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特別的文學雅集:“回到這里,回到我們溫暖的家”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B座,一本本帶著歲月痕跡的圖書靜靜陳列,它們的作者都是參加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入會三十年專場”的作家朋友們。10月17日下午,結束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參觀后,作家們迎來了一場充滿書香與雅韻的聚會。

李一鳴主持活動
“中國文人有兩大樂事:一為‘藏之名山’以傳后世,二為‘交流唱和’以通心靈。”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表示,各位作家將親筆簽名的著作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正是“藏之名山”這一文化傳統在當代的生動踐行。“每一本入藏的圖書,不僅是時代變遷的鮮活見證、作家心血的凝聚結晶,更承載著在座文學前輩的智慧與深情。今天,我們榮幸地將這批珍貴的簽名版圖書正式納入館藏。”作家代表楊遠新、金萍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簽名版圖書。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接受捐贈,并向他們頒發入藏證書。


作家代表楊遠新、金萍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簽名版圖書。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接受捐贈,并向他們頒發入藏證書
在隨后舉行的“文學雅集”活動中,作家們分散至觀影區、書畫區、棋藝區、茶敘區等特色活動區域,各尋雅趣、自在交流,現場滿是老友相聚的愜意氛圍。觀影時,大家圍坐一堂,沉浸其中,偶爾低聲交流觀感,氛圍安靜而溫馨。另一邊,書畫區的作家們早已鋪開紙筆、揮毫潑墨,或題字寄情,或勾勒人物,筆墨間盡是文人雅韻與創作豪情。

作家申弓寫下“見賢思齊”四個大字
“我剛進入現場,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感便油然而生。”作家申弓起初拿起筆時,還有些慌張,可當寫下“見賢思齊”四個大字后,這份局促便一掃而光。“‘見賢思齊’是我的座右銘,雖說年紀大了,但見到比我優秀的人,我還是要虛心向他們看齊。”參與此次活動,“回家”的感覺總是縈繞在申弓心頭。“在這樣溫暖的大家庭里,我必須加倍努力,發揮余熱、奮蹄前行,創作出更多好作品,才不辜負中國作協的關懷與愛護。”
“老友重逢的喜悅彌漫在文學館的每一個角落。”作家金萍說:“秋天的聚會詩意而溫情。這里是我們的家,是我們朝思暮想的地方,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家,才有了我們三十年的風雨兼程。”在她看來,勤于筆耕,那些從心靈深處誕生的文字,便如種子般隨風遠播,在無數心田生根發芽。但無論它們走得多遠,根,始終在這里。“我們在此相聚,回家坐坐,談心、喝茶、敘舊。在升騰的茶香里,聊聊山河與筆墨,說說生命的韌性與收獲的豐盈。”她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場聚會,更是一次文學的歸家、心靈的團圓、親情的撫慰。“文學三十年,寧靜而致遠,銀發人未老,征途在召喚!我們要像從前一樣,拍拍年輕后輩的肩膀,將我們這代人對文學的赤誠與敬畏薪火相傳,讓我們的家永遠根深葉茂、興旺發達。”
秋日雅集,書香滿堂。一次溫暖的“回家”,為文學的過去與未來,注入了綿長而深厚的力量。
攝影:馮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