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中國人的看法》:真正的跨文化理解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1921年12月25日曾在瑞士《新蘇黎世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人的看法》的時事評論,同時還以《看法》為題將該文發表在柏林《福斯報》上。在兩份極具聲望的歐陸老牌報紙上同步發聲,黑塞寫道:“備受世人關注的,旨在防止爆發戰爭、限制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會議,在華盛頓舉行了。部分任務已經完成,某些目標已經實現。世界松了一口氣?!彼f的會議,即一戰后1921-1922年在華盛頓舉行的會議,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國參會。會議上,通過外交努力,中國雖然收回了山東省部分主權,卻依然深陷半殖民地的泥淖。
黑塞拒絕與西方列強同流合污,而是同情中國處境,批評國際輿論忽視中國本當應有的權益:“與這些成果相比,華盛頓會議的另一部分內容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較少。在這部分會議中,列強與其他強國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一致。一個弱者也參加了會議,卻幾乎無人理會。這就是中國。作為現存的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大國,古老而龐大的中國沒有找到那種適應西方世界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日本已堅持了幾十年。中國變得非常虛弱,幾乎不再扮演一個獨立強國的角色,被其他列強幾乎只是視作一個應謹慎劃分的‘勢力范圍’”。
列強意圖瓜分中國,你爭我奪、討價還價,不讓對手多占便宜,面對如此圍獵,積弊深重的中國難道真就步入窮途末路了嗎?黑塞轉換時空和視角,說他在閱讀關于華盛頓會議報道時想起了一位中國人的觀點:“早在幾年前,一個中國人,一位古老的、值得尊重的中國思想的追隨者,就以一種與政治無關——因此也就更為接近《道德經》精神——的方式,對這些事件發表了看法。他大致是這樣說的:事實也許在表明,我們是弱者,我們可能會被征服被吞噬。如果這是中國的命運,那就讓它盡管發生吧!不過需知,當他們吞噬了我們后,就不得不面對難以消化我們的問題。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可能的:政府、軍隊、行政和財政也許將變成日式、美式或英式的,但是征服者無法改變中國,相反,他們會被中國智慧征服和改變,會逐漸變成中國人。因為——中國現在也許不擅長武器制造和政治管理,但它富有生命力、富有精神、富有源遠流長的思想?!?/p>
黑塞的思維活躍而明澈,所寫的中國人的觀點對于西方讀者可謂新鮮可讀。黑塞顯然欣賞這位中國人以退為進的立場,欣賞這位中國人表面上以近乎超然的態度接受20世紀初中國被列強欺凌的命運,實際里卻暗流涌動著對中國文化的確信。黑塞自己也坦承,自己與這位中國人思想同頻共振。
在《中國人的看法》中,黑塞深知綿延千載的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藝術必會煥發蓬勃生機,更進一步打開自己心靈,描繪起自己的書屋:“我走向我藏書的一角,那里擺放著中國人寫的書籍——一個靜謐的、讓人感到平和、幸福的角落!那些古老書籍記載的內容如此美好,時常出奇地貼近現實。在那可怕的戰爭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這里找到了安慰我、鼓舞我的思想!”
要言不煩地描述了中國書籍的力量,黑塞又具體講到他在中國書籍里尋覓到的一次智識上的收獲,作為自己時評文章的壓軸之筆。從容舒展,舉重若輕,黑塞引用了《列子·楊朱篇》段落。德文原章里,黑塞對楊朱箴言的引用使用的是衛禮賢的意譯翻譯。他同時對衛禮賢的譯文做了少許改動,增添語言上的美感,使得語段更為緊湊,更近于警句,還結合自己評論所需語境,暗諷列強殖民全靠威嚇,“毫無意義”。黑塞借楊朱箴言昭示的立場不言自明:列強鯨吞中國的野心終將幻滅,中國人自古“制命在內”,而今更不會受制于強權。
1911年,衛禮賢《列子》譯本問世后,黑塞就于第一時間發表書評,認為書中“古老而精致的中國精神”即便抵達了“最遠的天際”也能于一瞬間“找到回歸當下、回歸真實生活的路徑”,而正是中國人“堅固、神圣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和對于民族性格與思想的嚴格守護”,值得歐洲人用心學習。十年后的1921年,他又一次援引《列子》為中國發聲,試圖喚醒歐洲人對這個古老文明的認知與敬意。
以一則勾勒出華盛頓會議基本輪廓的簡練新聞體開篇,黑塞的時事評論最終落腳于西方列強也許能暫時占領中國土地,但是永遠無法戰勝中國、改變中國的思想內涵。盡管黑塞未曾踏上過華夏大地,但1911年的亞洲之旅中與華人的交往——尤其是一位華人學者的深厚學養與言談風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他在旅畢歸歐后的多封信函中屢屢提及此行最珍貴的發現——中華民族這個“他見到過的第一個真正的文化民族”。這份文化認同不僅推動黑塞對中國經典德譯本持續關注和推介,更深深浸潤其文學創作。
自從締結中國情結以來,黑塞的詩歌、小說、散文、書評以及其他涉及中國的文字里每每都體現對中國文化的情有獨鐘。所有這些創作中,我感到《中國人的看法》一文尤為親切和高遠:它將個人的中國情愫升華到了一種歷史哲學的高度,引經據典,洞悉時局,富有遠見,讓我想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法國文學巨擘維克多·雨果在致巴雷特大尉的那封信中,同樣為中國仗義執言,斥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這部著作也讓我看到了投向歷史暴行的明鏡和照亮未來文明互鑒的火種——真正的跨文化理解,從來不是俯視的獵奇,而是平等的共情與責任。
(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