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美鑄魂 ——試論文藝對于新時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強調要做好美育工作。同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以美育人,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習近平總書記在涉及文藝、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是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都強調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問題,其中蘊含著豐贍深刻的美育思想。這些思想對于新時代美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以美鑄魂潤心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孔子“興于詩”“成于樂”的教育思想,還引用了朱光潛先生的名言——“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對美育在培養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重要意義給予充分肯定。孟子說,“仁義禮智根于心”。朱熹講:“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心統性情,確立了魂和心,人所應具備的良好社會品質和精神面貌才會逐步形成。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及優秀文藝作品對于人的影響時,談到了“觸及靈魂”“洗禮靈魂”“鑄造靈魂”與“開啟心靈”“溫潤心靈”“溝通心靈”等問題,深刻揭示了美育作用于人的靈魂與心靈的特點和優勢??梢哉f,美育的真諦,就在于鑄魂潤心,以審美來改良心性、豐富精神、引領人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薄皩W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边@鮮明道出了文藝、美育鑄魂潤心的作用。只有精神之旗舉起來、精神支柱立起來、精神家園建起來,靈魂和心靈才會有信仰、有支撐、有依托。美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容易在人的內心發生影響??鬃铀f的“成于樂”,魯迅主張的以文藝來“立人”,都是講美育對于鑄造靈魂和確立人格的作用。有了靈魂,人生就有了精神性和方向感,人就不只是一種生物性存在,更是一種理性存在、社會性存在。魯迅認為:“凡詩宗詞客,能宣彼妙音,傳其靈覺,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將以詩移人性情,使即于誠善美偉強力敢為之域。”豐子愷也曾說,“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練習繪畫不是練習手腕,而是練習眼光與心靈”。審美是鏡,從中我們可以看見我們想成為的樣子,喚醒自在的理性,鞏固奮進的意志;審美是燈,給心靈指示前行的方向,照亮我們的前途和希望;審美是洗禮,沖刷掉日常生活帶來的世俗化塵埃,讓靈魂煥然一新,恢復其應有的光彩;審美是救贖,當靈魂被市場劫持,被“銅臭氣”裹挾和綁架,美育會站出來擊退世俗欲望的進犯,把靈魂救贖回來,讓它重新成為自由的主體,成為人生的堅強主宰。
心、魂與美連結的中介在于情感。所以,王國維把美育稱為“情育”,認為美育可“使人之情感發達,以達完美之域”。黑格爾曾說,“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覺、沖動和情緒修養成本身就是理性的”。列寧也強調:“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審美教育就是要塑造“人的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的韁繩之下,建設一種理性的“生命力被提高的感情”。正如蔡元培所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庇捎谝欢ǚ秶鷥壬鐣r值取向的功利化傾向,一些學生的情感常常背負了許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東西、被功利目標所支配的東西,使情感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甚至欲望化、荒漠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皩徝缼в辛钊私夥诺男再|”,美育就是要去除世俗化和功利化束縛,把純真的情感從物欲的冰水之中打撈出來,把“詩和遠方”交還給人生,并賦予人們崇高而堅定的理性精神和進取力量。
二、堅持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芍^抓住了美育的根本。魯迅曾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藝為什么能“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文藝之所以能發揮美育的作用,“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就在于進步的優秀文藝作品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傾向和先進的價值觀取向。我們講立德樹人,就是要樹立起先進的價值觀取向。審美是真與善的橋梁。美育就是要以美的內容和方式培育人們的道德感,增強人們的道德意識,提升人們向真向上向善的道德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边@些論斷為我們堅持立德樹人、改進美育教學指明了方向。
