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罪與罰”與信仰 ——艾偉《鏡中》論
內容提要:艾偉的長篇小說《鏡中》,是對當下人性和人文精神深度挖掘的力作。作者給我們塑造了當下社會中鮮活而又復雜的知識分子人物形象及其現實命運。作品呈現的是現代人在經歷了生命痛苦的“罪與罰”后,如何實現救贖,如何抵達信仰,如何找尋人性之光的整個過程。作者通過對現代人愛欲倫理變遷的書寫、建筑與人生互為鏡像的呈現、東方主義審美視角下的信仰救贖等層面一步步揭示出來的。這幾個層面既相互關聯,又有著某種層層推演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這引發我們思考:當下人文精神有著怎樣的邊界、產生了哪些危機、又有著怎樣的未來出路。這些是我們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艾偉 《鏡中》 罪與罰 信仰 人文精神
評判長篇小說最為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小說要將人物及其命運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那么如何才能寫出符合現實真實和藝術真實的人物命運,很大程度上是要將主要人物的性格展現出來。人性是復雜的,人物命運的走向經常與其復雜的人性不可分割,這種復雜的人性既與外在的時代背景和生存環境有關,又與自我的個性密切相關。每個人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復雜的人物命運往往伴隨著獨特的個性。特別是對當下而言,時代快速行進的生活流,個體精神和生活的隱秘,讓作家很難捕捉到符合藝術真實和人性真實的生動細節。這大大增加了當下作家創作的難度,也是近年來少有那些公認的、令人振聾發聵的作品問世的重要原因。
艾偉就是一位擅長挖掘特定時代不同人的性格及其背后的人性和命運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鏡中》,是在《風和日麗》《越野賽跑》《愛人同志》《愛人有罪》《盛夏》《南方》等作品的基礎上,對當下人性和人文精神深度挖掘的力作。作者給我們塑造了當下社會中鮮活而又復雜的知識分子人物形象及其命運。作品呈現了幾位主人公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行進的時代,面對愛情、親情和友情而犯下的罪惡。這些罪惡通過一次不同尋常的偶然性事件——車禍一一揭露出來。相應的,他們都受到了現實的懲罰和自我內心的悔罪,最終主人公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和命運的捉弄后,依托自我的精神信仰實現與現實生活的和解和對他者的寬恕、諒解。作品呈現了復雜的人性背后,現代人如何實現救贖,如何抵達信仰,如何找尋人性之光。那么,作者是怎樣呈現的呢?在復雜的現實背后,作者如何揭示了當下人的“罪與罰”?筆者認為,作者是通過對現代人愛欲倫理變遷的書寫、知識性的彰顯與映現人物命運的鏡像敘事、東方主義審美視角下的信仰救贖等,一步步揭示出來的。這三個層面既相互關聯,又有著某種層層推演的遞進關系。實際上,《鏡中》給我們呈現的是復雜現實和人性背后的新型倫理關系。在此基礎上,作者試圖建構當下的新人文精神,豐富人文精神的內涵,揭示當下人文精神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并一定程度上呈現了人文精神的現代變遷。
當下城市人的愛欲與倫理書寫
愛欲是長篇小說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愛欲書寫也許是長篇小說創作者最為青睞的。愛欲是人之為人的基礎,是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統一的表現。恰當的愛欲表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愛欲本身的界限卻是難以把握的。愛欲的缺失是一個人冷漠的表現,愛欲的過度則可能體現著一個人的依賴性。甚至可以說,愛欲過度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占有甚至掠奪。文學作品中往往會將人物的那些不恰當的愛欲表達方式呈現出來,由此情節的沖突、矛盾及其故事背后的人性就開始彰顯出來。特別是在當下現代化城市中,因交通和現代媒介的發達,城市人有了更多表達對他者愛欲的可能,社會的開放催生了愛欲的進一步解放。如果說過去的文學對愛欲的書寫主要集中在對愛欲受到禁錮的批判上,那么近年來在更為開放時代背景下的愛欲書寫,主要集中在對愛欲解放后的反思上。