的,像新釀的葡萄酒,帶著沙棗花凋謝后殘留的微甜、成熟莊稼稈垛被烈日曬透后特有的焦香,以及遠方戈壁灘吹來的那一絲若有似無、屬于大地的原始氣息。深吸一口,肺腑如洗,一種通體的舒暢感從腳底直貫頭頂。風是這里的常客,卻不再如春風裹挾黃沙時的暴烈,而是帶著一種清冷的力度,拂過白楊樹金黃的葉片,發出嘩啦啦的脆響,如同無數金色的鈴鐺在搖動。這便是河西走廊的金秋了,它以天地為幕,以光與風為筆,為即將登場的豐收節繪制了一幅壯闊無比、氣象萬千的背景。
二
豐收節開幕式過后,人流歡快地散入府城的街巷。我隨著人流,不由自主地被卷入那條已精心布置成“十八鄉鎮豐物展”長廊的寬闊街市。踩著鑼鼓喧天的余韻驟然步入這擁堵熙攘的空間,感官經歷了一次奇妙的切換。府城東街可容兩輛車并排通行,但豐收節里人潮如織,兩三人并肩已是奢望,只消某處駐足片刻便可能令家人失散,回頭必得茫茫然眾里尋他,在秋日的明媚里體驗一把驀然回首終得相逢的小小驚喜。這有限的物理空間,被無限的生活創意與豐收成果填充得滿滿當當,豐盈生活也充實內心,令人流連忘返。
一直都有個感受,竊以為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鄉村卻各有各的風景。果然,豐收節印證了我的觀點。甘州區十八個鄉鎮錯落布置的展廳,每一處都匠心獨具各有所長。農作物拼成的圖案和字體只是昭示物產豐饒的一種形式,真正的成就感來自展架上特色產品得到體驗者的認同和贊美,來自那些有機蔬果給予了耕作者以底氣。
沙井的“玉米拿鐵”將玉米的清爽融入拿鐵的醇厚,少了甜膩豐富了層次,口感獨特別具一格,的確是一種新奇的嘗試,玉米小鎮也因此注入時尚元素,使人向往。若論有機蔬菜的種植和深加工,黨寨首屈一指——接近二十年的深耕細作,硬是把自家的蔬菜送到了一線頭部加工鏈企業,用自己的雙手燙印出了一張新時代“絲路明珠”的綠色名片。
10萬畝耕地,20個村,171個合作社,人均純收入24884元——這些數據讓這里的人們自豪。他們還向我如數家珍般羅列了好一串榮譽稱號,既有國家級的,亦不乏省市區級的認證與肯定。看著他們發自內心的笑容,我深受感動。對于勞動者群體,特別是與土地打了幾輩子交道的農人,最大的成就便是五谷豐登,并通過耕種實現富足。人均純收入兩萬多在物質層面也許不算多么富裕,但誰又能說幸福感僅僅來自純物質的東西?大家共同的追求和期許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精神上的安寧與滿足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富足。
三
甘州府城,據說是按比例還原明清時期的老城仿建而來,依例有城門、城墻圍守。城墻內外,仿佛兩個世界。城外遠山可望,是天地玄黃的寧靜與曠遠;近處水天一色街巷縱橫,穿流的車潮或急或緩,為城市涂抹現代化底色,節日中的城內更呈現出市井煙火的鼎盛與歡騰。把鄉村景致搬進城市,讓復古與新潮并存,新舊碰撞再融合,竟也能奇異地成為和諧的一體。
今日,府城已成為歡樂的海洋。府衙前那片以青石板鋪就的開闊廣場,有藝術家們前來獻藝助興,揮毫潑墨、雕琢點刻,刺繡、剪紙、面塑、糖人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現場表演。想要將藝術品搬進家里懸掛、擺設或珍藏的人們排起了長隊,從各個鄉鎮的展廳那里買來的農產品手里分明已經拿不下了,可還是不忘給精神也安排一場文化的盛宴。
這街巷,是一條物質的河流,流淌著大地最堅實的饋贈。沿著展廳的擺列一路走走看看,一份又一份驚喜接踵而來。由玉米塔、辣椒串、南瓜堆、蔬果畫組成的色彩交響,在河西走廊秋日極致明亮的光線下,飽和度仿佛被調到了巔峰,鮮艷得幾乎要溢出畫面。
你看明永鎮的五彩谷物,仿佛是一片片微縮的農田,透過這些谷物能夠聞到田地里的清香,它們顆粒飽滿、色澤純正,每一粒果實都是一個小小的發光體,閃爍著沉穩而驕傲的光芒。這是豐收的基石,是千百年來農業文明安身立命的根本。梁家墩鎮的手工醋供不應求,聞著酸香,口水不知不覺就被勾了下來。可巧,旁邊來自烏江鎮的展廳里偏還有肥美的虹鱒魚和鱸魚展覽售賣,鎮上的年輕干部們代表農戶親自解說,笑語盈盈地展示著他們用高山雪水灌溉出的有機稻米——頓時便使人急欲拿回家去烹飪,蒸一鍋噴香的米飯,做一道酸辣魚佐餐大快朵頤。我曾在《張掖傳》里專門寫過烏江鎮的水稻種植,那時候還沒聽說烏江鎮在搞錦鯉養殖,短短幾年而已,那里已經建成了上百畝規模的中華錦鯉繁育及鱸魚養殖基地,魚米之鄉實至名歸。甘州,從此又多了一道亮麗風景。
四