早在漢末魏初,“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就曾講:“藝者,所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根干也?!逼渌枷雽嶋H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以藝(美)育德”。蔡元培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濒斞敢仓赋觯骸懊佬g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物質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膚淺;今以此優美而崇大之,則高潔之情獨存,邪穢之念不作,不待懲勸而國乂安?!泵烙?,追求的是指向積極價值的美,是向真向上向善之美,是以德為基石和底色的美。真善美是文藝永恒的價值??梢哉f,正是這樣的永恒價值,使優秀文藝作品具有了“以美育人”的意義和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要求文化文藝工作者“堅持以明德引領風尚”,其中就包含著以美明德育人的深刻思想。
美育是真善美的綜合施加。我們以往有時為了強調德育而忽視了美育,有時又會為了強調美育的獨立性而把美育和德育生硬而截然地區分開來。實際上,美育和德育是連在一起的,美和人發生關聯,產生影響,滋育出來的就是德。育德是美育的核心,立人必立德,審美對于人生的真義和價值正在于此。真善美相統一是美育的基本內容和實質所在:真——更多地強調思想性,善——更多地強調道德感,美——更多地強調情感性,這三者綜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完整的審美教育。美育不能為了強調其獨立性、特殊性,而把思想性剝離出來交給智育,把道德感剝離出來交給德育。如果把這二者都剝離了,美育還剩下什么呢?誠然,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強調精神和心靈的教養,但如果沒有思想性和道德感,情感就會失去方向,精神和心靈也會只剩下一個空殼,步入迷途和困境,還怎么來落實情感的教育呢?我們所說的“五育”——德、智、體、美、勞,應該說,不是五個并駕齊驅的、等量齊觀的范疇,德是統率性的范疇,是根柢性存在,智、體、美、勞四者都應以育德為其根本和基石。
三、用美善戰勝丑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边@是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同樣也適用于美育工作者。美育作為德的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抑制泛濫的物欲,凈化人們的心靈,修復人們破碎的道德感,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使人們能夠樹立起一種人文情懷、道德向往和崇高品質,為人生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和道路。美育的根本是“成人”,“成人”先要“立人”,“立人”首要的就是“立魂”“立心”“立德”,這就是要為人生找到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對于美育工作者來說,他們不僅應該是構建者——培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應是守護者——守護靈魂憩園的園丁,也應是拯救者——拯救和打撈陷落的靈魂的戰士。這里共同的目標就是用美善戰勝丑惡,美育的力量正在于此。
“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绷暯娇倳浽谶@里明確提出了抑揚統一、破立結合的美育過程。一些美,比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廉潔之美,往往就是在美善與丑惡的劇烈斗爭中呈現的,這樣的美給予人的就是對于善的肯定、對于惡的警示。美育既是建構的,以陽光和春風去滋養、溫潤;同時,美育又是解構的——以陽光解構陰霾、以春風解構嚴寒。法國美學家庫申說過:“美的特點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點燃起來,而是使它純潔化、高尚化?!奔儩嵒⒏呱谢?,就內在地包含著揚棄的辯證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感情和信念端正。經過長期美的陶冶,會在不知不覺中使人感到丑惡的東西是不可容忍的。讓美把丑與惡排擠出去,這是教育的規律?!睙o疑,這也正是美育的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美善能夠戰勝丑惡,就在于美善所具有的內在的強烈的征服力、說服力、轉化力和引領力,像魯迅所說的,“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教我慚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或者如歐·亨利筆下的索比,“在他的心里,那圣潔而甘甜的音樂已經掀起了一場革命”,“他要從泥濘中把自己拔出,他要洗心革面,他要戰勝那曾挾制了自己的罪惡”。文藝工作者要敢于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以藝術之美激發起人們高尚、高雅、高貴的趣味和價值追求。用美善戰勝丑惡,須確立起一種內在美,或者說是有深度、有遠見的美。因為這樣的美才更為有力。當然,這樣的美也需要更高的思想修養與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應側重的是對于內在美、深度美、遠見美的展現和培育。只懂得欣賞財富,不懂得欣賞汗水;只愿意欣賞云霓,不愿意欣賞大地;只注重養眼,不注重潤心……內在美、深度美、遠見美被輕忽,我們怠慢的或許不只是思維的深度、美育的力量,更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