艾偉《鏡中》就將當下城市人的愛欲及其背后的復雜性呈現了出來。實際上,艾偉本人對愛欲就有著深刻的認知,在《鏡中》的附錄中,作者就借助比安奇的口吻說:“在每一種文明中,愛欲始終是一種令人不安的、隱秘的議題。沒有愛欲,便不會有史詩,那么神話、故事和根深蒂固的個性便不會存在?!?古代西方哲人巴門尼德說,愛神是元始第一,是造物主,是一切事物所從出的原則?!皭塾麑⑸械拿馈⒅辽坪蜕袷バ匀跒橐簧怼?。由此可見,愛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在當下的文學批評中,很多研究者容易忽略這一點。實際上,諸多中西方經典作品中,愛欲都是故事和情節發展最為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如西方文學經典《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中國文學經典《紅樓夢》《圍城》《白鹿原》《廢都》等。在《鏡中》里同樣如此,愛欲成為作品中主人公性格生成的基礎,也是整部作品故事發生的“導火索”。
《鏡中》以主人公莊潤生遭遇生命中極為慘痛的無常事件開始:他的妻子易蓉帶著女兒一貝和兒子一銘酒后駕駛遭遇車禍,女兒和兒子當場死亡,妻子也遭受重傷。但實際上,作者重點是想經由這一偶然性無常事件的外殼,揭示幾位主人公背后不為他人所知的隱秘。莊潤生和妻子易蓉、好友甘世平的復雜關系也慢慢浮現出來。莊潤生深愛著易蓉,他心目中的易蓉是一位融美麗、大方與顧家等為一體的完美女性。但是自從他們生下兒子一銘后,他們的關系就越來越遠了,主要是易蓉對潤生越來越冷淡。但實際上,易蓉根本不是莊潤生心目中的樣子,她從小被領養、內心悲觀、喜好飲酒,并有著復雜的家事和家史,自我甚至有著“放蕩”的經歷,曾經為了報復養母,與養母的情人發生過關系。結婚后,她只是按照莊潤生喜歡的樣子在活著。易蓉不喜歡天真而固執的莊潤生,她選擇和莊潤生結婚完全是為了改變當時不堪的現狀。她真正喜歡的人是莊潤生的好友甘世平。甘世平冷靜而又熱情的性格,讓易蓉能夠發現真正的自己。當易蓉和甘世平成為情人后,易蓉背后的神秘面紗才慢慢揭示出來:她愿意與甘世平分享自己不幸的家事和過往并不是很美好的童年經歷,她帶著甘世平到養母給自己留下的舊宅,這個舊宅莊潤生從來沒有見過,舊宅藏了許多酒,當易蓉苦悶或心情不好時,都會到這里來飲酒消愁。正是因為一次酒后駕駛,易蓉葬送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的生命。為此,莊潤生、易蓉和甘世平都開始自我“罪與罰”的道路。莊潤生以為是老婆易蓉發現了自己和情人的關系,在追蹤的路上才發生了車禍。于是莊潤生無比悔恨,曾一度想到自殺,無奈之下選擇到西部捐建一貝和一銘小學進行悔罪,后來到了緬甸經歷了被監禁的痛苦折磨。他也因此和自己的情人子珊分手,并安排子珊到美國去。他在緬甸被逮捕和監禁,最后是子珊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發現并拯救了被監禁的他。
正是這復雜的愛欲關系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也牽引出了《鏡中》故事的多重空間??梢钥闯觯瑳]有易蓉和甘世平之間不正當的愛欲關系,沒有易蓉對酒的貪欲,也許這場災難就不會發生,那么也就沒有后面所有的故事和情節的導出。同樣的,沒有莊潤生、易蓉、甘世平之間不正當的愛欲關系,可以說就沒有這部小說的骨骼,也就沒有這部小說的誕生。從這一意義而言,愛欲構成了這部小說中故事事件和情節的“導火索”。此外,愛欲是人的天性,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和基礎性元素,也是區別不同人物獨特性的重要參照。人物表現出什么樣的愛欲,也許就注定這樣的人物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在作品中,潤生天真而固執,世平冷靜且熱情,他們性格的形成無疑與他們本性中的“愛欲”傾向有著直接的關聯。我們知道,與甘世平相比,莊潤生出身更好、能力更強,但是易蓉卻不愛莊潤生,她愛的是甘世平。原因為何,也許從他們三人的性格和各自愛欲的不同傾向可以清晰得出。
