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阿勒泰的人——《克蘭河畔》文學共讀會舉行
10月18日,由花城出版社、《花城》雜志、花城文學院主辦的“行走在阿勒泰的人——《克蘭河畔》文學共讀會”在南方出版傳媒北京中心舉行?!犊颂m河畔》作者巴燕?塔斯肯與《民族文學》主編陳亞軍,《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及魯迅文學院的青年作家,青年編輯們齊聚于此,圍繞作品與青年文學創作的現狀作深入交流。南方出版傳媒北京中心坐落于首開首院文化產業園內,毗鄰故宮、北大紅樓、中國美術館等北京文化地標。此次共讀會是花城出版社在南方出版傳媒北京中心的首場活動。

活動現場
活動伊始,作家、主持人阿依努爾·吐馬爾別克簡要介紹《克蘭河畔》,以哈薩克族少年視角講述了這個世紀初阿勒泰的面貌,該書曾于今年9月的阿勒泰·花城文學周首發亮相?!靶聲饷嫔嫌幸恢恍【d羊,而巴燕就是阿勒泰的那只小羊羔”。
對此,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表示,巴燕從阿勒泰到廣州求學,跨越近6000公里的地域與生活的差異變遷,后來在烏魯木齊生活工作、又赴北京學習,這種都市節奏與草原生活的交織碰撞,讓巴燕敏銳捕捉到故鄉的獨特性。巴燕的作品最初發表于《民族文學》,因獨特的文學質感被《花城》關注?!痘ǔ恰泛托陆奈膶W有天然的淵源,一直延續著王蒙、周濤、李娟等作家對新疆書寫的傳統。此次特別推出新人巴燕,既是對新人作家的支持,也期待以《克蘭河畔》為橋梁,讓更多人看見阿勒泰的文化生命力,希望深入土地與生活的創作能在南北文化交融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用“淡而有味道”評價巴燕的文字。他表示,《克蘭河畔》始終體現著人回歸自然本位的書寫,如奶奶對撿蘑菇者的勸阻、爺爺通過羊糞蛋預知馬匹歸來等細節,體現了哈薩克族對自然的敬畏與傳統智慧。同時陳濤也客觀指出,巴燕作為“成長中的一位作家”,可以嘗試拓展風俗、地域等知識、語料,主動挑戰“費力寫作”以提升文本深度,并將個人經驗與阿勒泰的現代性變遷勾連,在游牧文化根基上探索更遼闊的文學表達。
《民族文學》主編陳亞軍亦肯定《克蘭河畔》的文學價值。巴燕以“諾改特村”為文學地標,通過少年的視角書寫阿勒泰的童年、親情與自然,在哈薩克族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性體驗的交織中,構建出獨特的文化詩性,“是小作品,也是大作品”?!睹褡逦膶W》始終秉持多元文化立場,致力于通過“共同體意識” 推動民族文學對話。她向巴燕給出建議:深化作品的思想性與現實性,突破第一人稱敘事“我”的視角,將故鄉的文化材料與現代化進程有機融合;同時警惕同質化表達,“作家的使命就是記錄時代”,最終以南北文化交融的視野,成長為兼具民族性與現代性的作家。

巴燕?塔斯肯
談及創作心得,巴燕?塔斯肯向《人民文學》《民族文學》《花城》和花城出版社表示了誠摯謝意,坦言《克蘭河畔》作為其創作第一步,不會止步于此。這份對文學的堅持,始終離不開故鄉的滋養,身為“非常戀家的人”,文字是他帶走的家鄉的一部分。未來,巴燕將繼續書寫,“把我們民族在當下時代的聲音傳出去,讓大家了解哈薩克族的人生觀,以及對生死、土地的獨特價值觀”。
活動尾聲,魯迅文學院的青年作家們圍繞文本與創作踴躍交流經驗。這場跨越作者、編輯與讀者的深度對話,為青年作家提供了成長助力,亦讓文學創作與大眾閱讀需求緊密銜接,期待未來能催生出更多扎根時代、走進讀者心里的好作品。

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