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上重回線下 年輕人接受文學的新方式
近年來在新媒體上,有聲書、短視頻、在線課程、播客等不同形式重新喚醒了年輕人對于文學的興趣。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過于史鐵生《我與地壇》的再度走紅。它以前只是高中語文課本的一篇文章,但這些年通過一些綜藝節目,年輕人重新認識了史鐵生,這個在余華、蘇童口中頻繁出現的名字,被描繪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巨人,他的豁達與樂觀也對朋友們影響深遠。生動的作家軼事經過短視頻傳播,獲得了過千萬的點贊,過去只出現在課本里的史鐵生,一下子被新的媒介形式激活了,年輕人由此把熟悉的作品和鮮活的作家形象重疊在了一起。加上史鐵生作品剛好符合了當下的時代語境,于是,史鐵生成為網上很受歡迎的作家。在評論區里,年輕人齊刷刷地打下史鐵生的金句,拍下書中段落,提煉出迷茫、苦難、樂觀、慰藉等關鍵詞,來映照著自己的生活。
年輕人在對史鐵生產生濃厚興趣后,也對故事的發生地——地壇充滿了好奇。地壇不光是史鐵生創作的靈感來源,也是他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于是年輕人想要去親自探訪地壇,找尋史鐵生的足跡。
就這樣,在文學的指引下年輕人重新回歸到現實生活。他們在地壇并非單純的拍照打卡,而是對照史鐵生提到的一個個細節,去找尋對應的位置,以文本對照現實。他們也會去見證作家間真摯的友誼。在地壇有兩棵著名的樹,一棵是“鐵生的朋友莫言”認領的銀杏樹,還有一棵是普通人假借余華名義認領的梧桐樹,年輕人在樹下打卡,意識到文學創作不是個體的事情,而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能結交到一生的摯友。而最重要的是年輕人想要體驗史鐵生當年的感覺,他們坐在地壇長椅上,看那些熟悉的場景撲面而來,相敬如賓的夫婦、熱愛唱歌的年輕人、古老蒼勁的柏樹,感覺自己的靈魂仿佛也與地壇融為一體。
文學正開始成為年輕人的旅游指南。盛夏,上萬《盜墓筆記》的讀者來長白山赴重逢之約。在昆明,年輕人順著汪曾祺《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中寫到的館子、街道、風景,搜索求證。這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學接受方式,如學者李靜觀察到的:年輕人的文學閱讀不再只是一種視覺上的勞動,還有著感官參與與身體感知的融合形態。文學不光可以被閱讀、收聽,還可以被收看、觸摸,變成一種互動性身體體驗。
當年輕人對文學的接受從線上回歸線下時,作為文學發生的現實場景,它們是如何接住這撥流量的?
年輕人講求效率,希望在一個目的地達成觀光、打卡、消費、交友、受教育等多種目標,從身體到精神均有所收獲。于是地壇就嘗試把年輕人的多種尋求融合起來。它重新啟動了地壇書市,和過去主要吸引中老年人和文學愛好者不同,書市越來越向年輕人靠攏。年輕人對價格敏感,書市就發放大額優惠券,年輕人喜歡文創,文創就成為攤位的主打,史鐵生的金句被制作成帆布包和樹葉造型的書簽。除了賣書,書市還準備了打卡、蓋章、扭蛋、搖骰子、制作明信片等活動,增強年輕人的參與感。
在平時,地壇則注重加強氛圍感的營造。公園北門開設了一家叫“我在地壇”的書店,里面除了售賣史鐵生的著作,還有他一眾好友的作品。店內沒有WiFi和電源插座,就是希望讀者能放下手機專注閱讀。整個書店就正像史鐵生那句“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壇也努力構建一種輕松的氛圍。年輕人可以認領古樹,這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年輕人卻發揮了史鐵生般的幽默,有人在側柏的認領標牌上寫著“這就是一棵梧桐樹”,有的認養者署名為“見此樹請大喊歐耶”“AUV您猜怎么著”,而地壇以包容的心態接納了這些年輕人的話語,使得古樹也成為一處景點。
長白山是《盜墓筆記》中一個真實而神秘的場景,承載著重要的十年之約。于是長白山不局限于觀光,還提供給年輕讀者一個共赴約定的歡聚場所。山腳的二道白河小鎮被打造成小說里“痛鎮”的模樣,雪雕還原了云頂山宮和青銅門,小鎮各種設施也都以IP元素進行裝飾,開辦稻米驛站為年輕人提供旅游服務和周邊產品,還在書中人物十年之約的8月17日舉辦稻米音樂會和煙花秀。長白山將IP元素、讀者情感與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增強了年輕人的沉浸式體驗。
文學接受的線下轉移,不光使地壇、長白山從靜態的歷史古跡、自然風光,變成動態的、沉浸式的文化空間,還有一些地方也圍繞經典作品建造了新的沉浸式文化空間,受到年輕人歡迎。
在網上,不管是視頻二創、文本解析還是同人文,沒有一個年輕人能繞得開《紅樓夢》這部經典。于是河北廊坊打造了一個《紅樓夢》主題的沉浸式戲劇公園,采用移步異景、迷宮幻境的景觀設計理念,融合情景裝置藝術與舞臺沉浸技術,通過21場跨越時空的戲劇演出,讓游客深度體驗《紅樓夢》的文化精髓和東方式生活美學。
和上世紀80年代為再現《紅樓夢》大觀園的景觀建造的北京大觀園不同,“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主打與原著的交互體驗,除了能打卡拍照,還能以沉浸式戲劇的方式和《紅樓夢》的人物產生情感聯系;同時圍繞《紅樓夢》百年來的讀者接受,從不同年代的真實生活場景出發,以《紅樓夢》為引子,穿越時空,上演一幕幕關于《紅樓夢》讀者的故事。這種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真實與戲劇的形式,不光讓年輕人體驗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深刻含義,也讓他們不再充當看客,而成為見證者和劇中人。
當年輕人借助文學從線上返回線下時,還產生了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當他們帶著對文學的體悟,身處在一個詩意環境中,內心里積淀的情感也被悄然激活,開始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年輕人通過閱讀史鐵生、追尋史鐵生,然后也變得和史鐵生一樣,擁有了一雙能在尋常生活發現不尋常的眼睛。在地壇有一處特殊的景點,就是被年輕人所開掘。這處名為“地壇的海”的景點并不是海,而是一面磚墻。它最初源于史鐵生書里所描繪的“樹影斑駁的灰墻”“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意象,年輕人在閱讀之后,也像史鐵生耐心地觀察每一棵樹、每一米草地,大膽地展開想象,真的在地壇公園里找到了一片磚墻,墻上磚塊的紋理被陽光照射,如同波光粼粼的海面。在文學想象加持下,這里變成了“地壇的海”,造就了一幅經典畫面:人坐在長椅上,背后是一片樹林,面前則是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海”。每個來此拍照打卡的年輕人,在一瞬間也終于明白了史鐵生沉醉于地壇的原因——當對一草一木足夠熟悉,又有著充沛的想象力,即便是在內陸,也能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浩瀚的海洋。
當下,年輕人已不滿足于閱讀作品或是觀看視頻,他們還想要親自去文學作品描寫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想要代入作品的角色體味他們的心境,想要用自己的經驗跟文學里的描摹發生碰撞,激蕩出新的情感,在現實世界里重新拉近和文學的距離。文學也不再是書本上的作品、短視頻里的素材,它還是一個中介,幫助年輕人重新建立和世界的關系。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