愛欲傾向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倫理觀念的差異,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最為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倫理和情感的變化。這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鏡中》里,作者寫到了多重倫理關系。既有不同代際的倫理關系,又有婚姻倫理關系,還有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等。這些倫理關系一方面彰顯的是當下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錯綜復雜,另一方面更是人性的矛盾性和復雜性的體現。
在不同代際的倫理關系方面,長輩對晚輩往往有著較大的影響。原生家庭所形成的倫理關系,直接影響了晚輩倫理觀念的形成。莊潤生與其父親之間的父子關系、易蓉與母親之間的母女關系,都對莊潤生和易蓉后來性格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莊潤生的父親從事建筑行業出身,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不融洽。父親在做副校長的時候曾經有過外遇,這使得莊潤生和父親的關系越發緊張,也讓莊潤生變得非常內向。莊潤生后來從事建筑行業以及有了情人子珊,也許與父親的這種經歷有著較大關聯。易蓉的母親是一位昆曲名伶,易蓉親眼看見母親與不同的男人發生關系,易蓉不喜歡這樣的母親。這都對后來易蓉倫理觀念和情感世界的變化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易蓉一直對母親懷有恨意,她之所以選擇嫁給莊潤生就是為了擺脫與母親的關系。但實際上,易蓉是不可能真正意義上擺脫掉這種影響的。母親死后為她留下的老宅,又成了易蓉擺脫莊潤生和脫掉“端莊”的外衣以及展現自我真實的空間所在。
作品中呈現最多的是婚姻倫理關系的變化。從社會屬性上講,婚姻是對愛欲的保護;從自然屬性上來看,婚姻則是對愛欲的束縛。傳統社會中的婚姻關系,人的自然屬性往往要服從于人的社會屬性,也就是過去的婚姻雙方特別是女性要絕對服從于某種婚姻制度和規約,人的自然愛欲屬性則被壓制在人性深處。然而在當下這樣一個相對開放和現代化的社會,雖然人的自然屬性依舊要在一定的社會屬性上運行,但是人的自然屬性往往有了某種釋放的通道,這樣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就可能產生碰撞和交流。這種碰撞最明顯的就是當下婚姻倫理關系的變化。莊潤生喜歡妻子易蓉,但他也有情人子珊,而易蓉只是表面上喜歡莊潤生,“易蓉嫁給潤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出于對潤生的愛,她只是想逃離養母,逃離這幢舊宅,而潤生剛好是一個適合結婚的人”3。甘世平是莊潤生父親的秘書,他們保持著好友的關系,但甘世平卻和易蓉保持了很多年的不正當關系,而且莊潤生自以為是他和易蓉生的兩個孩子一貝和一銘,都是甘世平和易蓉兩人所生。值得一提的是,莊潤生和子珊之間保持著微妙的情人關系,兩人非常相愛,莊潤生是子珊的崇拜對象,子珊自愿成為莊潤生和易蓉之外的第三者,而且并沒有對莊潤生提出過什么要求,心甘情愿維系著這種微妙的關系。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一次偶然性的車禍事件,他們表面上仍能維系著這種看似和諧的婚姻倫理關系。易蓉知道莊潤生有了情人,但也不會說破,甘世平更是知道莊潤生和易蓉的一切,也不愿意打破這種平衡。但是這些倫理關系明顯違背了傳統意義上的正常倫理關系。這是自然的愛欲和社會關系的矛盾,也是人性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悖論。
為什么這種不倫的、混亂的倫理關系能夠維系下去?一方面是因為當下社會的開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自由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與當下人精神的虛無、情感的荒蕪有著直接的關系。當下人表面上看似忙忙碌碌,但實際上內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處于一片荒蕪的狀態,他們只能依托對自然屬性的找尋,來彌補精神世界的荒蕪。那么,這樣錯綜復雜而又隱晦的人物關系及其背后的人物命運,作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這無疑是一個大的挑戰。
知識性的彰顯與映現人物命運的鏡像敘事
