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哉,秋之為氣也
秋風鄉野
我跟我家屋檐下的麻雀一樣喜歡秋天——此時不再炎熱,涼風習習,瓜果和莊稼飄出成熟的芬芳。后來讀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庇郑骸把圄骠嫫滢o歸兮,蟬寂漠而無聲。”“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鼻锶?,詩人和農人的心境是不同的。農民盼著豐收,麻雀等著啄新稻,童子們急著吃新米飯……秋天集結起各種希望,它們如秋風一般浩浩蕩蕩,帶著清爽的涼意吹過田野。
麻雀在稻子收割之前就開始興奮起來。數以千計的大群的麻雀,像一片褐色的云落在稻田里。它們嘰嘰喳喳的,一邊唱歌,一邊啄稻粒,似乎這個秋天是屬于它們的。農人扎了一群稻草人,它們穿著破舊衣服,系著紅綠飄帶,手持竹竿、彩旗,立在田角。麻雀膽小,居然被稻草人騙過,蓬蓬地飛走了。一片褐色的云升空,去尋找另一塊稻田。
鄉人對麻雀的感情有點復雜,它們就住在農家草屋的屋檐下,在笆墻和稻草之間啄出一個洞來,雌雄同居,生蛋孵鳥,傳宗接代。它們和鄉人算是很近的近鄰了。然而小小的麻雀很高傲,謹慎地與人類保持距離,偶被頑童捕獲,不進食,不喝水。于是,你只能把它放飛,讓它在秋風中和同類一起啄食野草籽實,在小水溝邊喝水。這就是麻雀的幸福生活。民謠謂:“麻雀蓬蓬飛,冬夏一身衣,但有荒草長,無處不生機?!逼鋾r故鄉崇明多蒼茫大野,荒草蓬勃,籽實累累,麻雀天堂也。
我看著秋風掠過家門前自留地的一截籬笆,籬笆上爬滿了扁豆葉子和漸漸變紅的扁豆。這是一種可連皮帶豆一起燒煮食用的扁豆,皮嫩豆香,我們稱其為“紅扁豆”——不是只吃扁豆籽的白扁豆。紅扁豆的外皮由淺紅而深紅,扁豆籽由漸鼓而膨脹,需要經過秋風的一再撫摸。秋風籬笆紅扁豆,便是我和生民等幾個小伙伴重點關注的對象,我們總是懷著一種期待:待紅扁豆長成,新稻便已收割,脫殼成為白花花的大米,這時農人會在溝畔挖出一堆芋艿,家家戶戶做扁豆芋艿新米飯,新米發出油光,伴有扁豆芋艿香。這個時節有這樣的鄉規民俗:男人可以喝酒,喝農人自家釀的米酒;小孩可以吃飽,吃幾碗飯都可以,直到吃撐吃不動為止。還有把飯桌搬到場院的,秋月高懸,秋風習習,酒香蕩蕩,童子們來回玩耍呼叫。
秋水未名湖
當我作為一個工農兵大學生,拜在吳祖緗、林庚、王瑤、川島等先生名下聽他們講《紅樓夢》、講魯迅時,我有一種三生有幸的感覺。
上課之外,我最愛去的是未名湖。秋日,天高氣爽,夕陽被湖畔的樹叢分割成條條塊塊。我曾經困惑:我把崇明鄉野的秋色,也帶進北大了嗎?而且未名湖畔的麻雀也多,一群群地在樹林下的草叢中啄食,然后蹦蹦跳跳地走路,嘰嘰喳喳地飛去。我有些擔心的是:北大無茅舍,麻雀夜宿何處?
溫柔的晚霞,一片一片、一塊一塊、一絲一縷地落到了未名湖中,它們把未名湖水染成了金色、玫瑰色、青色。秋風掠過,那些落在水里的色塊便有了動感:或者相向而行,難免碰撞,碰撞出另一種色彩來;或者背道而馳,盡顯不同,獨自優哉游哉。當我的思緒正隨著色塊的浮動而游移時,湖畔小路上來了一輛自行車,仔細一瞧,是王瑤先生。那時北大南門外有個小小的長征食堂,不少老師會在晚飯前點倆菜,然后裝在飯盒里帶回家。王瑤先生正是從那邊過來的。我趕忙迎過去,先生也下了車。我垂首說:“王先生好。”先生對我說:“走一走吧,到我家小坐?!?/p>
我替先生推著自行車,路邊恰有秋蟬的鳴聲,短促而寥落。先生說:“它們在校園里‘知了’了一個夏天,究竟是知還是不知卻無從知曉。但我們不能低估了那些小動物的生命歷程,以及它們所擁有的生存智慧。”又問:“你的故鄉崇明島的夏天也很熱鬧吧?”
“是的,此起彼伏地鳴叫。”
“農人是怎么看的呢?”
