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語言中如何生長” ——訪羅馬尼亞漢學家白羅米

白羅米,羅馬尼亞翻譯家。北京大學博士,現任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主要譯作有《荀子》《莊子》,以及莫言《懷抱鮮花的女人》《天堂蒜薹之歌》《酒國》、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阿城《棋王》、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等。2018年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19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24年獲孔子學院院長紀念獎章。
“思想性使小說具有穿透時代的力量”
宋 晗:白羅米教授您好!您向我講述過您在北京語言大學讀書時的一些生活經歷,那些細節非常動人,可以和讀者分享您在北京學習中文時的感受嗎?中國的語言和文學為什么吸引您,讓您這么多年來將其視為最重要的事業?
白羅米:我和中國已經結緣很久了。可以說,我的人生故事就是我學習中文的故事。我上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漢語,然后一直到高中畢業學習。我很幸運高中畢業那年布加勒斯特大學中文系招生,我參加了入學考試,后來我在那里讀本科,學了四年漢語和英語。當時我們不能申請獎學金,因此,雖然我學習特別認真,是個優秀學生,但讀本科時沒有機會去中國學習。去中國留學,是我當時最大的夢想。我知道早晚會有機會,所以我一直滿懷希望。我大學畢業之后就留校教漢語。在布加勒斯特大學中文系教了一年漢語之后,學校派我去北京語言大學(當時叫北京語言學院)進修一年漢語。作為進修生,我第一個目標是學好漢語,因為我當時在羅馬尼亞已經開始讀博士,所以我想趁這次機會去圖書館和書店收集資料,找專家談談我研究的主題。那些資料對我來說非常寶貴,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無法在網上找參考文獻,不像目前這么方便。另外,我在羅馬尼亞國內是漢語老師,所以我認為自己也應該利用在中國知名大學學習的機會向中國老師學習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學。總而言之,我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的收獲非常大。在北京學習中文的感受,可以用“既興奮又有挑戰”這句話來形容。一方面,沉浸在北京的文化氛圍中,能夠親身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激發了我的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我的學習目標比較多,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時間。
具體來說,能夠親眼看到和聽到那些原來在書本上學到的漢字和詞匯,感受真實的北京文化,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我能夠與中國人交流,這種渴望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學習。學習過程中,每掌握一個新知識點,每聽懂一句中文,都會給我帶來小小的成就感,這些成就感激勵了我繼續前進。
中國的語言和文學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人去學習和探索。這種吸引力主要源于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性。
宋 晗:您將許多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到了羅馬尼亞,其中有古代經典如《荀子》《莊子》,也有莫言、余華、阿城、劉震云、殘雪等當代作家的作品,您最看重小說的什么品質?什么樣的作品會進入您的翻譯視野?
白羅米:我從小時候起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學。我記得我看的第一部中國文學著作是《西游記》。當時我還不到九歲,這部書肯定有不少我不太明白的東西,但是作家筆下描寫的那種神奇的世界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讓我想多看中國文學、多了解中國文化。最初我是被中國傳統文化吸引住了,但后來慢慢就開始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當代文化和當代文學。我以前發現,很多羅馬尼亞人像我一樣對中國各方面都有興趣,也很想通過文學更好地了解中國,但是翻譯成羅馬尼亞語的中國文學著作不算很多。因此,我決定開始翻譯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怎么選擇呢?如果你是譯者,也可以問問自己:“什么作品讓我愿意花上幾個月甚至一年或一年半去靠近?”我常這樣問自己:“這個作品值得翻譯嗎?它進入羅馬尼亞文化后能產生什么意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它就值得我投入心力。當然,每個譯者的標準可能都不同。
我看重小說的品質不少,我在這里可以提到主要的幾個。第一,我會找那些反映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因為讀者會覺得通過這樣的作品他們才能進入中國文明,能讓自己有關中國的知識豐富起來。第二,我會看重語言的獨特性和審美價值。語言是通向小說靈魂的第一道門。小說語言不一定要華麗,但需要精準、有節奏感,并具有鮮明的個性。人物的復雜性與真實感也非常重要。好的小說人物不是簡單的“好人”或“壞人”,而是具有矛盾、掙扎與成長的人。讓我在讀完之后,仍舊能想起某個角色,就像他們是真實存在的一樣。情節可以簡單,但小說應當觸及一些深層的主題,比如存在的意義、社會結構、道德困境、人的孤獨感、歷史記憶等。思想性使小說具有穿透時代的力量。
中國文學在羅馬尼亞的譯介
宋 晗:現今,哪些中國文學作品在羅馬尼亞讀者中間受歡迎?您可以和我們談談中國文學作品在羅馬尼亞的接受情況嗎?