如果說愛欲主要是一種天性使然,那么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或者職業中的表現,很多是在天性基礎上后天練就的。愛欲某種層面會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習慣乃至職業的選擇。城市人開放時代的愛欲與城市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職業的興趣和選擇有很多關聯。而對知識分子書寫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對知識分子職業性或專業性的書寫,進而在作品中呈現出知識性的元素。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展現長篇小說厚度和深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作品中對知識性的呈現。這一知識性不是對知識的簡單傳遞,或為達到獵奇炫技的目的,而是要借助知識的呈現,服務于作品主題的彰顯、人物的塑造、語言的表達和思想情感的傳遞等。特別是在知識分子題材作品中表現尤為明顯:錢鍾書的《圍城》中對方鴻漸的知識和文憑造假的展現,其諷刺的效果猶然彰顯;閻真的《滄浪之水》《活著之上》等作品對大學職稱評審的書寫后呈現的是今天大學中的亂象和人心的復雜;李洱的《應物兄》對知識分子哲學思想和觀點表述其背后彰顯的是當下知識分子理論的富足和面對現實的無力等。作家對知識性的傳遞,是當下這一時代文學創作的必要選擇,是作家表現自我觀點和思想的重要載體,也是表現作品豐富性和厚重感的重要體現。但是,如何將知識真正融入作品是創作中最大的難題,也是對作家創作能力的考驗。
相比較而言,知識分子的職業較為單一和專業。特別是像《鏡中》中的主人公所從事的建筑業,更是專業化、精細化的職業。作者艾偉是建筑學專業出身,在《鏡中》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書寫了主人公莊潤生的建筑生涯。可以說,建筑已經融入了莊潤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在生死危難和彌留之際的莊潤生,想到的依然是建筑。莊潤生有建筑的家族傳統,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建筑師。這種家族職業的傳承對莊潤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莊潤生父親的建筑經歷也深刻地影響了莊潤生的童年經驗?!俺赡旰?,潤生回憶小時候所經歷的事,覺得真是這種孤單的童年塑造了他,讓他學會了冥想,也讓他因此充滿創造力”4。在建筑中,他能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能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他將建筑業視為一種職業、一種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途徑。他將自己最忠愛的兩個孩子的名字取為一貝和一銘,足可以看出來這一點。他對建筑的熱愛和執著,對建筑展現的天賦以及對建筑理論的深度思考,已經成為展現他性格面向極為重要的參照。
作家對知識的傳達,其最主要目的或潛在訴求,是借由知識的書寫來服務于作品主題的建構、人物的塑造、思想情感的傳達甚至現代話語的表達等。在《鏡中》里,作者就巧妙地借用建筑及其背后所包含地知識性元素,用鏡像敘事的方式,恰當的將作品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及其背后的人物命運展現出來。作者所建構的建筑學特別是主人公莊潤生所忠愛的東方建筑學,其背后所具有的對稱性、秩序性等特征,與作品中互為鏡像的人物有著直接的關聯。換句話說,作家對建筑學這一知識的呈現,主要服務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人物背后情感的傳達,進而為彰顯作品的主題思想服務。在這里,建筑不是建筑本身,而成為主人公內心的外化。作品中呈現出的夢境與現實、父輩與子輩、入世與出世、精神與肉體、黑暗與光明、愛與嫉妒、愛與恨等,都形成了一種對稱或鏡像關系。主人公莊潤生曾經用鏡子設計建筑。這里建筑的對稱性、鏡子本身等明顯有了隱喻特征和意義。對稱、鏡子都可以折射出一種鏡像,這種鏡像可以是自我與他者的鏡像,也可以是自我內在的鏡像。