“他們說知了一生不容易。蟬在樹上產卵,次年夏天孵化出幼蟲。幼蟲從樹枝里鉆出來進入地下二到五年,以避天敵,其間吸食樹根汁液為生。夏日的暗夜里出土,爬上樹枝,蛻皮羽化而為成蟲,成為鳴唱者。待翅膀變硬后交配,雄蟬在交配后死亡,成蟲的壽命只是一個夏天。一個熱烈的夏天。”
先生感嘆道:“徐剛,你應該為農家出身而慶幸。農耕文明使中國農民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天文地理、百蟲千草,無所不知。他們知道蟬那么多的生命細節,他們言說的就是后來印在書上的,言說是一種創造。由此,才生出那么多蟬的意境和詩文,比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你好寫作,寫作離不開細節。一只蟬生命中的所有細節,構成了一部不一樣的既默然又張揚的生命史?!?/p>
“‘默然’是為避天敵也,而‘張揚’則是短暫生命的宣告,二者皆可敬!”先生又說。
先生屋內燈光幽暗,開著一扇窗,秋風里似有未名湖的濤音,還有一聲蟬鳴,秋蟬也?;蛟S這是它生命中的最后一聲歌唱?
王瑤先生給我們講魯迅雜文。送我出門時,先生囑我:“你要多讀魯迅的《野草》。”
花開花落八步沙
1994年8月至9月,西部秋風乍起時,我第一次來到河西走廊。采訪的第一站是古浪縣八步沙集體林場。這是六個農民賣光了雞、羊,掏盡了所有家底自己成立的。
八步沙緊鄰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因為流沙入侵,這里成了一片茫茫沙海。我是個遲來者,經過六個農民13年篳路藍縷的艱辛治理,八步沙已有了3.8萬畝的林地及沙漠植被。我目睹著一大片花棒地,盡管是秋風中的殘花或將殘的花,然而它們依舊搖曳生姿,搖出了殘香殘色?;ò舢數厝擞址Q之為“花姑娘”,夏日花季時,亭亭玉立,花朵端莊優雅,儀態萬方。
“就等著秋風再刮幾天,花朵全部零落,就可以收割花棒了。捆扎好,拉到縣城里賣?!卑瞬缴车霓r民告訴我,“干枯的花棒可以做燃料,切碎后可以做飼料,可以糊上泥巴做墻壁,總之可以賣幾個錢?!鞭r人一分一毛一元地整理好賣花棒的錢,包在一個紅布包里,轉身就往市場上賣草種、樹秧子的攤頭走去。那些攤主都認得他們:“八步沙的,實誠人。”而后,滿載而歸。
那些年,花棒和灘羊是他們僅有的經濟來源。在上世紀90年代,西北一只成羊的價格在500至600元。八步沙可以多養灘羊啊,不少人出過這個點子。但是他們拒絕了,就養六七只,最多十來只。為什么?羊要吃草。防風治沙,種樹種草,那是花了心血的。自己養的羊吃自己種的草,不行。得安排專門的放羊人,把羊趕到遠遠的荒野上,尋去冬沒有化的舊雪,吃石頭縫里的野草。
離開花棒地幾十步遠,是六個老漢最早住宿的一個地窖。地窖口有用來搭鍋蒸土豆的三塊磚,磚已被火熏黑。我弓著身走進去,那地洞里用作被褥的稻草還在,散發著稻香。我坐在稻草上,想象著六個農人進進出出,花棒地花開花落。到夜晚,月上中天時,這個地窖里便擁擠著一堆夢——八步沙農人改變環境的夢,留得方寸地、讓與子孫耕的夢。
輪臺秋月
輪臺,這個古老的名字承載著多少歲月的風吹雨打,也是我的向往之地。它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城邦之一,故址在野云溝附近。
回想起來,我少小從軍便受了“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等詩句的影響。邊塞詩是唐詩中獨立的存在,它們使唐詩的風景延伸至雪山大漠,讓人可聞邊關琵琶,可聽戰鼓擂響,可知護衛中國疆域不僅需要熱血,還需要詩。
秋日,我來到輪臺胡楊林保護區,眼見的是一大片至少存活了百年的老樹,因為多少年的風吹沙打,渾身傷痕斑駁。虬曲的老干、蒼勁的新枝,以及輪臺的沙子,無聲地言說著倔強、矯健而又向上的精神。胡楊是有記憶的,記著那些戍邊者、墾荒者,記著那條已經干涸的河及河邊汲水的西域女子……
是夜,輪臺的風已有些寒意,輪臺的圓月被擦拭得锃亮。我想到了岑參,想到他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沉醉于唐詩,很大程度上是為邊塞詩人所吸引。他們的思緒在邊關荒野展開,他們毫不掩飾“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傷感,也滿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邊關、荒野、葡萄美酒夜光杯,它們組成的畫面蕭瑟而浪漫,使人向往、動情。當我進入輪臺,進入歷史的荒涼和寂寞中,并試圖尋找詩人筆下物事的蹤跡時,我突然明白,漢唐的邊塞詩人走出了舒適圈,走出了“兩句三年得”的閑散,他們即景生情,這令人想到《人間詞話》所言:“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p>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我去輪臺時,還沒到下雪的時節,卻已有綿綿寒意從月亮上傾瀉而下。能想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景致。時光會改變很多東西,人的腳印和馬的蹄印,都已被歲月的塵沙以及新雪和舊雪覆蓋、凍結。人行處、馬行處,都留下了秋風的蹤跡。從江南而西北,秋風正在吹落黃葉,蕭瑟的冬日即將到來,而蟄伏其中的恰是春光爛漫。
壯哉,秋之為氣也!
(作者:徐 剛,系詩人、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