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本《巴金小說系列》首發(fā)暨憩園講壇紀念專題講座舉辦 讀懂巴金的寬闊與溫柔
“閱讀是對作家最好的紀念,也是對巴金文學遺產與精神力量的重新解讀和全新出發(fā)。一個展、一套書、多個講座與論壇,希望打破大家對巴老好像僅有《激流三部曲》等小說創(chuàng)作模式的印象,讓讀者看到更豐富更多樣化的巴金小說創(chuàng)作圖譜。”10月17日是巴金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這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巨匠,楊浦區(qū)圖書館聯(lián)合巴金故居、巴金圖書館舉辦“巴金的楊浦記憶圖片文獻展”,憩園講壇紀念專題講座同期舉辦。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邱華棟與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巴金小說系列》責任編輯王淑麗、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圍繞《巴金小說系列》展開對談。巴金曾說過:“死,并不是完結。”他還曾引用過一句話“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就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了許多未來”。周立民感嘆:“我想巴金先生終于成了落地的麥子,落在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心里,在更廣闊的土地上,播種著愛、希望、勇氣、責任。”
除了吶喊也有日常溫暖
由巴金故居策劃、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小說系列》昨天首發(fā),這套書以文庫本形式推出,包括巴金《滅亡》《第四病室》《春天里的秋天》等10部小說,以原編單行本為基礎,以作者生前最后手訂文字為底本。
“我們既選擇作者影響較大、為讀者熟知的作品,也重刊久未刊行的作品,以此反映巴金創(chuàng)作原貌和多樣性。”張亞麗透露,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中短篇小說,呈現(xiàn)了巴金早期創(chuàng)作的另一面,包括處女作《滅亡》,之后的《新生》《雪》等,在當時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除了少數(shù)作品在文集或全集里收錄過,大多數(shù)并沒有以單行本形式面世。”
王淑麗在編輯過程中,數(shù)次感動落淚。“這套書相較巴老以往作品反舊禮教反封建的吶喊,更貼近生活的細節(jié),人物的命運日常,包括描寫普通人,比如《砂丁》和《雪》寫上海礦業(yè)工人等,《第四病室》寫病人和醫(yī)患的關系,具有溫暖的力量。”
1925年五卅運動中,楊樹浦近10萬工人參與罷工。近百年前,巴金以楊樹浦一帶的工廠為背景,創(chuàng)造了《滅亡》《新生》兩部經典著作。從《滅亡》里的描寫“紗廠底煙囪里正冉冉地冒著煙,在黑暗的天空中顯得血紅”,到1933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初版的姊妹篇《新生》——“路上沒有一個行人,那靜寂是很可怕的。上面是黑漆般的天空,嵌了許多明亮的星星,卻有兩處紅光把星群遮掩了。一邊是工廠煙囪里的紅煙,一邊是S市底燈光。”小說中關于工廠煙囪、紅煙、燈光的元素,正是對城市工業(yè)記憶的復刻。
“楊浦這片土地在巴金記憶里,留下很多深情回憶,比如他第一次以巴金為筆名發(fā)表的小說《滅亡》里就描述過楊樹浦工廠;他的岳父曾在這里生活過,兒子在這里讀過書;他的一批好友也在這里教過書,比如蕭乾先生等。巴金晚年少數(shù)幾次游覽上海市區(qū),也曾在楊浦留下珍貴足跡。”周立民談到,《砂丁》和《雪》,應該是中國工人題材最早的一批創(chuàng)作。
“把心交給讀者”的叮嚀仍回響
如何拉近當下年輕人與經典的心理距離,讓更多Z世代也愿意捧讀巴金的文字?邱華棟用“四親”形容這套書——做得特別親和、親民、親切、親人。“開本小,便攜,裝幀設計有時尚感,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寬闊的、更溫柔的巴金。”
他分享道,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大門有個精妙設計,就是把巴金的手印、手模復刻在門上。“要想進入文學館,你輕輕一推,就跟巴老的手挨在了一起,仿佛跨越時間與歲月,仍能觸摸巴老的體溫,感受到他對我們每個人的叮嚀,就是要把心掏給讀者,這也是文學對每個作家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