在自我與他者的鏡像關系中,莊潤生與甘世平在性格方面就是一對鏡像關系。莊潤生認為:“他依舊覺得世平像是他人生的監管者,覺得世平的背后站著自己的父親?!?子珊與潤生二人也形成鏡像關系,“潤生像一面鏡子一樣矗立在子珊面前,從這面鏡子里,子珊照見了完美的自我,猶如一位優雅的公主一樣的自我”6。在自我的鏡像中,現實中的自己和內心深處的自己有時候并不一致,形成一種鏡像,如“潤生知道自己變得有些乖張。在另一個維度,有一個正常的、理性的自己在肉身的上空看著他,并對他的行為做出判斷”7。莊潤生、易蓉和甘世平三者也形成一種互為鏡像的關系。因為莊潤生天性的執著和天真,導致他幾乎將全部的身心都專注于自己鐘愛的建筑行業,某種層面上忽略了自己忠愛的妻子易蓉,成為易蓉不喜歡的樣子。對建筑的愛同樣是一種愛欲,莊潤生甚至可以將建筑視為自我的理想和信仰,但是易蓉卻對此不感興趣,也許莊潤生在建筑職業上越優秀,越拉開了與易蓉在情感上的距離,這也是他們婚姻中很難處理的一對矛盾。相反,甘世平作為行政人員,卻能更好地處理職業與日常生活以及情感之間的關系。雖然,在專業上他沒有莊潤生的天賦和能力,但是他能很好地從對專業的鉆營中走出來,將日常生活和職業劃清界限,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日常生活與情感中去。相比較而言,他的生活沒有莊潤生的莊重,多的是一種自在和輕松,這是隨性的易蓉不喜歡莊潤生而喜歡甘世平的重要原因。他們三者身上都有對方內心喜愛的樣子,也有對方缺失的元素。就這樣,他們在互為鏡像中形成了一個閉合的情感鎖鏈。
現實中人的愛與恨就像建筑中的光與暗一樣,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是一個矛盾體。人類總是在矛盾與復雜中尋找著對稱與秩序。但是,人們既向往永恒的秩序,又想破壞這種給人帶來壓迫感的秩序。這是作者通過鏡像敘事展現出的人性的矛盾性與神秘性??梢姡髡呓栌山ㄖW知識的傳遞,達成一種巧妙的鏡像敘事,進而將不同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及其背后的人性和命運揭示出來,使得整部作品不同情節間環環相扣、相得益彰。
東方主義審美視角下的救贖與信仰
對于大多數生命個體而言,由于“良知”的存在,經歷了生命的“罪與罰”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個體的回憶與反思,并伴隨著漫長的救贖之路。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任何人都會犯錯,也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自我救贖?!熬融H”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近年來很多作家在作品中重點呈現的主題。自我救贖是主體重新認知自我、改變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自我懲罰和自我悔罪的過程。當主體犯下的“罪”較小時,可以通過自我悔罪的方式得以心靈上的寬慰。但是,人生中有些錯誤或“罪”一旦犯下,是無法通過現實的改變而得以彌補的,甚至是無法通過自我救贖的方式讓自我心靈得以解脫的。這時候,要真正實現人的解脫,可能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讓一個人真正從內心深處寬恕那些自我或他者犯下的“罪”,以一種寬容平和的心態看待這一切。
《鏡中》里,一次極為慘痛的偶然性事件,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幾位主人公各自都在為事件的發生而感到痛心。經歷了無比傷痛的“罪與罰”后,他們以自我的方式進行靈魂的救贖。莊潤生無法原諒自己在妻子易蓉和孩子發生車禍的時候,他依然關閉手機并和情人子珊在一起。當他知道易蓉是帶著孩子去找他和情人的路上發生事故的時候,巨大的罪惡感更是讓他無地自容和不可饒恕,因此他選擇到云南麗江白族村捐建一貝和一銘學校。易蓉知道所有的錯誤實際上是她自己導致的,無法承受已經發生的事實,也無法面對她的丈夫莊潤生和她真正愛著并為之生下一對兒女的情人甘世平,最終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此作為懲罰自我和救贖自我的方式。甘世平雖然看似沒有“罪”,實際上,他內心深處是一個最苦的人,他知道莊潤生和易蓉的一切,正是因為太了解,而且自我又是整個悲劇發生的中間人,所以可以說他承擔了莊潤生和易蓉承擔的雙重“罪”。他不斷地幫助莊潤生,也不斷地向莊潤生揭示出自我和易蓉的關系。在日本為了營救大火中的莊潤生,甘世平全身被大面積嚴重燒傷,他在醫院選擇拔掉注射器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此希望從內心中得到莊潤生的諒解和自我心靈的救贖。他們為什么選擇救贖,甚至為此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許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心深處還有對于光明和愛的信仰。但是這種信仰,是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后才出現的。特別是莊潤生,這樣一位優秀的、高智商的建筑學家,當自己忠愛的妻子和自己關系變得冷漠,甚至知道妻子和自己的好友生下兩個孩子后,依舊選擇了寬恕和諒解。那么莊潤生為什么在經歷了生命的“罪與罰”后能夠做到這一點,也許這與莊潤生在經歷了現代化和東方主義審美浸潤下的信仰堅守是分不開的。