來過張掖旅游的人對平山湖大峽谷應該都不陌生,那處壯闊的觀光勝地正是坐落在平山湖蒙古族鄉的行政區劃里。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平山湖蒙古族鄉是甘州區唯一的少數民族牧業鄉,盛產牛羊肉干和駱駝肉,以及備受推崇的駝奶粉。在特色美食之外,也很少有人知道這里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今,牧業、礦業、風電、旅游業是平山湖蒙古族鄉綜合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乳制品是長安鎮的支柱產業之一,長安鎮能人不少,創意也多,本次豐收節就專門布置了一個打卡點,用網紅的形式對接時代流行元素。一塊“我在長安很想你”的牌匾吸引了眾多游人在此駐足流連,排隊打卡的盛景使人一度產生錯覺,誤以為時空折疊到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長安鎮無疑是掌握流量密碼了。
尋著肉香味一路追索,終于找到了源頭——竟是堿灘鎮在現場烤全羊,并分發給游人品嘗。吃一口羊肉,就一顆西梅,解饞又解膩,我只怕以后但凡吃羊肉都會想到堿灘鎮和這個豐收節了。別急,若不喜歡羊肉還有雞肉、兔肉,安陽鄉把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和肉兔都請來助威了。
古人有諺語說:大倉滿,小倉流。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研究甘州區各鄉鎮的取名由來,但是猜測大滿鎮和小滿鎮的得名大約不外如是。顧名思義,靖安、安陽大多亦是同理,名字里就能看出當地人們對安樂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龍渠、三閘、新墩、花寨等鄉鎮的命名則是直接取自地標建筑。自古傳承至今的甘浚、明永,前者關系到甘州城的延續和一座城池的興衰,后者更關乎一段大槐樹的傳說,這里是六百年前河西大移民最后的落腳點。
漫步長街,入目即是這一幅府城秋熟圖。歡快的心情都是一樣的,豐收卻各有各的特點,一如《清明上河圖》渲染的盛世人間,眼前所見所聞要比那“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的圖畫更動人心魄。空氣里滿溢農作物特有的甜香,馥郁芬芳回味無窮,置身其間美好觸手可及,鮮活而熱氣蒸騰的一切總能熨帖心靈,令浮躁退散——接地氣就是這么來的。土地無聲,厚重堅韌宛如記憶里父親皴裂的手掌,溫柔沉靜又似母親油燈下納進鞋底的一針一線。“踩實了、站穩了,走直了你便是個好把式。”半生浮沉總算深刻理解了父親這話里的含義。土地于人從不辜負,全看自己是否愿意踏實耕作。
甜的瓜果、苦的藥材,還有柔韌的粉條、清脆的蔬菜,咸得爽口,辣得過癮,甘州人的味蕾在這節日里異常敏感。尋找心儀的食材,往往會挑花了眼,回過神來才發現一個都沒落下,最后只能對著裝了滿車的物品啞然失笑。一邊告誡自己儉省節約,一邊不由自主再次匯入人潮,支付并拎走農產品。雖然沒有親手耕種也不妨礙豐收的喜悅,畢竟購買力亦是檢驗幸福生活的標準之一。鼓鼓的錢包與琳瑯滿目的農產品形成正比,彰顯著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實效。耕種、收獲與售賣、成交是對土地的信賴,對勞動價值的終極確認。這份由實實在在的物產帶來的心安,是任何浮華都無法替代的生命底肥。
五
物質的極大充盈,如同肥沃的土壤,必然催生精神的繁花似錦。
在多個鄉鎮的文創展位上,這種精神富足表現得尤為生動和耀眼。年輕的返鄉大學生以及新一代鄉鎮干部和農民群眾,不再滿足于僅僅展示原始的農產品。他們將昔日被視為廢棄物的稻稈、麥秸,經過巧手編織,變成了造型別致的花瓶、憨態可掬的卡通玩偶、充滿設計感的燈罩。旁邊,甚至擺著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以“豐收”“農耕”為主題設計的精美首飾和文創用品。
古老的材質與現代的美學理念在此碰撞融合,農產品的價值被極大地拓展和提升。他們售賣的早已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創意,是文化,是一種綠色的生活理念。年輕的面孔上看不到父輩那種面對土地時的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駕馭資源、創造價值的從容與自信。
暮色來得極快,卻也極為壯麗。西邊的天空就像打翻的調色盤,由金黃、橘紅漸次過渡到瑰麗的紫紅,將整座府城、遠處的祁連雪峰都染上了一層浪漫而莊嚴的光暈。當最后一抹霞光被地平線吞沒,深邃的天幕上綴滿了鉆石般的星辰,遙遠高渺如夢如幻。
府衙前和街道兩旁的紅燈籠次第亮起,在清冷的夜空中散發出暖融融的光暈,與天上的星光遙相呼應。豐收節在這片承載了無數歷史傳奇的絲路古鎮的參與中永不落幕,它莊嚴地宣示:真正的豐收,是谷倉的圓滿,也是精神世界的富足;是沐浴在新時代陽光下的物質積累,更是如同河西秋日天空一般,高遠、明朗,充滿無限可能的精神世界。
歲稔年豐,心安夢長。在這條歷史與未來交匯的壯闊走廊上,一首關于土地、人民與時代的新的史詩,正被金色的秋風深情而有力地傳唱,奔向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