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美育關鍵在于“育”,在于浸潤、滋育人的心靈和情感,使其朝著真善美的方向成長。以美育人,既要體現“育”的效果,也要體現“美”的方式。體現著“美”的方式的“育”,其效果才更自然更顯著更恒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薄按猴L化雨、潤物無聲”鮮明道出了美育育人的獨特方式。“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闭怯捎诖猴L春雨的化潤,才有了滿園春色,才有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美育的進程就是使美和人發生“化”與“潤”關系,正如同春風春雨和杏花的關系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時下一些藝術教育不直接就是美育,實際上,它需要美育來引領。沒有美育引領的藝術教育,只是技藝訓練、職業培訓。只有有了美育的化潤,藝術教育才是素質教育,才能發揮其立德樹人、以美鑄魂的作用和功能。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這可謂按照美育規律來實施學校美育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這里的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激勵人,其實就是不同側面或維度的浸潤、化潤,足以令冷者溫、頹者奮、困者悟、俗者雅、狹者廣。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清泉的作用就是浸潤、灌溉,不僅讓學生腦里有識、手中有技,更讓他們眼里有光、心中有夢。藝術教育如果只是生硬的知識講解和技術分析,而沒有充實的審美體驗來浸潤、化潤,那就既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情感、形成人格。至于那些把藝術作品分析作為考點點撥的應試類教育,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談到小說影響人或“育人”的四種“神力”——“熏”“浸”“刺”“提”。“熏”是“近墨朱處而為其所染”的染潤,“浸”是“入而與之俱化”的浸潤,“刺”是“使感受者驟覺”的悟化,“提”是“自內而脫之使出”的轉化。凡此四種,跟王統照在《美育的目的》一文中所說的“啟化涵濡”一樣,都是體現著“美”之特性的“化”與“潤”。梁啟超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毙≌f之所以對于培育主體、培育新人有如此巨大的意義和作用,正在于其“化”與“潤”的美育特質。正如有文學讀者所言:“文學就像一位益友,走近了我,陪伴著我。從此,我不再孤單,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都變得生動鮮活起來?!?/p>
五、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既明確了學校美育的方向和旨歸,同時也指明了美育作為一門學校課程的性質和定位,即美育側重在素養培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美育與此具有全相關性,正如人生與此具有全相關性一樣。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更多地把美育稱作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課程之一的原因。缺少審美素養,人會變得越來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關懷,人會變得越來越隔膜、冷漠。因此,圍繞“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來切實改進美育教學,是美育內涵建設的基本指向,也體現著人的建設基礎工程的時代要求。新時代美育必須堅持以“成人”為中心,以“育全人”、培養“時代新人”為旨歸,回歸人生素養本位,以審美和人文的精神與素養去開掘人生、建構人生、豐富人生、發展人生。
對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業價值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詩意的眼光,則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詩人、藝術家的眼光——真正的審美眼光。不難想象,對于森林,木材商人贊賞之后是砍伐;而詩人、藝術家欣賞之后則是珍惜和愛護。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以審美之我對待自然,就不會有砍伐之虞;以審美之我對待社會,就不會道義旁落;以審美之我對待他人,就不會道德淪喪;以審美之我對待自我,就不會心為物役……這些體現的正是審美素養的價值所在。
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就是關懷人,關懷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學要著重培育學生關懷人、關心人的情感傾向,養成他們以人為本的價值情懷和仁愛友善的價值取向。有學者稱美育是“基于審美經驗的人文教育”,強調的就是美育增進人文素養的特點。人文素養,作為一種塑造人的力量,常常是潛移默化的。人文素養在悄悄改變我們的人際環境,使它更溫馨,更符合人性的自由發展。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寫道:“只有美才能賦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審美趣味才能把和諧帶入社會,因為它在個體身上建立起和諧?!泵烙谷撕椭C地融入社會,并因而也使社會更加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要求文藝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對于美育而言也是如此。成功的美育一定是植根大地的美育,是關切人民和人生的美育。如果美育只在課堂上發生作用,只對于藝術有話說,只是象牙塔里的那套話語,而不能直面生活與人生,那么,它就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內心,發揮鑄造靈魂的作用。生活與人生造就了藝術和美。只有當美育跟人生和生活聯系起來,它才能有真正感動人心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通過文藝引導學生到人民和生活中去,去發現、欣賞現實生活中的原生美,去發現和欣賞勞動者的美、普通人的美,從而激發起他們高尚、美好的情感,進入到或崇高或優美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新時代我們所要倡導的美育。
(作者系求是雜志社編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