所謂東方主義審美,是建立在東方文化和東方哲學等基礎上的文學審美認知。“東方審美的因果關系,東方的均勻對稱,固守著‘和為貴’的原則”8以及無為而治、陰陽相對、得道歸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元素,成為構成主人公莊潤生信仰的基礎。莊潤生對建筑特別是東方建筑的癡迷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信仰的高度。建筑中光明與黑暗的對立,讓他看到了人生中要始終尋找光明的力量,他將建筑中的理念用于理解人世間的諸多問題:“這人間有很多不堪和污穢,可終究是值得留戀的?!?他對建筑的信仰實際上也是他人生中的信仰。在莊潤生的腦海里,充滿了對于陽光的向往和良知的認知。建筑中的光與暗、黑與白同人生中的純潔與污穢、愛與恨有著某種通聯之處。莊潤生熟知古典東方主義哲學,他設計了很多頗具東方禪宗式的建筑。“潤生的地宮建筑以及光線的運用,被著名的意大利建筑設計雜志Domus譽為‘巢穴主義’。”10“但潤生的‘巢穴’不是暗的,而是明亮的、光影斑駁的,做到了地下的‘陰’和光線的‘陽’完美結合。Domus認為這種設計理念源于中國的陰陽哲學?!?1這種陰陽哲學實際上背后彰顯的就是莊潤生的信仰,他總能從生活的暗流涌動中發現光明和亮點。“他意識到人類對洞穴有著天生的親近感,而光線就是人靈魂的形式,或說是神的形式?!?2在這里,他將光線、靈魂和神聯系在一起,這是他在接下來的生命遭遇中能夠實現寬容和諒解的重要原因所在。時間和寬容能夠化解一切仇恨和不平,正如山口小姐之所以選擇莊潤生來設計她的建筑,是因為,她說道:“世事無常,一個人只有體驗到生命的無常后,才會理解我想要的設計?!?3山口小姐作為一位八旬老人,她的哥哥和弟弟都死于長崎原子彈爆炸中,她人生中所經歷的傷痛以及她面對和處理傷痛的方式,也影響了莊潤生接下來的人生選擇和處世哲學。
值得一提的是,莊潤生的世界觀中明顯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的元素。他選擇到邊境去支教和悔罪,這是在用孔子的實用主義的行動哲學擺脫人生中的虛無感和罪惡感;他用老子道家的“知其白守其黑”的處世哲學,選擇原諒他者的罪惡和放棄對他者的仇恨;他跟著飛來寺的方丈釋惠澤讀佛經,他知道“經文里有一種包容整個宇宙的氣勢,一種替整個宇宙建立了一套尺度和秩序的宏愿,一種完全超越現世的精神圖景,仿佛真的存在一個至大的主宰,存在奇妙的生生不息的輪回”14。作為科學主義者的莊潤生開始相信命運的存在。他開始“相信因果,接受無常,相信善果可以度人脫離苦海,這樣信眾才有盼望”15。跟著釋惠澤修行,他進入到了“無我”的狀態,這種“無我”讓他解脫。再加上潤生本身就是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正如穆少華所言:“潤生才是有‘大愛’的人,潤生某些時刻看起來像個苦行僧?!?6自我的“大愛”基礎,加上中國傳統哲學“儒道佛”的浸染,讓莊潤生的信仰有了更堅實的寄托。
此外,他在緬甸被政府軍逮捕后生命受到威脅的那段經歷,也改變了他對人生和命運的看法。安藤先生作為一個長者的身份曾經告訴過莊潤生:“小伙子,同生死相比,恨微不足道。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通過建筑表達對人間的愛?!?7這一切都成為他信仰的一部分,也都是他后來能達到真正解脫和原諒的重要原因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潤生在緬甸獲救并回到杭州后,他繼續開始了長崎項目的設計,這時候他有了新的設計理念:“他想用光線隱喻人短暫的一生,而這個人里有著他的影子:一個灰暗的童年,一個充滿野心的青年,一個至暗時刻的危機,以及突然的解脫?!?8實際上,這時候潤生已經對自我的人生有了清醒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理念化入自己的建筑項目設計和人生信仰中。最后,潤生經歷了一切的愛與恨與諒解后,他意識到:“在這世上,對蕓蕓眾生來說,活著是最核心的問題,生命的意義也在活著之中。人們來過,看過美景,嘗過佳肴,體驗過人間的酸甜苦辣和血淚歡欣,愛過也恨過,最后總歸要歸于塵土,無一例外。”19這就是主人公莊潤生在經歷了生命中的“罪與罰”后,能夠抵達信仰,并能夠用信仰與自我、他者、生活和命運等達成和解的重要原因。這其中,東方文化、哲學和審美給了他看不見的無窮的力量。這一切成為作者在《鏡中》里實現東方主義審美表達的重要依托。