白羅米:在羅馬尼亞,人們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和喜愛并非新近的現象,而是有著長期的傳統和深厚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末,在中國有過留學經歷的羅馬尼亞年輕漢學家們就開始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此后,在羅馬尼亞出版的中國文學和文化典籍數量越來越多。當時,他們致力于直接從中文翻譯中國古典作品,克服了轉譯帶來的偏誤,使譯文更準確,風格上更接近原文。在老一代羅馬尼亞漢學家們的努力下,大量中國文化經典和文學作品被翻譯成羅馬尼亞文,在羅馬尼亞廣泛傳播。在21世紀,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羅中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加強,羅馬尼亞對中國文學的接收方式和傳播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了。可以說21世紀初是中國當代文學在羅馬尼亞傳播的轉折點。莫言是這個現象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懷抱鮮花的女人》《蛙》等作品,都已經被翻譯成羅文。這些譯本發布之后讓羅馬尼亞文學評論家以及普通讀者開始密切關注這位作家。此后,有不少出版社在短時間內開始對翻譯、出版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近15年來,有十幾個中國作家的作品在羅馬尼亞被翻譯出版,其中有莫言、蘇童、余華、麥家、曹文軒、劉震云、徐則臣、張煒、張楚等作家。
2016年,中國擔任布加勒斯特國際圖書展的主賓國。中國50多家出版單位攜2000余種圖書參展,可謂羅中兩國文化和出版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盛會。羅馬尼亞讀者看到了中國近年來出版的優秀圖書和羅中兩國互譯的各類作品。說到中國當代文學在羅馬尼亞的傳播,在這里要強調的是通過羅中兩國作家的對話以及幾位作家的作品發行儀式,羅馬尼亞人民觸摸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時代脈搏,感受到了作家的心靈和作品的境界。
2016年國際書展上舉辦了余華《活著》、莫言《懷抱鮮花的女人》的譯本首發活動。作者余華和布加勒斯特大學的譯者、漢學家一同出席這次書展,這對羅馬尼亞讀者接受中國當代文學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余華受到多方媒體關注,羅馬尼亞具有影響力的媒體均對他進行了采訪。
宋 晗:您是布加勒斯特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兼任孔子學院的外方院長,可以和我們分享您所任職的孔子學院的相關情況嗎?會開展哪些活動?羅馬尼亞的學生對中國的哪些方面感興趣?
白羅米:近12年來,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作為推廣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在羅中文學交流方面作了突出的貢獻,舉辦過許多中國文學作品譯本新書推介會。2015年迎來了蘇童帶領的中國作家代表團;2016年迎來了五名中國著名作家和詩人,其中有余華和曹文軒;2018年勞馬和人民大學出版社副主任來孔院和師生座談。中國作家的訪問和文學學術活動的進行,為中國文學在羅馬尼亞的傳播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自從2013年建立以來,一直致力于讓羅馬尼亞民眾通過中國文學了解中國,以前不僅在首都舉辦或受邀參加一些文學座談會和新書發布會,而且在外地也參加過類似的活動。這樣的活動是為了給當地人民介紹中國當代文學,宣傳這些中國作家作品的羅語譯本。
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和羅馬尼亞作家協會翻譯處建立了伙伴關系。因此,我們一起舉辦過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的研討會和新書的推介會。譯者跟大家分享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經驗,以及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這樣的活動能吸引非常多的觀眾,有的人參加這種活動之后才發現中國文學的魅力,他們以后很容易就成為中國文學的愛好者。
中國當代文學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和中文系的教師們將繼續挑起溝通兩國文學交流的重擔。布加勒斯特大學中文系和孔子學院作為中羅文學互譯的優秀平臺,始終努力促進中羅文學作品互譯,希望通過文學交流架起兩國人民之間民心相通的橋梁。
面對面,讓我們更了解彼此
宋 晗:今年七月,您來中國南京參加了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此行有哪些事情給您留下印象?您最關心哪些話題?您認為翻譯中的哪些問題還應該繼續深入探討?
白羅米: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各國漢學家、翻譯家圍繞中國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展開探討,分享了自己在翻譯中的心得與困境,比如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傳遞漢語詩意、如何處理典籍中的歷史語境。不同語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相互對話讓人感受到“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語言中如何生長”的奇妙。會場上也有不少非常有名的中國作家、學者與譯者的面對面對談,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鮮活的翻譯案例展示。這對我們這些譯者是個非常重要的機會。我們希望參加這種會議時能聽到中國作家們介紹他們的創作,因為這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每個作家,還有他們的創作特點。在討論中,譯者能分享自己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很感激主辦方的周到安排,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學及其文化背景。主辦方安排我們參觀科舉博物館和城墻博物館,還有牛首山和金陵小城,我們看了越劇,感受到南京這個世界文學之都的文化多樣性和魅力。
在分組討論中,參會者提到了各種有關翻譯的問題。我感興趣的問題是:譯文應更忠實于原文內容,還是更注重目標語言的表達效果?還有如何翻譯具有強烈文化色彩的詞匯(如成語、習俗、歷史典故等)?直譯可能導致誤解,而意譯或解釋可能失去原文風味。這關系到“異化”與“歸化”的翻譯策略選擇。我希望譯者能更深入地討論這些問題,而且征求作家們的意見。
宋 晗:為了中國與羅馬尼亞在文學、文化方面更好的交流,您覺得還可以展開哪些活動?您有哪些建議?
白羅米:我認為雙語文學出版計劃可以作出一定的貢獻,推動更多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翻譯成羅馬尼亞語,同時也將羅馬尼亞文學經典及當代作品譯介到中國,還可以舉辦文學節或書展交流,邀請雙方作家參加布加勒斯特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大型文學活動。另外,通過孔子學院和羅馬尼亞文化中心,推動更多文學、語言專業學生的交流與交換學習。培養翻譯人才很重要,對未來兩國文學互譯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舉辦線上文化沙龍,利用線上平臺定期舉辦中羅作家、學者對話,降低交流門檻。
總而言之,要實現羅中在文學與文化上的深度交流,關鍵在于制度支持、平臺建設與民間參與的結合。兩國政府支持、學術推動、民間參與、市場化運作,才能使文學翻譯交流持續、有效、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