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立戲骨,戲外樹風骨
這段時間,有兩位老戲骨贏得掌聲。
第二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開幕式上,創造了許多經典熒幕形象、如今已90多歲高齡的“人民藝術家”田華動情訴說自己是“黨的女兒”,聞者無不感動。
暑期檔電視劇《生萬物》中,演員遲蓬演活了“大腳娘”這個戲份不多的角色,讓觀眾感嘆“這不是演,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物”。
所謂“戲骨”,立起的是一部戲的骨架。老戲骨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表演的精益求精,不僅讓一個個藝術形象在人們心中立了起來,讓一部部文藝作品叫好又叫座,也樹起了文藝工作者站穩人民立場、堅守文藝追求的標桿。
“全身都是戲”,角色才會立體。有的老戲骨是“劇拋臉”,既能塑造堅韌不拔的角色,又能刻畫斤斤計較的人物,以生動的、差異化的影視形象,映照豐富而復雜的現實,引發觀眾情感共鳴。老戲骨的“戲”,體現在扎實的臺詞功底、細膩的情感表達,源自深入獨特的思考、一絲不茍的打磨。當個人體驗與角色生命深度交融,演員的生活閱歷便能轉化為藝術表現的滋養,讓角色更加可信、可愛。
立起角色,需要舍得下“笨功夫”。“人民藝術家”秦怡在93歲時仍堅持到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拍攝電影,只因“藝術創作離不開真實”。吳彥姝在84歲時為一場奔跑戲,反復跑了8趟,只為讓情緒到位、把角色塑造好。牛犇在80歲時演跳湖救人的戲份,婉拒導演用替身的好意,只因覺得自己有責任去盡力還原團隊的創作。好演員不是天生的,贏得掌聲靠的不是花拳繡腿、投機取巧。老戲骨用行動詮釋著“笨功夫”的價值,真正打動人的不僅是孜孜以求的專業精神,更是為心中熱愛甘于付出的赤誠之心。
戲中立戲骨,戲外樹風骨。從《白毛女》中的喜兒到《黨的女兒》中的李玉梅,田華塑造了一批獨具民族特質的東方女性形象。但凡有重大演出、賑災義演等活動,田華都義不容辭地參加,堅持“還藝于民”。革命老區的一家藥廠遭遇生存危機,負責人來請牛犇代言。牛犇不僅沒收一分代言費,還幫忙拓展銷路,不求回報,只求為老區人民作貢獻。老戲骨之所以受到觀眾尊重,關鍵就在于他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戲內追求“藝”,戲外涵養“德”。在老戲骨身上,人們看到“德藝雙馨”的具象表達:“搞藝術不要將就,要講究”的堅持,使一個個經典形象深入人心;“永遠是德在第一位”的信條,讓優秀藝術作品經久流傳。老戲骨能在人民心中立起來,是因為他們把藝術追求立了起來,把人品道德立了起來,以敬畏之心對待觀眾,以真摯之情服務群眾。作品與人品缺一不可、相互砥礪,才能更好讓文藝發揮啟智潤心的作用。
李雪健曾感慨,“演員”兩個字“沉甸甸”,其中有前輩掙得的榮譽、有時代賦予的責任、有人民殷切的期待。發展的車輪始終向前,文藝工作者的腳步也永遠向前。從藝者,無論是唱念做打還是琴棋書畫,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市井技藝,都需要潛心打磨業務、堅持崇德向善、與大眾同頻共振,不斷創造出兼具藝術性、時代性和人民性的好作品。期待更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涌現出來,為人民群眾奉上更多美味的精神佳肴。