余論:當下文學的新倫理書寫及其人文精神建構
時代的快速發展催生“新倫理文化”的生成,當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變遷,打破了傳統倫理關系,生成了新型的“財富倫理”“婚姻倫理”等。近年來,張煒的《艾約堡秘史》《河灣》、賈平凹的《帶燈》、魯敏的《金色河流》等諸多作品都注重對新倫理文化的書寫。在此基礎上,他們試圖建構當下的新人文精神,豐富人文精神的內涵,揭示當下人文精神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并一定程度上呈現了人文精神的當代變遷?!剁R中》中,作者通過愛欲和倫理的書寫,揭示當下“新倫理關系”背后的情感現狀和精神問題。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人物形象和性格生成的較為完整的譜系。在這一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新型倫理關系通過鏡像敘事的方式呈現出來。幾個人物之間正像莊潤生設計的帶有鏡子的建筑一樣,彼此互為鏡像、相互映照,他們都在經歷犯下的“罪”后承擔了相應的“罰”。在這里可以看出,今天我們社會的新型倫理關系是復雜的、隱晦的,是深藏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現實背后的?!剁R中》里主人公的“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惡”傳遞出來的“罪”,他們的“罪”與“愛”和“欲望”等糾纏在一起,讓我們難以評判。這些問題的出現既有個體欲望等方面的原因,又與當下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他們犯下的“罪”和承受的“罰”,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他們背后的人文精神出了問題。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些人物新型倫理關系的書寫,試圖建構隱藏在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世界。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探討當下人文精神是一個極為宏大的問題,當下人文精神的邊界也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文學中對人文精神問題的探討,遠不是科學技術、道德法律所能夠解決的,而且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衡量標準。文學中也始終沒有停止對人文精神的探討,孔孟時代的百家爭鳴,“五四”時期以來關于啟蒙和救亡的討論,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討論等都是如此。但是,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開啟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和物質世界的創造中,人的內心精神世界則越來越不受重視,人文精神甚至一度處于荒蕪的狀態。近年來,文化和文學的衰敗和凋零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樣的,這在《鏡中》里的幾位主人公身上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們中有些人情感的危機、信仰的缺失、對于廢墟和荒蕪的無盡沉迷等都是今天人文精神衰敗的直接體現。但是,我們知道,一定要有一個相對的標準來指引著我們的人文精神。對于當下的人文精神的標準問題,既要站在歷史的維度進行衡量,又要有著當下時代的參與。試想,如果沒有一次偶然事件的發生,幾位主人公行為背后表現出的人文精神問題仍舊難以發現。那么,現代社會的人性深處,還有哪些未能探索到的幽暗地帶,作家還可以在何種程度上探尋人性的邊界或深度,這是當下作家的重要使命,也是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好的文學作品總能夠探尋出那些表層之外我們看不到的深邃的人性。
