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作家們,昨天走進中國工藝美術館
“文學讓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入會三十年專場”走進中國工藝美術館
秋日的北京,散發著和煦深沉的氣息。晨光中,巍然矗立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迎來了一批特殊訪客。10月17日,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入會三十年專場”的作家們來到這里,走進“非遺館”參觀展館基本陳列“文脈華滋”展,從“天工開物”“大國匠作”到“美好生活”,在文明的源遠流長與蓬勃生機中感懷文學初心,體察文學與時代的深切關系。
參觀中,這些半生尋路文學、現已鬢染白霜的作家們全情投入,時而聚精會神聆聽講解,時而三五成群專注拍照。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學家、藝術家用文藝創作記錄、表現的輝煌歷史與新時代美好生活的交響,也激發著大家以文學立心的精神共鳴。

1952年出生的哈薩克族作家夏木斯·胡瑪爾加入中國作協已經37年了。退休13年后,還能接到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的邀請,讓他感到“這是生命中難忘的一個時刻”。連日來,從歡迎儀式、獲贈入會紀念牌,到座談會、寫滿回憶的入會申請表復印件;從參觀中國現代文學館走進文學史,到參觀“非遺館”走進文明史,感受中華民族傳承的理念、智慧、氣度與神韻……他和大家一樣,深深為中國文學、中華文明而自豪。在他看來,今天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速度很快,文學的發展也必須跟上這偉大時代的變革,因此“作家不能停止努力,要不斷地向歷史學習、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學習,不斷寫出優秀的作品,讓人們心中崇高的文學,更好地擔負起反映時代、培根塑魂的偉大使命”。

“這次參加作家活動周,對于我們這些老作家就是一次充電和加油,也是一次立體化、全方位的動態學習。”吉林作家王長元不無感慨地說。回望中華民族博大精深、薪火相傳的偉大文明與前輩文學家、藝術家留下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他更加深切地感到,“文學就是要謳歌時代、謳歌人民,謳歌普通人民的真善美,謳歌我們的美好生活”。憶及當年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他說,正是東北的山水、草木與人民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也成為30多年來始終吸引和鼓舞他堅定初心、執著書寫的不竭動力。“我的筆墨一觸碰到那些鮮活的生活與生命,就感到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王長元說,“是文學讓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參加這次活動,讓我知道自己加入中國作協這個大家庭已有12408天了,我一生大半時間都用在了寫作這件事上。意識到這一點我很高興,因為寫作就是我這輩子最喜歡的事情。”河北作家何玉茹深情地說。連日來,一場場驚喜、一次次感動,溫暖著作家們的心,也一次次拉近著他們與時光的距離。在何玉茹看來,寫作之于她,就如同匠作之于工匠,如一劑安神妙方,令她內心安穩沉靜。何玉茹從小生活在城郊,離城市近,離農村也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在她的身邊此起彼伏地發生著,這讓她感到,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去書寫,“而這是時代對一個寫作者的賜予”。在她看來,正如文學浸潤在文明的長河中得以生生不息,作家的文學感覺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退,“只要內心還有對文學世界的渴望,有對內心真我的深刻體察,寫作者的生命就依然長青”。
“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觀展結束之際,作家們又回到了展覽開篇,在印有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的展墻前拍照留念。大家表示,“還有一肚子的話想說給這個時代”。文脈華滋,在文明的長河中,文學讓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三十年彈指一揮,三十年風華正茂。
攝影:吳玫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