我們之所以感覺到無論是莊潤生、易蓉、甘世平、子珊,還是莊潤生父親、易蓉母親,甚至山口洋子家族的管理者木村、寺廟的方丈等都有問題,可以說都是因為他們背后的人文精神出了問題,或者說他們都做出了超越我們這個時代所能容忍的人文精神的邊界。這個邊界不僅僅是指婚姻、法律等方面的明確界限,而是他們觸動了當下人心理上所能夠接受的、約定俗成的那個界限。當下我們認為,《鏡中》里出現的主人公現實和精神的出軌、方丈喝酒、知識分子嫖娼等都是越過了當下人文精神的邊界。他們面對當下社會,精神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虛無感,面對虛無又產生了難以捕捉的無力感,這是現代社會精神荒蕪、信仰缺失的重要表現。在當下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多人無法找尋心靈和精神寄托的窗口,無法在人性的欲望和現實的秩序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界限,作品中幾乎所有人頻頻越界的行為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也是當下人文精神的最大問題之一。
那么,我們的人文精神的未來出路在哪里,即如何在人的欲望和現實的秩序之間,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出口,而不是呈現出一種持續荒蕪和缺失的樣態呢?實際上,作者艾偉在《鏡中》里一定程度上給出了答案。“倘若既定的價值觀念已不能擔當此任,那就只能去創造一個新的人文精神來。我們無法拒絕廢墟,但這決不意味著認同廢墟。如果把看生活的視角調整一下,心靈的視界中也許就會出現一片燃燒的礦野,那里正孕育著新的生機。”20當下,面對物質和欲望世界的極度膨脹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荒蕪,我們依舊要找到個體欲望與秩序之間的橋梁,既不能無限制地縱容欲望世界的膨脹,也不完全執著于既定的秩序,而是在一種平衡中協調發展,營造一個和諧有序而又有活力的人文精神氛圍。同樣的,正如作品中的主人公莊潤生一樣,無論遭遇什么情況,無論發生怎樣的悲劇,人生中還是要飽有那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有一顆追求“光”的心。因為有時候現實的偶然性或無常性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自身之外的他者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也許我們能夠控制的只有我們自身。也就是說,就像莊潤生設計的建筑一樣,我們要在欲望世界與現實秩序的平衡中不至于走偏,要保持一顆向“善”向“光”的心。只有不斷追求真善美,人性的光芒才能不斷地迸發出來,才能不斷創造出積極的、有力量的人文精神。這是作者艾偉通過莊潤生等人物“罪與罰”的現實遭遇及其背后形成的“新倫理文化”的書寫,挖掘、建構并豐富當下人文精神世界的一種嘗試。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鄉土文學與農村建設運動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1&ZD26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新鄉土經驗與中國當代文學話語體系重構研究”(項目編號:2025SJZD09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艾偉:《鏡中》,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年版,第404、53、137、127、194、116、59、8、8、23、1、5、117、119、128、365、289、389頁。
2 汪民安:《論愛欲》,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頁。
8 蔡圣勤、周新:《李安電影中的東方主義》,《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20王曉明等:《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上海文學》1993年第6期。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